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教育強國建設的科學路徑與創新實踐

【摘要】作為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戰略先導,教育強國建設是一項兼具緊迫性與重要性的時代任務。要深刻認識教育強國建設面臨的新挑戰,包括國際社會秩序變革、教育數字化轉型以及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的要求,在充分汲取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經驗成效的基礎上,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政治屬性、人民屬性和戰略屬性引領教育強國建設;用系統思維進行整體布局,準確把握教育強國建設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功能定位和實施理路;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歷史機遇,積極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拓展數智賦能教育強國建設路徑;找準教育強國建設各大體系的創新抓手,將創新精神貫穿于教育活動全過程,激活發展動能。【關鍵詞】教育強國 改革創新精神 中國教育現代化 教育數字化轉型

【中圖分類號】G40-5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7.002

【作者簡介】朱永新,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蘇州大學新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教育理論、新教育實驗。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我的閱讀觀》《致教師》《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走向學習中心:未來學校構想》《教育的減法》等。羅晶,蘇州大學新教育研究院研究員,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新教育實驗、教育政策與管理。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部署,持續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既令人鼓舞,又催人奮進。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育強國建設之路不會是一片坦途。在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以及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當下,必須秉持改革創新精神,不斷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徑,為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激發活力、增添動力,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扎實邁進。

新形勢新挑戰凸顯教育強國建設的緊迫性重要性

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兼具緊迫性與重要性。一方面,《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兩步走”戰略安排,要求到2027年教育強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時不我待,朝夕必爭。另一方面,建設教育強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的豐富內涵,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將教育強國的內涵概括為,“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以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為基本路徑,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功能,最終形成結構合理、特色鮮明、人民滿意、世界領先的現代化教育強國”。[1]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強國建設也面臨著一系列新形勢新挑戰,如何認清形勢、應對挑戰、深化改革,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應對國際社會秩序深刻變革的挑戰。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發展報告2024》指出,當今世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蔓延,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發展進程遭受沖擊,這種沖擊表現在經貿、科技、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國際政治保護主義回潮,高端材料技術壁壘加筑,打壓與“脫鉤”現象頻發,這些不僅與全球化趨勢相逆,也悖離了教育發展的本質規律,將教育由一個可以全球共享的“公共產品”,異化成為大國博弈和地緣政治提供打擊力量的“武器”。[2]教育強國的建設目標不僅在于為中國式現代化服務,也旨在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為推動全球教育事業發展貢獻更多中國力量。因此,必須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著眼長遠看教育,看我們的教育能不能有效服務民族復興、強國建設,能不能促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讓中華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強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把握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時代挑戰。“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教育數字化不僅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領域,也是我國建設教育強國、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題為《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的報告指出,數字技術蘊含巨大的變革潛力,但我們仍未找到將技術潛力轉化為現實的路徑。[3]教育數字化轉型還存在諸多問題有待破解,如何發掘利用好數字化的潛力并避免陷入新的困境,是全球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挑戰,也是建設教育強國必須突破的關鍵瓶頸。例如,數字時代對教育公平提出了新課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揭示了“數字性別鴻溝”等新型教育不平等問題;數字化為因材施教、實現個性化教學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對教師的數字素養和數字化教學能力提出新要求,提升一線教師的數字意識、知識技能和應用能力,成為深化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此外,數據安全與隱私風險、數字技術依賴風險、數字倫理與道德風險等,也對數字時代的教育治理提出了新挑戰。

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更高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加快強國建設,助力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決破除影響和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完善與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4]教育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擔著培養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提供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拓展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推動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等多重使命。然而,當前我國創新人才在層次結構、類型分布、數量規模、質量水平等方面,尚難以充分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迫切需求,特別是在關鍵時刻和必爭領域亟需能夠贏得“掰手腕”較量的頂尖人才。因此,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進一步凸顯一體化發展的協同助力作用,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全面夯實教育之基,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教育系統的一項重要任務和中心工作。[5]

