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高千尺深扎厚土,水流萬里終有源頭。對海外華僑華人來說,縱使遠隔重洋,血脈深處始終躍動著故土基因,牽掛著祖輩繁衍生息的鄉土根脈。一批助力海外僑胞尋親的平臺應運而生。
近年來,多地僑務部門架起云端“尋根”通道,通過組建尋根小組、建立線上族譜數據庫等方式,幫助僑胞重續親情紐帶。記者近日采訪了廣東汕頭“潮汕家園”、福建泉州“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廣西玉林“玉僑子午線”等一批助僑尋親、為僑服務平臺,這些云端通道,正記錄與見證一個個跨越山海的團圓故事。
“不僅找到親人,更感受到家鄉溫暖”
“大家好!我舅舅是潮汕祖籍,是新加坡的第三代華僑……望能從這個平臺聯系到中國的親戚,圓舅舅到潮汕家鄉陳氏宗祠上香的夢。”2024年7月,新加坡華裔黃映霞在廣東汕頭“潮汕家園”平臺發布了這樣一條尋親信息。令她驚喜的是,“潮汕家園”平臺工作人員聯合潮陽區僑務局連夜比對族譜,24小時內就鎖定了黃映霞舅舅的國內親人,并在當周組織視頻連線,實現跨越千里的“云認親”。
4個月后,黃映霞與新加坡尋親團回到祖輩生活過的土地——汕頭市潮陽區關埠鎮橋東村。村口百年榕樹下陳氏族人備好4碗清水(潮汕迎客禮),以震天鞭炮和甜湯相迎,尋親團成員專門將家鄉的泥土裝入行囊珍藏。這場尋根之旅承載著百年夙愿——黃映霞外祖父陳士天19世紀末攜中醫術遠渡南洋,在新加坡行醫時仍心系故土,曾匯款建設家鄉。
“這次回中國尋親的過程非常順利,特別感謝僑務部門的幫助和支持。我不僅找到親人,更感受到家鄉溫暖。”黃映霞女士感慨地說。尋親團一行特地向汕頭市、潮陽區僑務局贈送了錦旗。
海外華僑華人牽掛故土,僑眷也掛念著海外親人,不僅有海外僑胞尋親,也有僑眷在找尋遠渡重洋的親人蹤跡。
廣西玉林市容縣楊村鎮平貫村王君銘家族三代人多年來一直苦尋伯祖父王新的消息。王新20世紀50年代赴馬來西亞后杳無音信。“幾十年來,我與家人一直通過各種方式尋找伯祖父王新及其后人,但都徒勞無功。”王君銘說。廣西玉林“玉僑子午線”平臺接洽后,聯動容縣僑辦、僑聯和馬來西亞柔佛州僑領李接生展開跨海搜尋。
在平臺工作人員和馬來西亞僑胞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僅在20天后,王君銘找到了失聯66年的伯祖父王新及其后人。“從模糊地名到精準定位,‘玉僑子午線’平臺破解了半個多世紀的離散‘密碼’。”玉林市僑聯主席楊志光說。
如果說尋親平臺是信息骨架,僑務工作人員和熱心僑胞則組成了神經網絡,賦予尋親平臺生命力。
針對跨境尋親中數據核查難、溝通效率低等問題,“玉僑子午線”平臺積極與境外僑團、志愿者協作,建立聯絡站,推動數據共享。先后在美國紐約、泰國曼谷、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吉隆坡成立4個新生代僑胞聯絡站,聘請當地年輕僑商僑領代表、僑團青年管理者以及熱心僑務事業的年輕僑胞志愿者擔任聯絡員,為僑胞提供尋親支持。
在福建著名僑鄉泉州,市僑聯、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不僅建立“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還依托基層組織,發揮聯動優勢。“海外僑胞提交尋親線索后,村級僑務小組先進行信息比對,最快幾個小時內就能確認信息,尋親效率大大提升。”“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負責人梁春光說。
數字族譜、AI技術助力尋親
對僑務工作人員來說,尋親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信息不全。僅憑一張斑駁的老照片或是一個舊地址,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尋找親人?如何提高尋親效率?
