【摘要】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發展擁有堅實的國內外基礎條件和重要的戰略機遇,同時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壓力。剖析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的戰略任務部署,研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基本趨向、美西方核心政策走向與中國周邊環境深刻演變,是探討中國外交戰略創新性發展方向與舉措的基礎。中國外交戰略應著眼于防止全球分裂,聚焦力量重組,做好戰略布局,實現戰略謀劃創新性發展,其關鍵取向和新思路在于:根據國家發展前景和大國力量對比優化中國的戰略定位,根據國際關系分化組合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外交戰略布局,同時聚焦美國和全球南方尋求外交突破,積極應對中美戰略博弈,推動構建新時代的國際統一戰線。應從多重維度展現我國良好國家形象、切實維護國家利益,推動落實三大全球倡議,重建中美戰略穩定體系,謀劃重要戰略支點布局,推動構建多邊合作機制,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
【關鍵詞】中國外交 新時代新征程 外部環境 全球布局 戰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7.010
【作者簡介】門洪華,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院長、中國戰略研究院院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關系理論、大國戰略比較和中國戰略傳統。主要著作有《大國戰略博弈研究》《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霸權之翼:美國國際制度戰略》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二十大開啟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時代新征程,明確了黨的中心任務,即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新征程的開啟與黨的中心任務的明確指明了中國外交戰略的方向。與此同時,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深刻改變著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為中國開啟新時代新征程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孕育著新的戰略機遇。有鑒于此,中國外交戰略必然迎來創新性發展。
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發展擁有堅實的國內外基礎條件和重要的戰略機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站在歷史發展的潮頭,積極塑造有利于中國發展、地區穩定、世界和平的外交環境,中國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行穩致遠。中國已成為更具國際影響力、創新引領力、道義感召力的負責任大國。[1]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方案,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提供珍貴的確定性和穩定性,[2]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與日俱增。
與此同時,中國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挑戰。一方面,世界新老矛盾交織,單邊主義抬頭,“本國優先”凸顯,泛政治化、泛安全化思潮蔓延,[3]國家間競爭愈加激烈;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南方國家群體性崛起,國際格局發生重大演變。在這一宏大背景下,中國面臨更多大國競爭壓力,美西方對中國進行圍堵與遏制,企圖改變中國的發展軌跡,[4]導致中國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并存在趨于惡化的風險。新興力量的崛起重塑全球格局,新興技術革命促使國際力量對比出現調整,全球南方聲勢卓然壯大,深刻影響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為推動世界秩序變革注入更多動力,也給中國外部發展環境帶來更多不確定因素。全球性安全問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逐漸突顯,氣候變化、重大疫情和嚴重自然災害等全球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嚴重沖擊全球經濟、社會乃至戰略穩定,對中國發展可能帶來難以預測的突發性風險。
這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也是中國展開戰略新布局、開創發展新局面的時代。在波詭云譎的國際形勢中,中國如何充分調動資源,積極應對遏制與圍堵;如何創造有利條件,廣泛結交朋友與伙伴;如何構建合作機制,有效化解全球性、地區性災害與危機,這些都是中國外交面臨的緊迫而艱巨的戰略議題。
中國外交戰略以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統一、穩健性與進取性相結合為基本取向,面對確定的國家發展目標和變化的國內外形勢,必然產生創新性發展的迫切要求。探討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外交戰略的新突破,需要深刻剖析國際關系趨向和外部環境演變;探討中國外交戰略發展的必然性,則需要針對中國新時代新征程的戰略任務,研究中國外交戰略必要的新突破以及重要的戰略抓手。有鑒于此,本文的核心內容是: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導下,秉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戰略思維,剖析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的戰略任務部署,研判新時代新征程國內外形勢演變尤其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及其影響,探討中國外交戰略創新性發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明確中國外交戰略發展的核心任務和目標,以此為基礎探討中國外交戰略的新定位、新布局和新焦點,確定中國外交戰略可行的突破重點,以期形成有利于中國新時代新征程戰略目標實現的新態勢。
