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AI強勢進入公眾視野,國產AI軟件DeepSeek更是頻上熱搜,個別基層干部對此持有消極態度,出現“替代恐慌”。不可否認,AI的出現解放了生產力,但其涉足的領域還十分有限,面對這一技術浪潮,基層干部當擺正定位,善用AI的優點,彌補AI的不足,讓AI“服務”而非“取代”。
AI是一項生產力工具,要發揮其“服務”功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舊石器時代的燧石刀斧延伸了人類肢體的力量,工業革命的蒸汽機放大了肌肉的效能,信息時代的計算機擴展了大腦的運算能力……如今的AI其實是生產力工具的又一次升級,它集合數據庫,并通過“訓練”進行有效輸出,進一步拓展了工具的“服務”功能。在AI的服務下,前端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人類可以從機械勞動中解放,專注于更具價值的精神生產。
AI能力較為基礎,談“取代”為時尚早。深圳福田推出的AI公務員雖然覆蓋公文處理、民生服務、應急管理、招商引資等多元場景,但其核心能力仍局限于結構化數據處理與模式化任務執行等程序性工作中。其實,AI的運用有很多需要人工參與的部分,純粹靠AI完成的工作十分少。首先,AI生成內容的準確性有待驗證,尤其在文章寫作方面表現明顯;其次,AI輸出的觀點以參考為主,決策權仍在人類手中;最后,AI的諸多作用僅以電子形式呈現,面對面的人文關懷顯然無法做到。因此,AI目前的發展階段尚不足以支持“取代論”的成立。
放下被“取代”的焦慮,換上被“服務”的從容,讓AI學以致用。不可否認,AI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是人類的出色幫手。一方面,要積極學習新技術,讓AI為我所用。如何給AI下指令,是一項十分講究的工作,學會精確表達自己的需求,才能得到稱心如意的反饋。此外,不同AI的輸出內容會有差異,要善于把握每種AI的風格特點,選擇最適合的AI工具。另一方面,要增強工作能力,填補AI的空白。很多人與人、人與情的事是AI無法解決的,我們需要感知、需要交流、需要觸碰,這是人類較之AI的優勢,也應該是今后基層干部提升能力的重要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