最近,“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運營團隊正在進行一項大工程——族譜數字化。“族譜是平臺的業務核心,也是尋根重要依據,隨著數量增加,征集難度也同步增加。”梁春光說。對尋親僑胞和僑務工作人員來說,族譜是檢索相關信息的依據,但紙質的族譜無法直接檢索,數字化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族譜錄入專業性強,加之不同家族的族譜五花八門,簡繁字體、書寫質量等都是族譜數字化的障礙。“初期我們為了保證準確,靠的就是人工一個字一個字辨識錄入,工作量非常大。現在我們引入了AI識別等智能技術,提升了效率。”梁春光介紹,2024年,平臺已經征集到族譜10165冊,目前已完成40萬頁族譜數字化錄入,正在組織校檢,同時正加大隊伍配置及建設力度,應用AI識別等功能加快推進。
前不久,菲律賓華人董先生聯系“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尋親。作為第四代華人,董先生只記得曾祖父叫“董光鏡”。梁春光和平臺運營團隊驚喜地發現這個名字與平臺里3D影像掃描記錄下來的一棟位于泉州石獅市的舊洋樓同名,幾分鐘內就為董先生確認了曾祖父的信息。這得益于近年來泉州僑務部門利用3D影像技術,對涉僑標志性建筑進行點位采集。目前,平臺已經完成重點僑村及涉僑標志性建筑3D影像12800個點位采集工作,正抓緊對接原始數據和上傳門戶網站工作,不僅提高了尋親信息檢索效率,還便于海內外僑胞隨時隨地線上查看、感受家鄉的變化。
族譜數字化、3D影像是科技賦能僑胞尋親的縮影。隨著大數據、AI等技術的發展,各地僑胞尋親的故事不僅有滿滿的“人情味兒”,還增添了“科技范兒”。在“玉僑子午線”智慧平臺,僑胞只需通過電話或小程序提交尋親申請,僑務部門結合傳統尋親方式與現代技術,能夠迅速鎖定僑批、族譜、戶籍檔案等線索;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僑務部門推出“僑譜”應用系統,提供傳統家族譜牒電子化服務……各地融合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的尋親平臺在提升尋親效率的同時,也為僑胞搭建起云端故鄉,發掘了為僑服務的更多可能性。
搭建僑胞聯動、文化交流平臺
在廣東省第二屆數字政府建設峰會暨“數字灣區”發展論壇上,“潮汕家園”平臺作為具有僑鄉特色的數字政務創新案例亮相。眾多像“潮汕家園”一樣的尋親平臺不僅在尋親方面發揮作用,也已成為與僑胞聯動、促成經濟人文合作、保存僑歷史的重要平臺。
上線不到兩年,截至2025年4月,“潮汕家園”平臺入駐海內外社團商會310家,注冊用戶逾8萬人。“尋親之外,‘潮汕家園’平臺目前效果最好的應用就是‘潮人廣場’,已成為潮籍社團和商會聯絡全球約1500萬潮汕籍華僑華人的重要紐帶。”“潮汕家園”平臺負責人紀偉琪介紹,“潮汕家園”為全球每個潮籍社團、商會都提供了一個專屬展示頁,每個“潮團”、商會都有一個管理員,負責發布活動資訊。僑胞在平臺上進行交流互動、辦理線上涉僑服務、達成商業合作等。平臺推介“僑批出海”全球巡展、全球潮人童謠傳唱大賽等文化活動,推動潮汕文化IP與商業開發結合,吸引了不少青年僑胞參與其中。
“玉僑子午線”平臺通過僑史(玉林)展覽館、新生代僑胞聯絡站、網絡直播帶貨平臺、僑情服務社等十大板塊構建起綜合服務體系,讓平臺從單一尋親擴展為覆蓋商貿、文化、法律服務的立體網絡,密切海內外僑胞的聯系交流,培養華僑新生代對故土的情感認同,講述僑鄉故事,展現僑鄉風采,不僅尋根,還能聯情,更能興業。
“很多僑胞尋親謁祖后,都會經常回到祖(籍)國參與各種活動,有的積極投身文化交流,有的在家鄉投資興業。”梁春光說,隨著尋根成功率的提高和尋根時間的縮短,許多僑胞慕名而來,尋根平臺知名度在不斷提升。近期,“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正在進一步完善平臺架構和功能設置,規劃建設尋根文化園,包括世界華僑華人族譜館、尋根文化中心、海絲國家華裔文化交流中心等。在堅持公益前提下,拓展平臺經濟和市場效應,形成集姓氏文化、尋根謁祖、商貿旅游于一體的海絲人文產業集群,促進相關產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平臺不僅為尋親提供了方便,縮短了尋親周期,更重要的是搭建了多維文化連接通道。”馬來西亞華裔青年林睿藝通過“潮汕家園”平臺成功尋根后感慨道。
期待更多支持與合作
“熱情高效辦實事,貼心服務為僑眷”“百載鄉愁,家園圓夢”“熱心助人,殊堪表揚;服務僑胞,精神可嘉”……在各地僑鄉尋親平臺的工作場所,各類錦旗、致謝匾成為一道道亮眼的風景線,也是僑務工作人員心中的最佳辦公室裝飾單品。
僑務工作人員為僑胞賡續親情,奔走在田間地頭、大街小巷,在復雜的僑胞尋親工作中收獲著成就感,也對平臺未來建設有許多期待。
作為玉林市僑聯主席及僑胞尋親總負責人,楊志光在幫助僑胞尋親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僑胞對故土的眷戀與血脈相連的深情。
“許多僑胞雖身在海外,卻始終心系家鄉。每一次重逢都讓我更堅定為僑服務的初心,這是責任,更是使命。”楊志光說,“玉僑子午線”今后將進一步融合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擴大全球僑胞數據庫覆蓋范圍,提升尋親匹配效率;同時希望借助該平臺加強國際合作,與東盟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僑社、商會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拓展海外服務網絡。“平臺還要增強新生代僑胞的文化認同,讓平臺不僅能成為尋親橋梁,更能成為凝聚僑心、助力發展的平臺,激發僑胞參與家鄉建設的熱情。”楊志光說。
“僑胞需求在哪里,我們服務就在哪里。”紀偉琪說,在幫助黃映霞尋親的過程中,從信息初步定位到線上“云認親”,再到線下實地認親,全程充滿了感動時刻。他表示,未來除了需要在數字化尋根方面取得突破,還需深化與公安、文旅、教育等部門及各區縣的協同機制,打造為僑服務共同體。同時,進一步拓展商務對接功能,重點服務涉僑項目,全方位提升為僑服務水平。
“在幫助僑胞尋親時,資料的保存非常重要,所以我們一直致力于做好當下的數據保存和錄入工作,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梁春光說,幫助中斷聯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僑胞找到祖籍和親人所帶來的成就感,激勵了團隊做好數字族譜等工作。“我們一定要做好當代的記錄者,為我們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之后的僑務工作創造基礎。當然,這還需要更多的支持與合作。我們將繼續努力,協同各方力量,搭建‘全球僑胞記憶庫’。”梁春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