國際關系趨向與中國外部環境演變
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關系激烈變動,新型全球化將在艱難中重啟,大國戰略競爭亦將進一步展開。與此同時,中國發展與安全的整體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周邊形勢多變,中國將在應對挑戰和實現發展方面穩步發力,其全球和地區塑造能力將大幅提升,全球影響力和地區領導力也將穩步增強。
黨的二十大開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提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和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核心任務。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屆時人均GDP實現翻番并超過2萬美元。[5]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也將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2035年,我們將實現發展與安全的全面統籌,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實現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和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國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強。有鑒于此,2025年和2035年是中國發展與安全的兩個重要時間節點,也必將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奮進新作為的關鍵時期。其間,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面臨來自發達國家經濟競爭和科學技術競爭壓力的影響,我們必須冷靜認識、積極應對外部環境風險。[6]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7]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穩定、安全與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同世界深度聯系、捆綁在一起。[8]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首要的任務仍然是集中力量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們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也愿意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開展互利互惠合作,為中國發展創造有利外部環境。[9]因此,我們必須冷靜分析、辯證認識百年變局趨向、美西方政策走向與中國周邊環境演變,以全面把握新時代國際關系演進規律和中國外部環境塑造的著力點。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調整,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發展中世界、后發國家大放異彩,全球南方等新概念迭起。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遭受嚴峻挑戰,國家安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泛安全化、過度安全化蔓延泛濫,嚴重損害了各國的理解互信。大國競爭激烈但無序狀態有所緩解,國際關系將進入分裂和重組的新的時期,和平發展的確定性將隨著新型全球化的重啟而有積極體現。
未來,深刻而宏闊的歷史之變與時代之變仍是世界變局的核心,變革和動蕩兩種趨勢將持續演進,團結與分裂兩種取向相互激蕩,[10]全球發展失衡,難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全球安全失序,難以為國際社會提供穩定預期,考驗著人類社會的耐心與信心。局部地區動蕩在所難免,特朗普的重新上臺更是加劇了大國關系的變數。美國持續推行其護持霸權戰略,導致世界陷入大國戰略競爭藩籬的風險加大,也使得國際關系分裂和重組加速。展望未來,大國興衰將進一步加速,中國國際影響力將穩健上升,印度、德國、巴西、印度尼西亞等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都將加速提升,而俄羅斯、英國、日本等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將會遭遇深刻挑戰,大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變化將導致這些國家的戰略加速調整,國際關系出現新的排列組合。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中美俄等國均把未來十年視為國際關系演變的關鍵時期。拜登政府2022年10月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強調,中國是唯一既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又有日益強大的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實力推動這一目標的競爭對手,未來十年對于中美戰略競爭是關鍵時期。“世界現在正處于一個轉折點。這十年將是決定性的。如果我們不帶著緊迫感和創造性采取行動,我們塑造國際秩序未來和應對共同挑戰的機會之窗就會關閉。”[11]俄羅斯總統普京2022年10月指出:“我們站在一個歷史轉折點上,即將迎來可能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危險、最不可預測但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十年。”[12]展望未來,發達國家持續相對衰落及其不平衡的心態是影響世界穩定的核心要素,但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引領的巨大變革將是影響全球走向的核心力量,美西方面臨的挑戰是全面、深刻而無可回避的,尤其是美國在部分領域的領導地位將為多國所挑戰甚至取代,美國的回應和回擊也必然是激烈的。有鑒于此,新型全球化將在競爭與斗爭中重啟,存在局部新型全球化、“俱樂部式”全球化的可能性,這是我們要堅決斗爭的消極方向。大國興衰走向一時難以改變一超多強的基本格局,美國一超獨大的局面雖可能維持,但多極化趨向會更加明顯,美國將不得不在心理上接受多極世界即將到來和“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前景。可以說,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13]對中國而言,這一變動的挑戰嚴峻但機遇難得,其間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也會經受風高浪急甚至是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14]