新時代教育改革創新為教育強國建設積聚信心底氣

改革創新是中華民族銳意進取的精神品格,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與時俱進、銳意進取、勤于探索、勇于實踐的改革創新精神,不斷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合力。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以來,中國教育事業在改革創新中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成就,為教育強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與時俱進中增強人民的教育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到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進一步明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宗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好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把促進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環節。在教育規模上,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逐步從滿足“量”的需求轉向“質”的提升;在建設內容上,更加關注人民群眾多元化、個性化、動態化和終身化的教育需求,注重培養適應社會需求、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在決策過程中,充分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在資源分配上,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連續10多年不低于4%,不斷縮小城鄉、區域、學校之間的教育差距,持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確保教育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

在銳意進取中提升大國辦強教育的能力水平。一是教育普及度大幅提高。目前我國已經構建了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為91.1%,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2024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9%,義務教育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2%,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二是教育質量穩步提升。“五育并舉”理念已成為教育共識,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效日益顯著;師德師風建設持續推進,教師教書育人能力不斷提升;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完備,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大學質量文化正在形成。三是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新時代以來,高校向經濟社會主戰場輸送超1億畢業生,職業學校畢業生成為城鎮新增勞動力和一流產業技術工人的重要來源;國家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超過7成、科技進步獎近5成來自于高校,特別是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此外,教育在服務鄉村振興、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促進社會發展等方面同樣成效顯著,在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等方面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

在勤于探索中形成契合國情的教育治理模式。一是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動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一批標志性、引領性的改革舉措取得明顯成效,教育公共服務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斷提升。二是持續推進依法治教,教育法律體系更加完備。教育領域的立法和修訂工作穩步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等多部重要法律相繼出臺,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深入貫穿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三是統籌協調,充分激發多方教育主體活力。宏觀層面,從國家戰略高度制定長期和階段性的教育發展規劃,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擘畫教育強國建設藍圖;中觀層面,建立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教育聯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區域教育協同發展;微觀層面,賦予學校更大辦學自主權,鼓勵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學科優勢動態調整專業課程體系,鼓勵中小學結合當地文化和學生需求開發校本課程和特色活動,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教育的政策支持體系,鼓勵產學研協同創新、家校社協同育人。

在勇于實踐中擔綱現代教育轉型的國際責任。一方面,以數字技術賦能教育創新,貢獻全球教育變革的中國力量。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國主動引領全球教育數字化發展,以開放的姿態共享教育資源。當前,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面向200多個國家、1000多萬個海外用戶提供服務,已成為世界上應用最活躍、受益最多的平臺;“愛課程”和“學堂在線”兩個高校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教育聯盟;依托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盟,中國慕課走出國門,成為我國教育開放的一張名片。另一方面,以機制創新拓展合作維度,構建教育開放新格局。面對不確定性疊加的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積極創新全球教育治理空間與路徑。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博鰲亞洲論壇等重大場合,多次向世界宣示中國將擴大教育開放。截至2024年,我國已同183個建交國普遍開展教育合作與交流,與61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6]通過創設“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合會”、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學院、“未來非洲—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計劃”“中阿高校10+10合作計劃”“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計劃”等途徑,不斷完善點面結合的區域教育合作機制。[7]

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行動路徑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8]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系統觀念,搶抓發展機遇,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政治屬性、人民屬性和戰略屬性引領教育強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則的”,“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必須以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為根本保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以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重要使命”。育才造士,為國之本。“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我們的教育絕不能培養社會主義破壞者和掘墓人,絕不能培養出一些‘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那將是教育的失敗。教育的失敗是一種根本性失敗。我們決不能犯這種歷史性錯誤!這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必須把握的大是大非問題,沒有什么可隱晦、可商榷、可含糊的”。[9]因此,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這“六大特質”既凝練了教育強國的基本特征,也全面體現了教育政治屬性、人民屬性和戰略屬性的具體要求。政治屬性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方向統領和根本保證,人民屬性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戰略屬性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長遠布局和決勝關鍵。[10]要以政治為統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教育強國建設,切實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教育強國建設各個方面;要以民生為根本,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期盼;要以戰略為重點,著眼全局和長遠看教育,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

