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西省呂梁市嵐縣精準把握發展脈搏,認真落實省、市各項決策部署,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積極作為。當地干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凝聚起團結奮進的磅礴力量,“五力”齊發,堅定不移深化全方位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一幅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
聚力打好“三張牌”,產業轉型動力更強
穩一產,打好“特優牌”。嵐縣堅持全鏈條深耕,做強馬鈴薯產業,建成全省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基地,“嵐縣馬鈴薯”入選2024年度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全鏈條產值突破1億元。圍繞“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群眾人均增收1500余元。強二產,打好“高質牌”。以“煤鐵”為主的傳統產業加速轉型,通過智能化改造,煤炭先進產能達100%;全縣生鐵產能達到150萬噸、鑄造產能達到100萬噸,發展后勁不斷增強。以“風光”為主的新能源產業加速發展,近三年,新核準并備案風光新能源項目13個,數量全市最多。全縣新能源備案裝機規模超1900兆瓦,位列全市第1、全省第5。活三產,打好“提升牌”。近三年,嵐縣穩步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爭創土豆花、白龍山2個4A級景區。投資近6200萬元,傾力打造12個鄉村旅游重點村,連續舉辦十屆“土豆花開了”旅游文化節,生態游、非遺游、紅色游、鄉村游持續升溫、備受青睞。
全力守好“三條線”,鞏固銜接成色更足
牢牢守住脫貧群眾“增收線”。近三年,嵐縣累計實施產業項目225個,總投資達5.7億元,惠及4萬余名脫貧人口。依托“嵐縣土豆宴廚師”省級勞務品牌,脫貧勞力外出就業規模穩定在2.2萬人左右,脫貧人口收入增幅連續兩年位列全市第1。牢牢守住鄉村建設“基礎線”。學用“千萬工程”經驗,投資4600萬元,推進2個精品示范村、18個提檔升級村、106個環境整治村建設。打造1個省級示范村、3個省級產業示范基地。牢牢守住鄉村治理“保障線”。深化“全科網格”治理,135名網格長、246名網格員、198名網格輔助員協同發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打造18個移風易俗示范村,挖掘36個典型案例,以點帶面,形成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的良風美俗。
奮力念好“三字訣”,城市蝶變顏值更靚
堅持“建”字當頭,抓拓展。近三年,投入2.8億元拓展城區路網。靜興高速(嵐縣段)、連接線(北段)竣工通車;人民路、向陽路、秀容街改造投用;秀容橋、崇文橋、裕豐橋、迎賓橋、復興橋等五橋同建、如期通車。堅持“改”字為要,抓配套。近三年,新增供熱面積42萬平方米,實現建成區集中供暖全覆蓋。完成污水管網改造33公里,完成36個老舊小區改造、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超24萬平方米。堅持“管”字托底,抓治理。每年投入專項經費2600余萬元,在全市率先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重拳整治臟亂差,持續擦亮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金字招牌”,城市更加宜居宜業。
著力下好“三步棋”,生態環境質量更優
下好防治攻堅“先手棋”。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2022年,空氣質量改善幅度位列全省第1;2023年、2024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分別達321天、334天,空氣優良率、PM2.5、PM10平均濃度連續兩年位列全市第1。下好造林綠化“關鍵棋”。落實“雙碳”戰略,一體推動“擴綠、興綠、護綠”,與黑茶林局聯手共建、合作造林,累計實施營造林26.8萬畝,林草覆蓋率達43.6%。下好增效增收“長遠棋”。依托33萬畝沙棘林資源,打造“種產研銷”全產業鏈條,年產超1.5億元,帶動群眾人均增收5000元,實現了“綠”“富”雙贏。
強力抓牢“三件事”,民生福祉底色更暖
堅持辦好讓群眾急需的事。針對城區停車難題,增設臨時停車位、夜間停車位3000余個;針對城鄉出行難題,開通18條城鄉公交線路,實現公交車全民免費乘坐全覆蓋。堅持辦好群眾盼望的事。在全省率先實施優質農村寄宿制學校試點建設,投資2500余萬元,高標準完成2所農村寄宿制小學改造任務。總投資4.9億元的縣人民醫院新院區搬遷投用。縣人民廣場、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標志性文化場館投用,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堅持辦好向群眾承諾的事。近三年,省、市、縣67件民生實事全部高效辦結。深入開展“聽民意辦實事”項目,全力辦成民生實事202件。每年超八成以上財政支出用于民生,用“真金白銀”為群眾幸福“賦能加碼”。(譚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