在大國興衰博弈中,美西方將進一步走向強勢戰略選擇,也將進一步走向相對衰落,其主導國際政治經濟事務的基礎將被嚴重削弱,其戰略運作空間將因國際關系力量重組而被壓縮。美西方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的中央,試圖抓住后發國家的薄弱點進行打擊,挑起大國戰略競爭,其中必然存在著國家間的聯合。與此同時,隨著德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歐洲戰略自主將注入新的動力,美歐的分歧不僅不會消弭,還有擴大的可能性,歐盟可能成為中美戰略競爭的中間地帶。日本、韓國等部分亞洲國家可能加緊與美國的聯合,以國家安全之名實現與美國的深度“戰略捆綁”,但這并不能擴大其戰略運作空間,反而容易激起其國內的政治和社會分裂,從長遠看,這些國家戰略調整的幅度會比較大。作為美國密切關注的戰略伙伴,印度長期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自居,將在強勢崛起的過程中繼續奉行機會主義政策,與中國展開可控的戰略競爭。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將延續既有的政治和安全上緊靠美國、經濟上尋求全球機會的政策。概言之,未來世界將呈現西方強勢、東方興盛的格局,西方仍會繼續發揮主導性作用,但其內部問題更為嚴重且難以解決,相對衰落的趨勢會更加明顯,鑒于其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中央的心態,世界將因此進入“大爭之世”。[15]美國將中國視為“最嚴峻的競爭者”甚至唯一的戰略競爭者,通過拉幫結派和“俱樂部式”多邊主義結成遏制中國的所謂“聯合陣線”,對中國進行圍堵打壓,在高新技術領域與中國脫鉤,深度干涉中國的內部事務,染指中國的陸疆、海疆等重要敏感領域事項,通過布局種種陷阱來設置戰略遏制點、戰略遏制線、戰略遏制面、戰略遏制帶,實現對中國立體化多維度的戰略遏制。[16]美國動用各種資源,在國家安全、政治、經濟、科技、外交、國際輿論等各主要領域對中國進行打壓,其國內反華勢力對中國進行不擇手段地造謠抹黑,毫無理智地打壓制裁,甚至挑動意識形態對立,企圖把世界推入“新冷戰”的深淵,[17]這些做法還會繼續下去。為達其阻遏中國的目的,美國大力激活冷戰殘余機制,高度倚重七國集團和北約,[18]致力于實現北約“亞太化”,試圖構建美日印澳、美英澳、美日韓等新安全同盟,實現對中國的全方位遏制。美國的種種打壓短期在某些領域會產生負面影響,給中國發展與安全帶來較大困擾,但隨著中國與其他國家關系的聯動優化和持續改善,美國必然難以抑制中國發展勢頭和新的戰略布局。
周邊環境演變對中國新時代新征程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影響。全球經濟重心繼續向亞太轉移,亞太合作與競爭的前景對世界未來具有重要的指向意義。與此同時,中國將持續面對美國的遏制和圍堵,而其中最重要的對美戰略突圍機會應在亞太和中國周邊地區。21世紀以來,中國周邊環境發生了巨大變革,中國所有的鄰國(包括日本、印度等)都以中國為最大貿易伙伴、最大投資伙伴,密切的經濟關系具有重大的市場價值;與之相關的是,中國通過參與和共同主導在周邊構建了一系列新的國際機制,如上海合作組織、《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中國-東盟自貿區、“10+3”(東盟與中日韓)合作機制等,從而正在促成開放包容的亞洲秩序,中國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致力于推進亞洲的戰略自主。反觀美國,致力于通過強化同盟關系和擴展戰略伙伴關系推進與中國鄰國的合作,利用鄰國與中國的既有矛盾分歧和對中國持續發展的疑慮,深化與中國周邊國家全方位合作尤其是安全合作,致力于構建對華包圍圈和戰略遏制圈。[19]上述形勢表明,中國在周邊擁有經濟和地緣優勢,地區國家的政治多元選擇和多數國家避免選邊站隊也是對中國有利的條件,而安全分歧和沖突根源未除則是最大隱患。一心遏制中國的美國強化所謂“印太戰略”,試圖攪亂亞太地區形勢,謀求通過北約插手亞太事務,繼續制造新的安全議題,強化在臺海及南海的軍事存在感,導致亞太地區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戰略走向:一種是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維護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發展優先,加強互利合作,推動地區國家實現合作發展;另一種則是重拾冷戰思維,大搞封閉式陣營化集團政治,把地區國家按價值觀分類,將區域經濟陣營化,甚至試圖將亞太安全北約化。[20]兩種取向的戰略博弈將是未來亞太地區和中國周邊關系的核心議題,歐亞互動成為全球和地區戰略穩定的焦點,臺海問題、南海問題、東海問題、朝鮮半島問題、中印邊界問題、俄羅斯戰略走向等熱點考驗著地區安全的維護,能否建立危機管理機制、有效管控中美戰略博弈,是亞太和中國周邊地區和平得以維系的重要條件。
上述分析表明,新時代新征程,中國戰略目標宏大而任務艱巨,與此同時,世界將努力走出動蕩和不確定性,大國關系將發生深刻變革,而亞太地區作為全球戰略重心的地位愈加突出,這將是檢驗中美能否通過戰略博弈找到和平相處之道和實現地區安寧維護之道的關鍵時期,也是檢驗中國能否在亞太地區和周邊地區確立戰略優勢的關鍵時期,中國如何穩健積極作為變得至為關鍵。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戰略謀劃的新突破
