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導,政治經濟學系主任 韓 晶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在穩增長、促就業、保民生、強創新、促開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5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充分肯定民營經濟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強調要正確認識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作了全面部署,為我們進一步堅定發展信心、努力開創民營經濟發展新局面提供了思想和行動指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經濟發展歷程
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改革開放。1978年以來,中國民營經濟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逐步發展壯大。民營經濟47年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978年—1992年:“有益補充”與實踐中的初步發展。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黨和政府開始落實工商業者政策,逐步為各類非公經濟的發展掃清了障礙。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一定范圍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1988年4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規定:“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至此,私營經濟在法律上的地位得以確立,其合法權益得到了有效保護。這一時期,“草根創業”開始興起,誕生了柳傳志、魯冠球、年廣久等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群體。全國個體經濟從業人員從1978年的14萬人快速增加到1992年的2467.7萬人,私營企業第一次被納入官方統計數據,達到13.9萬戶。①
1992年—2002年:“重要組成部分”與實踐中的快速發展。隨著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的發表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民營企業迎來了加速發展的黃金時期。1992年頒布的《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等一系列非公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為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指明了方向、堅定了信心。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提出要“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1997年,黨的十五大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隨著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愈發完善,下海經商創業浪潮興起。這期間,全國個體工商戶增長了54%,從業人員增長了92%;私營企業達到243.5萬戶,增長了16.5倍,稅收貢獻976億元,增長了243倍。②民營企業不僅在數量上大幅增加,更在質量上取得了顯著提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2002年—2012年:“兩個毫不動搖”與實踐中的跨越式發展。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兩個毫不動搖”的原則,即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與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200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指出“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也指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黨的十七大提出“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這期間,《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等政策法規密集出臺,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和法律體系日臻完善。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雖然面臨的經濟形勢風起云涌,但是也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機遇。這期間,全國個體工商戶首次突破4000萬戶,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雙雙超過60%,民營經濟真正成為“半壁江山”。
2012年至今:“三個平等”與實踐中的新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繼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出“三個沒有變”,即“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強調要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黨的二十大報告重申“兩個毫不動搖”。2023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了更加公平、開放、寬松的環境。截至2024年底,民營企業數量已超過5500萬戶,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崗位、90%以上的企業數量,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2025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時強調:“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將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不能變,也不會變。”
民營經濟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
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經濟成為我國經濟制度內在要素是內生于我國經濟本土實踐、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始終契合我國“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必然要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所有制結構,取決于該國的社會生產力狀況。從所有制結構來看,“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所有制關系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產生了同舊的所有制關系不再相適應的新的生產力的必然結果”③。改革開放40多年來,社會生產力落后的狀況得到了極大改善,但生產力發展多層次、不平衡的狀況并沒有根本改變,因此要有不同性質的所有制經濟與之相適應,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不同層次的社會生產力。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側重于不同的產業領域,各有優勢,適合不同層次的社會生產力。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體系的“壓艙石”“頂梁柱”,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在市場經濟中展現出的靈活性、創造性、主動性有力地激活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豐富了多層次的社會供給,提高了經濟韌性和抗風險能力。
民營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民營經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民營企業憑借高度的市場敏感度和創新動力,敢于創新、勇于創新,已經成為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貢獻者。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集中了50%以上的研發投入和研發人員、80%以上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在智能制造、大數據、物流倉儲、生物健康等領域,民營企業已經牢牢占據領跑地位。2024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達104.5萬件,其中國內企業有效發明專利占比達73.7%。在排名前十位的國內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據7席。民營經濟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源泉,為提升經濟發展活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