用系統思維進行整體布局,準確把握教育強國建設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功能定位和實施理路。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教育強國建設,需要運用科學方法進行指導和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運用系統思維謀劃教育事業發展,推進中國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的系統性躍升和質變。[11]從功能來看,教育強國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中具有先導功能;從定位來看,教育強國建設在強國戰略、民族復興偉業中居于基礎性地位;從要素來看,教育強國建設與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共同推進現代化建設。因此,要運用系統觀念對教育強國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和總體謀劃,首先,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教育超前布局、優先發展,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建構多元化投入體制。一方面,逐步將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提高到5%,同時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不低于當前水平。另一方面,改革民間教育資本投入政策,進一步統籌協調社會教育資源,支持個人、企業和機構成立各種公益基金會舉辦非營利性教育,同時完善稅收、土地、金融、就業等政策,不斷完善第三次分配政策,吸引更多民間資金投向教育。其次,要不斷完善教育強國建設的法制政策保障,構建公平與效率兼備的治理體系。一方面,加快完善教育法治體系,堅持依法治教、依法辦學、依法治校共同推進,強化教育領域的法治保障,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能力;另一方面,全面開展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和國家出臺的各項教育政策貫徹落實情況的評估與督查工作,推進教育改革發展決策部署落地、落實與落細。第三,要傳承發揚中華民族重教尚學的優良傳統,凝聚教育強國建設的社會共識,深入推進全民閱讀,積極打造書香家庭、書香城市,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大國、學習型社會。

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歷史機遇,積極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拓展數智賦能教育強國建設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世界科技發展大勢,準確把握加快發展人工智能的戰略意義,充分認識到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當前,以數字智能技術賦能教育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人工智能技術憑借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及其學習算法、虛擬學習環境營造、智能交互系統等多種強大功能,加快推動教育的數字化轉型。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數字化轉型,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要準確把握數智教育內涵要求,有效促進智能技術與教育要素深度融合,積極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教育數字化發展道路。一方面,要深刻認識教育數字化作為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的戰略意義。2022年,聯合國教育變革峰會將教育數字化變革列為五大重點行動領域之一,世界各國相繼推出教育數字化發展政策,數字技術已成為影響全球教育格局的重要因素。推進教育數字化是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先手棋,必須深刻認識教育數字化的重要意義,從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制度規范、資源平臺等多方面協同推進。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教育數字化激發發展新動能、開拓發展新局面。在人工智能時代,充分發揮技術優勢,重點強化國家教育政策的主導和規范作用,同步完善教師教育能力發展新矩陣,系統構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新要求,探索開發素質教育協同發展新模式,積極開拓人才流通新方法,加快發展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