新征程上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既是充滿光榮夢想的遠征,也是穿越驚濤駭浪的遠航。新征程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將進入一個可以更有作為的新階段。[21]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確立了習近平外交思想這一指導新形勢下外交工作的強大思想和理論武器。經過新時代的實踐和發展,習近平外交思想日益彰顯與時俱進、引領時代的卓越理論品質,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與世界關系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22]習近平外交思想為破解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引領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變革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實現了歷史使命與時代潮流的高度統一、民族精神與國際主義的高度統一、中國氣派與世界情懷的高度統一,展現出科學性、時代性、先進性、實踐性的鮮明理論創新品格。
鑒于中國自身發展與外部環境演進的新趨向,中國外交戰略謀劃應著眼于防止全球分裂,聚焦力量重組,做好戰略布局,實現戰略謀劃創新性發展,其關鍵性前提在于扛住壓力、穩住陣腳。中國要強調國內和國際統籌、發展與安全并重;強調打造戰略依托地帶的重要性,強調地區戰略的全面布展和亞歐并重;強調全球視野,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與國際社會一道努力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在積極參與全球安全規則制定、加強國際安全合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作出建設性貢獻的同時,也要深刻認識到世界走向過度安全化和各國戰略泛安全化帶來的挑戰與阻礙,防止泛安全化趨向的加劇。中國外交不僅將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己任,也展現了為人類謀進步的擔當。中國始終秉持全球視野,以自身發展為全球經濟復蘇作出重要貢獻,積極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此同時,中國要客觀認識和承認競爭,發揮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在努力維護全球和平發展大局的立場下,推動制定引領全球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規則,充分利用科技、產業和治理體系變化所帶來的機會,盡可能聯合和團結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23]進一步帶動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推動新時代新征程戰略目標的圓滿實現。
實現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戰略謀劃的創新性發展,其關鍵取向和新思路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根據本國發展前景和大國力量對比優化中國的戰略定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是中國國家領導人對國家身份的基本定位和對世界的宣示。[24]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上升,中國戰略定位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和議論的話題。長期以來,美西方在國際輿論場炮制并炒作“中國威脅論”,試圖否定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設定戰略目標時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同時強調,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中國積極展現大國意識和責任擔當,明確定位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25]致力于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這一定位體現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外交戰略謀劃的新基點。與此同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明確指出:“我們要始終牢記,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改革發展穩定面臨艱巨任務,外交工作必須堅守政治本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不斷提高自身的戰略能力、運籌能力、應變能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營造更有利國際環境”。[26]
其二,根據國際關系分化組合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外交戰略布局。進入21世紀,中國逐步構建起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外交戰略布局。進入新時代,中國積極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戰略布局,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推動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互信和利益交融,秉持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鑒于當前及未來較長時期國際關系的持續分化組合,我們應深入思考中國外交戰略布局創新,將大國、周邊和發展中國家并重,進而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進和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戰略布局。進而言之,中國外交戰略布局的方向應更加重視周邊和發展中國家。我們必須鞏固和重建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加強戰略互信。我們應在運籌周邊安全方面掌握戰略主動,有效管控與美國在我周邊和涉我海疆的沖突;妥善解決與周邊國家的矛盾和分歧,進一步促成共存共進共榮關系;攜手應對朝鮮半島問題、阿富汗問題等周邊地區熱點問題,防止其演化成大規模的危機并威脅中國周邊地區的總體穩定。[27]與此同時,我們應致力于優化地緣經濟環境,堅持區域合作和平與發展的大方向,積極深化同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讓區域合作在推動新型區域關系和地區秩序構建中發揮積極的作用。