民營經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支撐。增進民生福祉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民營經濟廣泛分布在千行百業,關乎著億萬人民的生計著落與生活質量。民營經濟在創造就業和提升居民收入方面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民營企業在數量和規模上的快速擴張,直接帶動了就業市場的活力和穩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就業人數占比呈穩步上升之勢,從1978年的0.2%提高至目前的80%以上。民營經濟增加值占我國GDP比重,已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不到1%上升到目前的超過60%。這表明民營經濟已成為保持我國就業平穩的重要穩定器和社會財富增長的重要貢獻者。民營企業是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主體,是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最敏銳的感知者、踐行者、追逐者。近年來,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民營企業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能夠迅速調整戰略、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營經濟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力量。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全球資源配置,拓展開放發展新空間、培育增長新動力。民營經濟“走出去”規模持續擴大,“走出去”方式更加多樣化,涉及領域更加多元化。眾多的中國民營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合作體系并推動全球產業鏈整合重構,通過產業互補和國際產能合作,實現“利己、利他、利國家”的多方共贏。2024年,民營企業進出口額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19年的43.3%提高到55.5%,連續六年保持中國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地位。民營經濟在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實現了更大發展,促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順暢循環,有力拉動了世界經濟增長,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大動力。
正確認識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民營企業發展面臨難得機遇。
一是政策機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隨著國家治理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完善,將更好地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撐。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有關部門都積極行動起來,針對民營企業發展的難點、痛點、堵點,精準施策,把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舉措落到實處,多地新設民營經濟發展局,更高效服務民營企業。
二是產業升級的機遇。隨著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綠色革命加速演進,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迭代式涌現,在中國這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上,眾多領域出現了規模巨大的新供給、新需求。對于善于捕捉市場機遇、敢闖敢拼的民營經濟來說,產業升級浪潮為產品創新和技術突破提供了更強動力,在產業升級浪潮中涌現出眾多優秀的民營企業。隨著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逐步推進,商品、資源、要素在更大范圍充分流動,蓄勢已久的民營經濟將進入一個新的重要節點。具有創新優勢、競爭優勢的民營企業將更好地融入產業升級的浪潮,奏響科技和產業融合的交響曲,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三是超大規模市場的機遇。市場是最稀缺的資源。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巨大,消費層級上升空間不斷拓展。2024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95749元,比2023年增長5.1%,按照世界銀行劃分標準,正由中高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邁進。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居民的消費需求結構也在不斷優化,逐漸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轉變,從商品消費為主向商品和服務消費并重轉變,對精細化、高品質的服務需求日益增加,人民群眾邁向高品質生活的需求空間無限廣闊。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健全、一系列促消費政策的落地實施,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將充分釋放,為敢闖敢干、勇于創新爭先的民營經濟提供了更加寬廣的舞臺。
四是高水平對外開放帶來的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開放的中國,才會成為現代化的中國。”隨著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穩步前行,善于學習、善于創新、善于把握機會的民營經濟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激活自身更大的競爭潛力和競爭優勢,更好更充分地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在“利己、利他、利國家”中實現新的發展。
此外,中國民營經濟發展還有兩大獨特優勢。其一,完備產業鏈優勢。我國擁有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是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供應鏈條,在16個制造業行業中,有12個行業是“最長的”全球產業鏈,制造業總產值占世界總值的35%左右,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④,這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產業體系支撐。其二,大量高素質人才優勢。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我國擁有全球最雄厚的人才資源,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人,其中,研發人員總量多年保持世界首位,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大量高素質人才成為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也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強勁的人才資源支撐。
目前民營經濟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
一是一些民營企業創新力不足。一些民營企業集中在傳統行業,規模經濟效應、范圍經濟效應、品牌溢價效應等并不突出,利潤微薄導致創新能力較為不足。部分民營企業雖然在政府引導下走“專精特新”之路,一定程度上對沖了市場沖擊,但存在股權結構、管理能力、經營模式等方面的問題,在解決新舊動能轉化、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進程中力不從心。部分民營企業被迫陷入內卷式競爭,利潤不斷被壓縮,最終導致產品的質量下降,企業遭遇生存危機。
二是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嚴峻。當前,逆全球化甚囂塵上,特朗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棒”,嚴重影響國際貿易體系的順暢運行。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經濟,部分西方國家構筑“小院高墻”,打壓限制中國企業在價值鏈中升級。部分外向型民營企業面臨訂單減少、利潤下滑的困境,迫切需要轉型升級,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三是民營經濟的營商環境仍需優化。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民營企業發展,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已經得到極大改善,但是,在某些行業或領域,民營企業仍面臨較高的準入門檻,行政審批、行業壟斷、地方保護等隱性壁壘仍然存在。一些金融機構出于風險考量,對民營企業的貸款審批往往相對嚴苛,民營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仍未根本解決。還有個別地方個別部門存在違規執法損害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問題,嚴重制約了民營企業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一些困難和挑戰,總體上是在改革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出現的,是局部的而不是整體的,是暫時的而不是長期的,是能夠克服的而不是無解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堅持問題導向,統籌規劃,凝聚各方合力,協調推進。新時代新征程上,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明確前進方向、堅定信心決心,加快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更好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行穩致遠。同時,民營經濟也需要苦練內功,堅持創新驅動,充分發揮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作用。
【注:本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項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研究”(項目編號:23LLMLA057)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②辜勝阻、韓龍艷:《中國民營經濟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求是》,2017年第7期。
③崔建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三重邏輯》,《改革與戰略》,2021年第9期。
④韓晶:《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人民論壇》,2022年第7期。
責編/周小梨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