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玉斌(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聯盟智庫負責人)
繼2024年首次提出推廣科技小院模式后,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農村助農惠農。科技小院是扎根于農業生產一線,集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通過師生駐地研究,將科研、教學和實踐緊密結合,以科技創新帶動鄉村創業,把高質量論文寫在鄉村大地上,以科技成果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科技小院一頭連著高等學府,一頭連著田間地頭,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動力。研究生培養模式由科研學術轉向實際問題發掘,全面提升了培養質量,師生常駐為農民提供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四零”科技服務的同時,有利于將傳統農民和“土秀才”培養成新時代鄉村人才。針對產業發展難點,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培育提升了產品科技含量和產業競爭力,基地示范引導農戶走上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專家資源助力農產品品牌打造。科技小院的師生通過培訓、科普等方式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先進理念,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加強平臺建設,助力農民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提高科學文化素養,筑牢鄉村文化教育陣地。推廣綠色技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在開展科技服務過程中引導農民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環保意識。通過校地合作謀劃部署農村黨建與干部培訓、人才培養等工作,發揮科技小院黨支部在鄉村振興一線的先鋒模范作用,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
2009年以來,科技小院蓬勃發展。《全國科技小院發展報告(2024)》顯示,目前已建成科技小院1800多個,157個研究生培養單位參與其中,參與專家2700余名、入駐研究生1萬余名,遍布31個省(區、市)。科技小院發展模式日益成熟,形成高校—科研院所—學生—農資企業—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戶多元合作平臺和多類型合作范式,探索出高校與農村深度融合、科技與產業緊密結合、“輸血”與“造血”協同推進的新路。每年1萬多名研究生和2000多名專家在小院開展科研實踐,針對農業生產技術瓶頸開展研究,推廣先進農業技術,推動當地現代農業發展。同時,與大型企業合作幫助農民實現由“種得好”到“賣得好”,通過專題講座、現場示范等形式提升農民生產能力,培養本地“土秀才”“田專家”,為鄉村留下一支帶不走的科技隊伍。
還要看到,科技小院當前仍處于數量快速擴張的初級發展階段,發展過程中尚面臨一些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一是發展不平衡。由于重視程度不同,有些地區下大力氣整合資源促進科技小院數量增長和質效提升,而有些地區相對滯后,較大規模、較高水平的科技小院占比還不高。二是管理機制不健全。相關部門協同開展工作的機制不夠順暢,科技小院在不同系統間的規范管理和標準統計尚未理順。三是經費保障不足。科技小院數量快速增加、規模持續擴大,服務能力大幅提高,原有經費渠道難以形成有效支撐,經費來源不穩和資源保障不足影響科技小院的高效運轉、協同創新和優化升級。四是數據標準化程度低。全國科技小院聯盟搭建了信息化平臺,但是使用率還不夠高,各自信息相對獨立,底層數據沒有統一標準,阻礙數據信息在各環節之間和整體系統內的高效銜接。
我國正處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要階段,需要一大批素質高、能力強的鄉村振興人才。從1.0版參與式科技創新服務模式,到2.0版全產業鏈賦能模式,再到3.0版多功能集成助推鄉村振興模式,目前科技小院正邁向通過集群引領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協同創新的4.0版。為更好發揮科技小院的機制優勢,培育更多農業實用人才,需增強頂層設計引領,加強源頭規范治理,從創建前期輔導、運行內部管理、推進信息公開等方面逐步規范,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提升質量效益。聚焦當地產業“卡脖子”難題,開展農業科技核心技術攻關,注重將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導入地方現代農業發展,推動農業生產現代化。科技小院輸出已有成功范例,未來要在農業國際合作方面有更大作為,在輸出科技小院“中國標準”和“中國方案”中提升我國農業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