[28]鑒于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尤其是全球南方的興起代表著國際關系重新組合的新方向,中國應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堅定地站在一起、干在一起,積極開展與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致力于匯聚發展中國家聯合自強合力。[29]中國重視與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致力于提供新的理念、機制、經驗和支持。鑒于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帶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創新,中國在外交戰略布局中應更加強調全球伙伴關系建設和雙方在全球經濟治理上的合作,強調深化全球伙伴關系的全局性帶動作用。[30]中國重視全球視野和國際貢獻,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整體觀念,呼吁全球化出現的問題需要在全球化發展中解決,強調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正能量。
其三,強調通過戰略聚焦尋求新的外交突破點,同時聚焦美國和全球南方。隨著中美戰略競爭的深入展開,如何避免“系統性對抗”的持續,[31]如何防止“修昔底德陷阱”的溢出效應成為中美關系的核心。中美當前的戰略態勢為戰略對手,還不是戰略敵手,避免兩國關系由對手轉為敵手是當務之急,[32]關鍵是要建設性管控分歧和敏感問題,避免擴大化、激烈化,防止中美關系脫軌失控。[33]2023年11月,習近平主席與時任美國總統拜登的舊金山會晤開啟了中美關系的新愿景,雙方重構溝通與對話,雙邊關系實現止跌企穩,進一步明確要深入落實兩國元首共識,推動中美關系沿著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正軌前進,表明了中美雙方防止雙邊關系脫軌失控的決心與愿望。特朗普上臺之后,我們需要進一步觀察美國的政策動向。值得強調的是,中美關系的未來不僅僅取決于美國的戰略取向,更取決于中國的戰略選擇。有鑒于此,我們既要聚焦美國進行戰略布局,又要防止被美國推動的戰略競爭所全面牽引,喪失戰略主動權和主導權。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態勢下,各個國家都著眼長遠未來制定和調整自己的國際戰略,真正緊跟美國步伐的國家并不多,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戰略主動性和戰略自主訴求。如何在此基礎上推動形成動態穩定的大國關系、形成對美國的大國戰略平衡或制衡,對我們具有深遠的戰略價值。[34]在世界關系方面,我們要以聯合應對百年變局、推動實現新型全球化、優化全球治理體系建設為重點,以深化南南合作為基礎,以強化南北對話為主線,推動世界各國再度聚焦美西方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實現世界戰略關注點的再平衡。在大國關系方面,我們要密切關注中美俄歐日印六大力量的戰略博弈,具體分析美俄歐日印五大力量各自的戰略調整、雙邊和多邊關系,在繼續關注中美俄關系的同時,要積極運籌中美歐關系,穩健應對中日關系和中印關系的新挑戰,形成平衡和制衡美國對華戰略聚焦的新型大國關系。在大國關系和世界關系的運籌中,我們要積極應對好針對中國的安全熱點問題,把安全重點放在臺海問題和南海問題的應對上,妥善處置周邊安全風險,防止安全熱點頻現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造成阻礙。
風從南方起,潮自南方來。全球南方正在成為全球格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同時,全球南方獨立自主發展訴求上升,在國際社會積極表達自身主張和立場,并在主要大國之間的博弈中發揮著日趨重要的作用。[35]全球南方是一個試圖超越既有的發展中國家限定,聚焦發展導向的新概念,在關注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增長和全球議程能力增強的同時,還聚焦世界政治經濟再平衡,要求重新審視國際體系的知識、政治、經濟和道德基礎,是對抗帝國主義全球化和全球殖民主義的新方式探求,體現了發展中國家間的包容性發展,是中國可以密切合作和推動實現發展戰略對接的重要力量。[36]中國素來重視發展中國家,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兼顧“雪中送炭”和“授人以漁”,全心全意促進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理直氣壯支持發展中國家維護正當權益。[37]未來,中國應在堅持與發展中國家平等相待、真誠互助的良好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發揮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外交戰略布局中的立足點地位,將我們的未來與全球南方密切關聯,周邊、“一帶一路”、全球南方三者相互關聯,是中國新外交戰略布局的基礎支撐,我們要同時關注、關聯推動,實現中國國家實力的有效增強和國際影響力的穩步提升。
其四,將中美戰略博弈視為新時代新征程的“馬拉松”,爭取更多“中間地帶”支持,積極推動構建新時代的國際統一戰線。中美博弈引發一系列全球和地區戰略關系效應,使得“中間地帶”重新被重視,國際統一戰線的構建變得迫在眉睫。“中間地帶”指的是,在主要國家之間始終存在著規模和實力不等的國家或至關重要的區域。處于激烈競爭的大國竭力爭奪“中間地帶”的資源,通過各種手段贏得這些國家的支持;而“中間地帶”國家則希望將與大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安全、外交合作轉變為發展壯大自己的契機。滕建群等認為,“中間地帶”國家時而倚重某一競爭大國,時而轉投另一大國懷抱;那些自認為可相對獨立的國家或處在世界重要地理位置的國家和地區,則會保持對兩個大國相對平衡的政策,因此成為大國競相爭取的對象。[38]中國無意與美國進行戰略競爭,但被拖入戰略博弈的中國必須深刻認識美國的競爭戰略和策略,籌劃好應對之策。中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完善了經濟互聯互通,提升了中國與伙伴國的外交關系,加強了與“中間地帶”國家的政治互信,在全球南方崛起、重塑世界秩序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間地帶”屬于中美關系之外的“第三方因素”,我們可以將中亞、東南亞、歐盟、非洲等戰略樞紐地區視為中美之間的“中間地帶”,這些力量在對外政策的選擇上有更多的回旋空間,并不一定愿意作出非此即彼的“選邊站隊”。對此,我們應進行深入研究,探索確定戰略支點國家和關鍵性地區,尤其是要穩妥選擇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中等強國中的重要代表,爭取更多支持。
