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青(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浙江省“八八戰略”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隨著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具有高成長性、戰略性、先導性特征的未來產業正在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4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時強調,中馬兩國要抓緊培育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未來產業合作。
以人工智能為例,國際數據公司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支出指南》顯示,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IT總投資規模為3158億美元,預計到2028年將增至8159億美元,五年復合增長率可達32.9%。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產業鏈深度重構的背景下,中國與馬來西亞正面臨深化戰略協作、共塑發展新動能的歷史性機遇。雙方以未來產業合作為抓手,不僅能夠推動雙邊經貿合作提質升級,更能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
從實踐來看,中馬兩國經貿合作基礎深厚,中國已連續16年穩居馬來西亞最大貿易伙伴之位,馬來西亞則是中國在東盟成員國中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和最大的進口來源國。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中馬雙邊貿易額達2120.4億美元,同比增長11.4%,創下歷史新高。得益于良好的經貿合作基礎以及在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市場需求等方面的強互補性,中馬兩國在未來產業領域合作的潛力巨大。
中國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與馬來西亞在半導體封裝測試、可再生能源資源等領域的特色稟賦形成戰略互補。中馬通過共建彈性供應鏈,既可規避地緣政治風險,又能共享增長紅利。因此,充分把握未來產業合作發展新機遇,將為兩國關系發展開辟新空間、培育新優勢,推動中馬命運共同體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深化“兩國雙園”合作模式。多年來,馬來西亞馬中關丹產業園與中國中馬欽州產業園聯動發展,開創了“兩國雙園”國際產業合作模式,取得了豐碩的合作成果。在未來產業合作中,應持續深化中馬“兩國雙園”合作模式,不斷提升未來產業合作廣度和深度。一方面,通過互設產業園的方式,共建兩國未來產業合作標志性項目。同時,實行“兩國雙園”稅收優惠等政策,加快集聚人工智能、先進半導體、新能源等細分領域項目,促進未來產業集群化發展。另一方面,積極采用“跨境電商+平臺”等新方式,吸引更多海外優質資源投入中馬未來產業合作領域,支持中馬兩國企業在人工智能、跨境數據流動、新能源等領域加強合作,大力開辟國際合作新渠道。
加強未來產業人才聯合培養。高素質人才是雙方未來產業合作發展的關鍵支撐,而人才培養離不開教育和文化交流。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公民訪馬約380萬人次,是2023年的兩倍多。中國已成為馬來西亞主要留學生來源國,越來越多的馬來西亞學生也選擇來中國留學,兩國人文交流日益深化,為人才聯合培養打下了扎實基礎。未來,雙方可以通過加強教育合作,開展學術交流、聯合辦學、人才培養等項目,為未來產業合作提供人才支撐。例如,通過推動中馬兩國院校共建“魯班工坊”,可以在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等專業開展教學設計、課程設置、教材開發、師資培訓的全方位合作,培養適應未來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同時,雙方還可以加強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通過搭建中馬高等教育對話平臺、鼓勵中國高校到馬來西亞辦學等方式,共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未來產業高端人才。
營造良好未來產業合作氛圍。良好的產業合作氛圍既需要政策機制的頂層設計,也需要社會文化的深度互動,更需要市場主體的互信共建。對此,在未來產業合作過程中,要推動中馬兩國未來產業戰略規劃有機銜接。例如,通過加強“數字中國”建設與“數字馬來西亞”戰略深度對接,細化中馬兩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未來產業領域合作路線圖和時間表。同時,通過構建“線上+線下”立體化傳播渠道,整合官方宣講與民間交流多元力量,講好兩國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新能源車等產業領域互利共贏好故事,增進兩國企業和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培育社會認同紐帶。此外,注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通過鼓勵中馬企業聯合建立未來產業專題專利池共享技術成果,共同打造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激發長效合作動能。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20日 0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