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平樂縣緊緊圍繞區、市基層黨建“五基三化”系列行動方案,積極探索流動黨員管理的新途徑。依托駐粵港澳大灣區流動黨委,創新實施“安家”“暖心”“先鋒”“反哺”四大工程,實現流動黨員教育經常化、管理常態化、服務日常化、作用發揮長效化。
實施“安家”工程讓流動黨員“流有所依”
精準摸排流動黨員。制定下發《中共平樂縣委組織部關于開展“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黨員找黨員”行動的通知》,明確開展“三找”行動4項相關事宜,采取微信找、入戶查、電話訪等方式,全面摸清流動黨員聯系方式、流出流入地點、工作單位等信息。建立縣、鄉、村三級流動黨員信息庫,切實做到流動黨員底數清、情況明。
梳理完善組織架構。根據流動黨員分布情況,以流出到粵港澳大灣區的701名黨員為主體成立黨委,在佛山、深圳、廣州、東莞、中山等5個城市成立9個流動黨組織。按照“地域相鄰、時間相匹”原則,設立27個黨小組,選出27名思想政治素養較高、日常表現突出的黨員擔任黨小組組長,實現網格管理、精準對接、靈活教學。
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制定《平樂縣駐粵港澳大灣區流動黨委工作辦法(試行)》,明確教育管理、結對共建、工作紀律等11條內容,通過個人自薦、黨組織推薦、縣委組織部聯審考核等程序,選優配強黨委委員7名、支部支委班子29名,并將班子成員納入村“兩委”干部管理序列落實相關待遇,建立“黨費+財政”經費保障模式,確保黨委工作有序開展。
實施“暖心”工程讓流動黨員“情有所暖”
探索線上報到機制。7個流動黨組織成立流動黨員微信群,多渠道發布《致平樂縣廣大流動黨員的一封信》,閱讀量超5000人次,實現線上覆蓋率100%。建立線上掃碼報到機制,精準掌握流動黨員流入地、聯系方式、就業信息等信息,與流出地、流動黨委、流入地黨組織實現黨員信息共享,簡化報到流程。
強化黨內關懷幫扶。開展線上問卷調查,了解流動黨員的訴求和困難,協調解決勞資糾紛4起,讓“有困難找組織”成為第一選擇。舉辦流動黨員代表座談會,傾聽他們的意見建議,不斷深化流動黨員服務工作。
探索結對共建機制。縣委組織部先后6次帶隊赴廣東佛山、深圳等地調研交流,促成流動黨組織與佛山順德大良街道、佛山南海九江鎮等7個地區黨組織結對共建,構建“黨員共管、活動共聯、資源共享、難題共解”的黨建工作新格局,實現流動黨員學習有場所、活動有陣地、交流有平臺。
實施“先鋒”工程讓流動黨員“心有所信”
建立黨建指導員制度。制定《平樂縣流動黨支部黨建聯系點工作制度》,成立7個工作專班,由縣委組織部業務骨干和鄉鎮黨委委員(組織、統戰委員)組成流動黨支部黨建指導組,幫助解決流動黨組織和黨員存在的困難問題,指導各流動黨支部策劃特色鮮明的主題黨日活動。
創新“主題黨日+”模式。通過“主題黨日+沉浸式學習”“主題黨日+反哺家鄉”“主題黨日+知識競賽”等,提升線下組織生活的多樣性和吸引力。目前,依托“主題黨日+”活動,累計開展黨員集體過“政治生日”“黨性體檢”等線下黨性教育活動36次,聽取87名過“政治生日”的黨員匯報思想,為500余名黨員贈送黨員徽章、紅色書籍,切實增強流動黨員的身份認同感和黨性意識。
開展線上黨性大討論。制定《平樂縣駐粵港澳大灣區流動黨委線上黨性大討論活動方案》,每月結合實際設定研討主題,引導黨員結合自身經歷談思想、談感悟、談打算、談建議。目前已開展線上黨性大討論13期,3700余人次參與討論。
實施“反哺”工程讓流動黨員“行有所為”
推行積分管理。研究制定《平樂縣駐粵港澳大灣區流動黨委關于開展黨員積分管理的實施方案》,積分由基礎積分、正向加分、反向扣分等三部分組成,經“黨員申報—組織評定—亮分公示—黨委審核”程序確定最終得分。年底集中將積分管理情況反饋給流動黨員組織關系所在黨支部,作為民主評議黨員的重要依據,對表現優秀的黨員在評優評先時優先考慮,對不合格的黨員作出相應組織處置。
開展設崗定責。結合實際科學設置思想政治類、經濟發展類、志愿幫扶類等崗位,把黨員主動認領崗位作為積分管理正向加分中的一項指標,按照黨員認崗、支部定崗、公示明崗、崗前教育的流程,引導571名流動黨員立足崗位踐行為民宗旨。
搭建作用平臺。開展“流動有家 為家賦能”意見云征集行動、平樂縣駐粵港澳大灣區流動黨委助力招商引資專項調研、“假如我是村黨組織書記”參觀學習暨鄉情懇談會、流動黨員駐點招商推介會暨平樂籍精英人才懇談會等活動,推動流動黨員管理與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宣傳推廣有機融合。(譚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