有鑒于此,我們應把構建國際統一戰線作為重要戰略抓手,在政治領域構建維護全球和平穩定的國際和平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聯合國際和平力量,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加強戰略自我約束,為世界和平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在經濟領域構建以共同發展為導向、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國際發展統一戰線;在低政治領域和非傳統安全領域,基于共同利益團結更多國家和更廣泛的國際力量,積極搭建議題聯盟,為構建和擴大國際統一戰線提供基礎。[39]從戰略針對性看,應對中美戰略競爭的挑戰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構建新時代國際統一戰線的焦點。構建以應對中美戰略博弈為焦點的新時代國際統一戰線,明確統戰對象,深入研究不同國家的國際立場與戰略選擇,區分可以團結與努力爭取的國際力量,在地區、跨地區和全球等諸范圍和政治、經濟、安全等諸領域深入布局,具體地說:首先,夯實東亞和周邊戰略依托,積極推動雙邊協調和多邊合作的創新結合;其次,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制度化合作,積極推動新合作機制的形成;再次,通過構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全球宏觀穩定的國際統一戰線,力爭實現中美關系的動態穩定與有限合作;最后,積極爭取國際中間力量的理解支持,努力確保中國外部環境總體穩定。在中美戰略博弈之間存在著多個力量中心,其戰略取向對中美博弈的過程和結果具有關鍵性影響,爭取其理解、支持、中立或者最低程度的不選邊站隊是新時代國際統一戰線的核心目標。
實現中國外交戰略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抓手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但風險挑戰也隨之增多。中國外交應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引,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胸懷天下,踔厲奮發,以更宏闊視野、更有力行動,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譜寫新篇章、創造新輝煌。這就需要我們冷靜觀察思考,理性看待中美戰略博弈,積極應對現實風險,防止全球分裂;聚焦力量重組,做好戰略布局,培育國際統一戰線;謀劃國際制度創新,構建國際合作機制,重塑全球治理體系。基于此,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外交戰略的重要抓手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從多重維度展現我國良好國家形象、切實維護國家利益。在外交戰略層面,中國應將文化交流、公共外交作為重要戰略方向,與其他國家建立體系化、制度化的文化交流機制,推動中國公共外交、文化外交在理論與實踐層面的發展;外交工作中需要建立常態化的績效評估機制,及時反饋各國民眾對中國履行國際責任的評價;外交部門應與立法部門緊密合作,將反制外部打壓、支持國際公義的法律規范作為對外關系的重點。
第二,推動三大全球倡議落實落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觸及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最為突出的發展、安全和文明三大議題,直面當今世界和平發展的關鍵議題和具體問題,強調共同發展、普遍安全、文明進步的人類指向,呼吁通過國際合作聯袂應對挑戰、實現共同目標的路徑。三者集中體現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在應對全球事務上的立場、觀點、方法和戰略,代表著中國對世界和平發展繁榮持續作出貢獻的愿景與路線圖。[40]推動落實三大全球倡議應因地、因時制宜,從宏觀角度看,其務實推進的戰略路徑包括:以發展為中心的戰略布局,反對泛安全化,防止過度安全化;以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重要指向;以共擔、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務實作為、持續推進;立足全球視野,堅持以身作則,展現大國擔當。推動落實三大全球倡議,要求中國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展現大國擔當,以務實行動和堅毅勇氣引領百年變局向著有利于世界和平發展的方向演進。
第三,重建中美戰略穩定體系。重新構建中美戰略穩定體系是中國外交戰略的重要工作之一。傳統的中美戰略穩定建立在中國有限核威懾與中美經濟相互依賴基礎之上。然而,隨著美國在臺海問題上不斷觸碰中國底線,在貿易、科技等領域持續實施無端打壓,傳統的中美戰略穩定體系已難以承擔中美競爭“護欄”職責。未來的外交戰略需圍繞中美大國博弈的焦點問題,探尋兩國利益共同點以平衡中美關系,重構中美戰略穩定格局。尤為重要的是,應將臺海問題納入戰略穩定框架,削弱美國“以臺制華”的能力。重構中美戰略穩定體系對中國外交專業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中國外交要增強定力,在面對激烈交鋒時,始終秉持超高專業能力,堅持以國家利益為導向,以科學理性判斷為工作準則,維護中美戰略大局。另一方面,中國外交要加強能力建設,在對外關系上展現應有的領導力與創新力,運用科學工具研判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實現將國際關系理論的前沿成果轉化為實踐工作的機制創新。
第四,謀劃重要戰略支點布局。隨著國家戰略利益的全球拓展,中國亟須在全球范圍內獲得重要戰略支點,以確保能夠持續獲得能源與重要原材料供應,保護海外投資,防范地區動蕩對中國人員與財產的侵害。基于此,中國應統籌海外利益,選擇民意基礎扎實、堅定支持中國核心利益伙伴國家作為戰略支點,爭取更多支持。例如,南亞的巴基斯坦、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東南亞的柬埔寨與印度尼西亞,中、東歐的俄羅斯與白俄羅斯以及非洲的埃及等國。[41]這些國家既可以在對美競爭領域給予中國積極支持,又可以在地緣政治領域支撐中國戰略需求,還可以在區域合作領域起到示范效應。形成“以點帶面”的親華友華地緣政治格局,為維護中國全球利益提供有力保障。為了配合戰略支點布局,中國外交應將國際統一戰線工作納入視野。一方面,中國需要與全球南方國家加強聯系,通過資源共享、制度共享、治理共享等方式,與全球南方國家構建更為穩固的關系;另一方面,中國應該與重要的跨國組織與行業協會建立聯系,通過積極支持這些具有影響力的跨境機構,使其成為中國戰略支點建設的重要輔助力量。
