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華人華僑產業交易會(簡稱“僑交會”)旗下8場境外展會入選工信部“萬帆耘海”行動。在僑交會打造的“展會+僑商+標準”平臺上,華僑華人不斷發揮橋梁作用,推動中國企業的出海之路走得更穩更遠。
以僑為橋,打通商貿網絡
在工信部公布的2025年中國中小企業“萬帆耘海”行動計劃表中,2025年僑交會智能科技工業展從6月持續至11月,將在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哈薩克斯坦、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和中國香港相繼舉辦。這8場境外展會通過與當地華僑華人社團、商會合作,對接當地政府、行業協會采購商資源,以僑為橋,幫助中國企業打通海外商貿交流網絡。
自2015年首次舉辦以來,僑交會致力于推動海外企業進入中國、中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為海內外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提供資源和服務。截至2024年底,僑交會覆蓋8國的智能科技展,通過“前展后倉+僑商對接”機制,幫助超過3000家中國中小企業實現海外訂單落地。
“僑交會的重要價值體現在通過系列展會將中國市場信息傳遞給海外商家。”深圳市僑商智庫研究院執行理事長鄭詠詩說。
從商品認知到文化信任
在泰國,僑交會智能科技工業展設立中泰文化融合體驗區,幫助參展企業訂單轉化率提升40%以上;在印尼,僑交會聯合印尼國家采購目錄協會舉辦綠色基建標準研討會,推動中國電力、物聯網相關標準納入當地招標體系;在越南、沙特等國家,僑交會舉辦的“中國品牌文化周”活動,通過“產品體驗+非遺展示+技術講座”的組合,使參展企業訂單轉化率顯著提升。
“當印尼消費者在展會現場親手體驗潮州陶瓷制作,或聽僑商講解環保新材料如何適應熱帶氣候環境時,他們對‘中國制造’的理解就從商品認知層面提升到文化信任層面。”鄭詠詩說。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已進入3.0階段,必須提升企業“技術標準+文化敘事”的雙輪驅動能力。僑商作為“文化翻譯者”和“資源連接器”,能有效降低中國企業在海外政策、法律、消費習慣等方面的適應成本。
從“接訂單”到“定標準”
從“賣產品”到“傳文化”,從“接訂單”到“定標準”,在中國企業不斷適應、融入海外市場的過程中,僑交會和海外僑商發揮著獨特作用。
在每個僑交會智能科技工業展上,都能看到由當地僑領運營的僑商服務站。這些“小站”不僅為中國技術標準推廣、文化產品展示提供一個“軟窗口”,也為出海的中國中小企業提供關于海外市場準入、法律咨詢等多方面的“硬知識”。
僑交會智能科技工業展的展貿一體化模式,不僅展示“中國制造”的硬件實力,更通過僑商網絡嵌入當地產業生態,推動中國技術標準與當地市場融合。僑交會以“前展后倉、全程服務”的機制,幫助中國企業出海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鄭詠詩表示,在全球化的時代浪潮中,中國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海外展會上的展位,更是一套融合商貿、文化、標準的出海“實操指南”。僑交會將充分發掘整合僑商資源,幫助中國企業更好出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