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齒輪緩緩向前,一片改革開放“試驗田”經過精心耕作、悉心管護,正在收獲累累果實。2015年4月21日,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正式掛牌設立。十年來,廈門自貿片區始終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引領,充分發揮近臺區位特色和先行先試優勢,從一片改革試驗田到全球競爭力高地,不僅為地方經濟注入強勁動能,更以破冰探路的擔當為中國自貿區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發展密碼”。
自貿試驗區堅守“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的初心使命,十年間,片區累計推出創新舉措632項,其中153項為全國首創,31項改革經驗被全國復制推廣。以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為例,這一最早由廈門探索的平臺,集合了海關、邊檢、稅務等數十個部門的參與,將“企業跑腿”變為“數據跑路”,實現通關申報“一次辦結”。2024年,廈門數字口岸平臺上線后,200多項服務實現“一鍵觸達”,其中20項功能屬全國率先,大幅提高了通關效率。更值得關注的是,廈門主動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動浮選化工級重晶石粉海運安全標準成為國際規則,發布全國首個集裝箱式鋰電池儲能系統海運安全指南,填補國際海運規則空白。這種從“跟隨規則”到“制定規則”的跨越,讓中國企業在全球貿易中贏得主動權,單是集裝箱式鋰電池儲能系統海運安全指南就為企業縮短交貨期2-3天,降低物流成本8000美元/箱。
從“試驗田”到“豐產田”,廈門自貿片區改革創新的步伐永不停歇。在廈門港,每周22班的“大、小三通”海運快線穿梭于海峽兩岸,跨境電商貨物“入倉即入港、放行即運抵”的便利化模式,讓廈門對臺海運跨境電商約占大陸對臺海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量40%;在歐亞大陸,中歐(廈門)班列作為全國首條加入中歐“安智貿”項目的國際班列,十年間將“中國制造”送達13個國家34個城市,更探索出“跨境電商+中歐班列+絲路海運”新模式,被列為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而“絲路海運”品牌的崛起,則彰顯了廈門融入國家戰略的深層次布局——132條命名航線通達46個國家和地區的147個港口,全球已有超過350家港、航、貿、科技、金融、信息等企業共同參與到“絲路海運”的大家庭中,2024年新開通的廈門至沙特阿拉伯多式聯運通道,為我國中西部及東南地區與中東的貨物往來提供了新的物流方案,使廈門成為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支點。
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機會更多。制度創新激發了市場活力和創業熱情。在廈門自貿智創互聯臺灣青年創業基地,57家臺企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孵化成長;在東海之濱,全國首創的“兩岸通保”機制為臺胞提供緊急醫療救援服務,被北京、上海等多地復制推廣。從經濟融合到社會融合,廈門探索出一條“共同市場+共同家園”的雙軌路徑:率先對臺開放油脂加工、法律、金融等服務業,落地大陸首家臺資獨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兩岸合資券商;首創臺灣地區輸大陸商品“源頭管理、口岸驗放”模式,使廈門口岸臺灣食品進口貨物批次占大陸臺灣食品進口貨物總批次的50%以上。這種“能通快通”的務實舉措,讓廈門成為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站”,1427家臺企在此扎根,注冊資本超130億元,也詮釋了“改革高地”如何轉化為“經濟引擎”。
抓改革開放,無論深度還是廣度,都比過去要求更高了,自貿區的生命力更在于永不停歇的制度創新和刀刃向內的改革勇氣。站在十年新起點,我們要以更高站位謀劃未來,以更大魄力深化改革,以更寬視野擴大開放,繼續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始終以改革創新的原動力,書寫“開放不止步、改革再攻堅”的壯麗篇章,不斷打通高質量發展的“經絡”,讓自貿試驗區綻放更加奪目的時代光彩。(作者:王小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