第五,推動構建中國式多邊合作機制。未來決定大國博弈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各國動員國際資源的能力,這一能力反映在外交層面是各國掌控多邊合作機制的能力,多邊合作可以是類似北約的軍事聯盟,也可以是類似亞太經合組織的松散合作機制。當前,美西方對華打壓的重要手段之一即組織多層次、多類型同盟,共同圍堵與遏制中國。在此背景下,中國需構建新型多邊合作機制,以更為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爭取更多國際社會的支持。通過具有一定約束力與利益承諾的多邊合作機制,為亞太地區國家提供與美國結盟的替代方案,這是未來瓦解美國遏制圍堵的重要抓手之一。以多邊合作機制的方式構建區域性、領域性伙伴關系網絡是中國外交戰略的重要創新方向。一方面,“結伴不結盟”伙伴關系網絡突破了結盟對抗的傳統路徑,為中國創造長期和平發展環境、優化外交布局提供了有力的戰略工具;另一方面,在美國對華競爭背景下,強調“結伴不結盟”伙伴關系網絡有助于降低其他國家與中國合作的顧慮,緩解美西方對中國對外關系發展的疑慮,為中國創造更為有利的國際合作環境。區域性、領域性的伙伴關系網絡是多邊合作機制的創新,也是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現實需求,更是未來國際多邊合作的重要發展模式。
結論
新時代新征程,中國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中國發展與安全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時期。與此同時,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大國關系呈現激烈競爭趨向,尤其是美西方大幅調整對華戰略政策,力圖遏制中國力量和影響力的上升,中國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面對美國的全方位戰略遏制與競爭,面對世界變革動蕩和外部環境激變,面對日趨緊張的周邊環境,如何扛住外部壓力、穩住陣腳、做好戰略新布局,是中國緊迫而艱巨的戰略任務。有鑒于此,中國外交戰略創新性發展勢在必行。
新時代新征程,中國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加強戰略謀劃能力,以正確的戰略布局和科學的策略實施,牢牢掌握發展與安全的主動權,堅決捍衛并積極拓展國家戰略利益,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中國外交戰略發展的新思路應著眼于防止全球分裂,聚焦力量重組,完善戰略布局。中國要豐富自身戰略定位,推動在全球重大事務和重要地區(尤其是亞太、東亞和周邊)事務上發揮建設性引領作用,體現全球大國和地區核心國的責任與擔當;推進和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戰略布局,在更加重視周邊和發展中國家的同時,強調大國關系的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均衡發展,注重大國關系平衡和制衡美國對沖戰略的功能;聚焦全球南方,以實現南方國家聯合自強為目標,從戰略高度思考深化與全球南方合作的路徑,把全球南方作為中國外交戰略支柱,爭取更多支持;聚焦美國對華戰略競爭,防止中美關系脫軌失控,推動中美關系沿著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正軌前進。在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國外交戰略新思路的同時,我們還要根據形勢變化豐富外交策略,創新中國外交舉措,以鞏固既有戰略優勢,積極應對全球戰略需求,展現大國責任擔當。此外,我們要豐富中國外交“工具箱”,維護和平發展穩定的總體態勢,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實現保駕護航。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國家安全戰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8JZD058)
注釋
[1][21]《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2023年12月28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2/content_6922977.htm。
[2][10][29][37]王毅:《胸懷天下,勇毅前行——譜寫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華章》,《國際問題研究》,2023年1期。
[3]王毅:《自信自立、開放包容、公道正義、合作共贏——在2023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上的演講》,2024年1月9日,https://www.mfa.gov.cn/web/wjbz_673089/zyjh_673099/202401/t20240109_11220573.shtml。
[4]張蘊嶺、朱峰、楊伯江:《大國戰略博弈與國際形勢新趨向》,《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3年第1期。
[5]朱光耀:《當前國際形勢與“十四五”時期中國戰略方向分析》,《清華金融評論》,2021年第4期。
[6]吳忠民:《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若干外部環境風險及應對思路探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2年第4期。
[7]《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483頁。
[8]朱鋒、楊正一:《第二個百年新征程與中國外交》,《東北亞論壇》,2023年第1期。
[9]王毅:《中美新時代正確相處之道》,《國際問題研究》,2022年第5期。
[11]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12 October 2022,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11/8-November-Combined-PDF-for-Upload.pdf.
