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東北邊緣的秦巴山區深處,一條“全鏈突圍”的縣域振興之路正在改寫著山區落后面貌。南江縣錨定“工業興縣、制造強縣”目標,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關鍵一招”,以“有效投資、有根產業、有持續稅源”為工作導向,立足“9圈15鏈”產業布局,加速產業融圈建鏈,聚力打造“企業容易做生意的地方”,在3389平方公里的綠水青山間,繪就了一幅從“一業獨大”到“多鏈齊發”的產業升級畫卷。
招商引資:從“荒坡”到“磁場”全鏈聚勢賦能
站在南江縣東榆工業園區的觀景臺上,目之所及是整齊的廠房與忙碌的流水線。三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坡,如今卻成了資本競逐的熱土。“從項目簽約到拿到施工許可,只用了17個工作日,比預期快了一半。”四川外在美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小云的感嘆,源于南江的“企業幸福中心”。為讓企業真正“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好”,南江縣首創集政策代辦、要素保障、訴求響應于一體的服務平臺“企業幸福中心”,推出“一企一專班”“政策計算器”等創新舉措,從土地審批到用工保障全程“保姆式”服務,累計為企業解決用工、融資、土地等難題287件。
這份誠意換來的是投資熱潮——三年引進189個項目、525億元資本涌入,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翻兩番……南江正用“全鏈條招商”破解著山區縣面臨的“轉化之痛”,形成“引進一個、帶動一串”的鏈式效應。
工業強基:從“資源沉睡”到“雙輪驅動”的鏈式覺醒
在海拔1300多米的大河鎮北極山上,總投資85億元的華潤風電項目風機已矗立山巔,年發電量達15億千瓦時,足夠滿足5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這個西南地區單體規模最大的山地風電項目,是南江清潔能源“強鏈”的縮影。隨著三一硅能20GW光伏組件生產線落地、總投資76億元的興馬抽水蓄能電站進入主體施工,南江正構建“風、光、水、儲”多能互補的能源矩陣,預計2025年清潔能源產值突破50億元,成為川東北綠色能源“新引擎”。
先進材料領域更是上演著“點石成金”的奇跡。全球領先的霞石提純技術在樂壩工業園實現產業化;四川玻纖年產50萬噸超細粉體項目填補了西南地區高端填料空白,產品廣泛應用于華為等的電子元件封裝。2024年,7個先進材料項目實現產值1.82億元,帶動本地2000余人就業。曾經只能賣原礦的霞石,如今加工成了附加值提升50倍的特種材料,“南江制造”正走進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等領域。這些項目的落地生根,正是南江圍繞“9圈15鏈”精準招商的成果,通過延鏈補鏈強鏈,讓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勝勢。
創新破局:數字經濟與醫藥健康的“無中生有”
在南江縣東榆工業園區的智能工廠里,優必選教育機器人正進行量產調試,這些會跳舞、能教學的AI終端將走進中小學校。2024年,9個電子信息項目集中落地,創造了“三個月簽約、五個月投產”的南江速度。卡車拉智能制造項目從簽約到首臺智能重卡下線僅用180天;外在美新型光電材料項目實現手機玻璃蓋板本地化生產,破解了四川手機產業“缺屏少蓋”的困局。當年,3個投產項目即實現產值7000萬元,電子信息產業從無到有,預計到2027年形成百億級產業集群。
作為“秦巴藥庫”核心區,南江縣的醫藥健康產業正打通“種植-提取-制劑”全鏈條:肝素鈉項目年處理豬小腸1000萬根,產值突破2億元;青錢柳茶深加工項目開發出降血糖功能飲品,帶動全縣20萬畝青錢柳種植,1.2萬農戶年均增收8000元。南江醫藥項目構建起“秦巴藥材”轉化閉環,2024年實現產值5.2億元,西部醫藥健康創新高地初具規模。這些新興產業的崛起,得益于南江縣“一企一策”的精準服務,從項目洽談、落地到投產的全周期保障,讓企業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
綠色增值:地理標志的“全鏈溢價”之路
在南江黃羊養殖基地,智能化羊舍里上千只“亞洲第一羊”南江黃羊正在孕育,這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肉羊品種,通過四川德健食品有限公司的低溫分割生產線,變為售價298元/公斤的高端肉制品。作為全國最大的南江黃羊保種基地,南江縣已形成“育種-養殖-加工-冷鏈”全產業鏈,年出欄量達50萬只,帶動2.3萬農戶戶均年增收1.2萬元。曾經“養在深閨”的山區肉羊,如今成為年產值過億的“黃金產業”。而在金銀花種植核心區,漫山遍野的“銀花”經過有品生物的凍干技術處理,成為星巴克、喜茶的產品原料;年產200萬噸功能飲料項目正在建設,預計單瓶飲料增值10倍以上。
在南江,10個食品飲料項目構建起“從田間到舌尖”的轉化體系:核桃產業從賣堅果到生產植物蛋白飲料,良源食品開發出即食核桃仁;富硒茶變身茶多酚保健品。2024年,“南江黃羊”品牌價值達32億元,金銀花全鏈產值突破8億元,整個食品飲料產業集群預計2026年形成30億元產值,讓“山區特產”成為都市餐桌的“香餑餑”。南江通過招商引資引入龍頭企業,激活本地特色資源,讓地理標志產品實現從初級農產品到高附加值商品的跨越。
文旅破圈:世界地質公園的“全域變現”
每年4月的光霧山,20余平方公里的杜鵑密林與200余平方公里的杜鵑疏林相互映襯,進入最佳觀賞期,每天有上萬輛自駕車涌入景區。而云頂茶鄉的康養民宿早已一房難求,這個投資30億元的文旅項目,建設了中醫理療中心、森林氧吧步道,年接待康養客群15萬人次,人均消費超3000元,南江的綠水青山真正成了“幸福靠山”。剛剛建成的首部巴文化科幻舞臺劇“幻享·米倉道”文旅項目,通過5D技術挖掘米倉古道、巴人文化等內涵,重現千年蜀道繁華,年增游客50萬人次。2024年,南江旅游收入達68億元,同比增長22.7%,文旅產業對GDP貢獻率超過25%。
在赤溪鎮西廂村,星空民俗露營基地成為網紅打卡地,村民將老宅改造成“巴山民宿”,戶均年增收5萬元。南江的21個文旅項目構建起“四季有景、全時消費”的產業生態:春賞杜鵑、夏避酷暑、秋觀紅葉、冬玩冰雪,配套的索道、酒店、文創產業正在完善。南江縣正從“過境旅游”向“度假經濟”轉型,世界地質公園的品牌價值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富民效應。招商引資帶來的不僅是項目落地,更是文旅產業的業態創新,讓生態資源真正轉化為發展資本。
從“賣資源”到“賣鏈條”,從“等機遇”到“造生態”,南江的“鏈式革命”揭示出山區縣振興的關鍵密碼:當招商引資與產業布局深度融合,當每個項目都能串起“上游配套-下游延伸”的生態,綠水青山自然能變成“金山銀山”。如今的南江,正以每年新增30個億元項目的速度奔跑,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山區實踐中,書寫著“全鏈條突圍破局、全要素整合激活”的時代答卷。(南江縣融媒體中心 王廷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