找準教育強國建設“八大體系”的創新抓手,將創新精神貫穿于教育活動全過程,激活發展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創新教育貫穿教育活動全過程”“以創造之教育培養創造之人才,以創造之人才造就創新之國家”。[12]《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了教育強國建設的“八大體系”,即全面構建固本鑄魂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公平優質的基礎教育體系、自強卓越的高等教育體系、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創新牽引的科技支撐體系、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體系、開放互鑒的國際合作體系。一是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立足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與認知規律,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空間陣地,立足青少年現實需求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路徑。二是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基礎教育體系建設,科學優化基礎教育學校布局,鼓勵學校特色化多元化發展,為學生成才提供更多選擇,尤其要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大力培養青少年的探究興趣和學科專長,深入做好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發現和培養工作。三是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高等教育體系建設,以教育評價為突破口,加快構建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評價”一體化貫通的制度和機制,進一步發揮高水平高校的主力軍作用,健全創新素養和創新能力培養生態鏈。四是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不斷提升職業教育培養層次,逐步建立以本科職業教育為主體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素質的更高要求。五是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廣泛借鑒現代教育技術和學分銀行體系,建設一批新型學習中心,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社會教育、繼續教育、非正式教育蓬勃發展的現代教育圖景。六是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科技支撐體系建設,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資源整合,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不斷改善創新創業環境,增強技術推廣服務水平,構建尊重創新、釋放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七是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教師隊伍體系建設,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研究探索數字化時代“人機共教”的新模式,建立“能者為師”的新機制,弘揚教育家精神,深化教育家辦學制度創新。八是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國際合作體系建設,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建立一批有影響力的“國際化教育先行示范區”,引領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同時,在充分自信、自強的基礎上,大力營造包容開放的生態環境,支持和鼓勵各類高校走出去辦學,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增強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當前,我國教育強國建設進入蓄勢突破、全面躍升的重要階段。我們要緊抓歷史機遇,在改革創新中激發教育發展活力,奮力打開教育事業發展新天地,以堅實的教育根基從容應對日新月異的時代浪潮,向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篤定前行。

注釋

[1]朱永新:《教育強國建設:內涵、挑戰與實踐路徑》,《中國遠程教育》,2023年第10期。

[2]余南平、黃昊:《百年變局下建設教育強國的時代背景、挑戰與選擇》,《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年第6期。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年,第3頁。

[4]習近平:《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幾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求是》,2025年第2期。

[5]朱永新:《以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國遠程教育》,2024年第8期。

[6]《深入貫徹戰略部署 全面構建“八大體系”——教育強國成于實干》,2025年3月24日,www.gov.cn/zhengce/202503/content_7015325.htm。

[7]《以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答好新時代命題》,《中國教育報》,2024年9月8日,第1版。

[8]《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指明教育強國建設方向》,《人民日報》,2023年5月31日,第1版。

[9][12]習近平:《論教育》,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4年,第6、11頁。

[10]劉振天:《以教育“三大屬性”引領教育強國建設》,《北京社會科學》,2025年第1期。

[11]周洪宇、余江濤:《論習近平總書記教育強國建設重要論述的科學思想方法》,《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5年第1期。

Scientific Approaches and Innovative Practices for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Zhu Yongxin Luo Jing

Abstract: As a strategic priority for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the great caus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roug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is an urgent and significant task of our times.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new challenges faced in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On the basis of fully drawing on th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s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ducation power with a spiri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Meanwhile, it is important to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orient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an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 and lead country in education with its political, people-oriented, and strategic attributes. Systematic thinking should be adopted for overall planning,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and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of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in the overall national development. It is essential to seize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ctively open up new tracks and create new advantages, and expand the path of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empowerment for building an education power.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identify the innovative drivers for each major system in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and infuse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throughout the entire educational process to activate development momentum.

Keywords: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spiri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責 編∕鄧楚韻 美 編∕梁麗琛

[責任編輯:鄧楚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亚州 | 日韩高清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 | 一区二区三区福利 | 欧美艳星性videose精品 | 国产成人精品实拍在线 | 精品久久国产老人久久综合 |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美国毛片在线观看 | 一 级 黄 中国色 片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 | 国产hd高清freexxxx | 久草狼人 | 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日本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放视频 | 娇喘呻吟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免费视频在线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免费在线看黄色片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久久精品 | 麻豆国产96在线 | 日韩 | 国产片一级aaa毛片视频 | 性欧美成人免费观看视 | 中国精品一级毛片免费播放 | 亚洲免费视频网 | 爆操御姐 | 黄色片一区 | 在线看免费涩涩视频网 | 久久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 九九99re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本 | 亚洲黄色片子 | 国产精品外围在线观看 | 成人午夜视频一区二区国语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模特尤妮丝凹凸福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