[12]“Vladimir Putin Speech at 1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Valdai Discussion Club,“ 27 October 2022, https://www.valdaiclub.com/events/posts/articles /vladimir-putin-meets-with-members-of-the-valdai-club/.
[13]吳志成:《全面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勇毅前行》,《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2年第11期。
[1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6頁。
[15]金燦榮:《世界變局的加速演進和中國外交面臨的挑戰》,《國際論壇》,2023年第1期。
[16][27]邢廣程:《中國周邊國際環境再營造》,《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3年第2期。
[17]王毅:《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下的中國外交:為國家擔當對世界盡責》,《國際問題研究》,2021年第1期。
[18]徐步:《2021年國際形勢特點和中國外交成就》,《邊界與海洋研究》,2021年第6期。
[19]黃仁偉:《中國周邊的三重國際環境及塑造路徑》,《世界知識》,2023年第16期。
[20]王毅:《和平、發展、自主、包容堅定踐行開放的區域主義》,《國際問題研究》,2022年第4期。
[22][26]王毅:《深入貫徹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精神 不斷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求是》,2024年第2期。
[23][30]鐘飛騰:《百年大變局、新發展格局與中國外交新布局》,《外交評論》,2023年第1期。
[24]張清敏:《二十大以后的中國外交:理解與思考》,《外交評論》,2022年第6期。
[25]《習近平出席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并發表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9月22日,第1版;《王毅出席第七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并發表演講》,《人民日報》,2022年9月26日,第3版。
[28]張蘊嶺、朱峰、楊伯江:《大國戰略博弈與國際形勢新趨向》,《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3年第1期;黃仁偉:《中國周邊的三重國際環境及塑造路徑》,《世界知識》,2023年第16期。
[31]孫哲:《中國對美戰略的演進:模式及挑戰》,《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1年第1期。
[32]王帆:《中美關系的未來:走向“新冷戰”抑或戰略合作重啟?》,《國際問題研究》,2021年第1期。
[33]《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視頻會晤》,《人民日報》,2021年11月17日,第1版。
[34]門洪華:《構建面向未來的中國外交戰略新布局》,《探索與爭鳴》,2022年第1期。
[35]徐秀軍:《“全球南方”熱潮的緣起與影響》,《世界知識》,2023年第12期。
[36]門洪華:《“全球南方”的興起與國際博弈的新圖景——兼論中國的戰略應對》,《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1期。
[38]滕建群、韋洪朗:《論“中間地帶”對中美戰略競爭的含義》,《和平與發展》,2021年第5期。
[39]門洪華:《構建新時代中國國際統一戰線:一項戰略研究議程》,《世界經濟與政治》,2021年第6期。
[40]門洪華:《中國三大全球倡議的戰略邏輯》,《現代國際關系》,2023年第7期?
[41]孫學峰、丁魯:《伙伴國類型與中國伙伴關系升級》,《世界經濟與政治》,2017年第2期。
New Breakthroughs in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and on the New Journey
Men Honghu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and on the new journey, China enjoys soli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for development and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face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nd pressures. Analyzing China's strategic tasks and deployments in the new era and on the new journey, and assessing the basic trends of the world's transformation unseen in a century, the core direc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stern policies, and the profound evolution of China'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re the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direction and initiatives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should focus on preventing global division, concentrating on power reorganization, making strategic layout, and achiev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planning. The key orientation and new ideas lie in: enriching and improving China's strategic positioning based on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the balance of major powers, further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the diplomatic strategic layou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ocusing 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lobal South to seek diplomatic breakthroughs,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strategic gam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promo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 in the new era. The country should present a good national image on the global stage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effectively safeguard national interests,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 major global initiatives, rebuild the strategic stability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plan the layout of important strategic fulcrums,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s, and strive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for China's major country diplomacy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Keywords: China's diplomacy,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external environment, global layout, strategic analysis
責 編∕李思琪 美 編∕梁麗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