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年大學生、城市白領等返鄉入鄉創業,目前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近1300萬人。人才興則事業興,人才強則鄉村強。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進行部署,重點堅持本土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吸引和支持各類人才在鄉村廣闊天地施展才華,激活鄉村全面振興新動能。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農業農村發展對人才需求日益迫切
當前鄉村人才供給狀況如何?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相比存在哪些不足?
曾俊霞(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人才是第一資源,直接決定著鄉村全面振興的質量與速度。近年來,我國鄉村人才隊伍規模持續壯大、結構逐步優化、素質穩定提升,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實用型人才超2300萬人,其中約八成是高素質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等新型生產經營服務主體帶頭人超620萬人,人力資本總體水平逐步提升。在科技人才方面,“十三五”時期,農業科技研發人員和技術推廣人員分別達到7萬人和51萬人,有效推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3%,助力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入世界第一方陣。在產業人才方面,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近1300萬人,他們運用現代經營理念和信息技術,有力推動了休閑農業、農村電商、智慧農業等新業態蓬勃發展,不僅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也拓寬了廣大農民的增收渠道。
同時,公共服務領域人才結構持續優化。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年,鄉村義務教育階段專任教師數量195.3萬人,高中專任教師從7萬人增至9.1萬人,村小學專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基本與城市地區持平。醫療衛生方面,2023年全國村衛生室鄉村醫生約為60萬人,村醫隊伍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數量上升至47.6萬人,每千農村人口村醫數提升至2.3,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此外,專業社會工作者、村“兩委”成員以及公益慈善組織工作者等社會服務人才總量超300萬人,為鄉村治理和公共服務提供了有力支撐。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吸引了一大批本村致富能手、返鄉農民工、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加入,受教育程度提升,年輕化趨勢明顯。
盡管鄉村人才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但仍難以滿足鄉村全面振興的迫切需求。農業生產經營人才的水平整體偏低,老齡化趨勢明顯,受教育程度偏低,經營管理能力有待加強。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數據顯示,2024年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累計30天以上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平均年齡為56歲,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農業勞動力占比83.7%;65%的被調查村莊沒有縣級及以上層次的農業生產經營人才。現有人才隊伍距離“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尚有差距,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二三產業人才知識技能儲備、創新創業能力不足,返鄉創業人員約七成來自農民工群體,開創型、知識型、技能型人才占比不足三成。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人才總量不足,人才密度低于發達國家,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人才稀缺,多學科融合創新能力較弱,難以滿足鄉村產業融合發展需求。鄉村公共服務人才覆蓋不全面且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初級醫療領域,文化、體育、社會工作等領域人才短板明顯。鄉村治理人才中既精通農村生產經營又熟悉村莊治理的復合型人才不足,部分治理人員缺乏現代產業和村莊發展所需的知識體系和管理能力,難以有效引領鄉村產業振興和治理現代化水平提升。
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短板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發展難題。即便在農業現代化水平領先的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鄉村人口轉移、人才外流現象仍然突出。我國小規模、細碎化的耕地資源制約了農業經營效益,農業技術裝備發展相對滯后,機械化水平不高,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仍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農業生產勞動強度大、效率低,農民獲益難。加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存在較大差距,導致人才扎根鄉村困難。鄉村人力資本投資總量不足且質量欠佳。農民職業教育尚未納入國家職業教育體系,上億初中及以下學歷的農業勞動力無法通過系統職業教育提升技能和學歷。鄉村人才政策體系未能充分體現鄉村人才培育、選拔、評價、使用的特殊性,過度依賴行政力量推動、未能有效結合市場機制作用,導致人才建設效果與預期目標存在一定差距。
鄉村人才振興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支撐,需要更加科學、系統、長遠的戰略規劃和政策設計。應進一步深化認識、找準方向,在尊重人才市場機制作用前提下,充分完善法律保障制度,創新鄉村人才培養投入機制,提高人才培養公共投入效率,構建促進鄉村人才發展的全方位政策體系,壯大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返鄉入鄉創業帶動鄉村產業興旺
近年來,返鄉入鄉創業就業規模不斷擴大,為鄉村發展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高鳴(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各類人員返鄉入鄉創業就業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趨勢,對活躍農村經濟發揮了獨特作用。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將超過1500萬人。
沿海發達地區進行“騰籠換鳥”式產業升級,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有所減少。工信部統計顯示,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470臺。浙江某服裝企業引入AI裁剪系統后,用工量縮減60%。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進城青年返鄉。反觀鄉村,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實施一系列支持返鄉創業的具體措施,政策紅利不斷釋放。
一是注入資金活水,澆灌創業花開。江西贛州“鄉村CEO”培育計劃是資本賦能的代表,該市設立10億元風險補償基金,創業者憑“人才信用證”可獲50萬元無抵押貸款。返鄉青年用這筆錢打造“臍橙元宇宙”,消費者掃碼即可追溯果樹成長軌跡,項目上線半年帶動果農溢價增收35%。
二是打造培訓體系,培育新農人隊伍。在陜西楊凌農業高新區,“數字新農人”特訓營的課程表令人耳目一新,包括無人機植保實操、直播話術設計、農產品期貨分析等,這種“理論+實操+資源對接”的培育模式,被引入全國各地的農村雙創園區。
三是加強服務保障,解除返鄉人才后顧之憂。四川推出“鄉村人才綠卡”制度,為返鄉人才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專屬服務,返鄉人才憑卡即可享受特約門診就診、子女重點學校入學等權益。政策實施3年間,四川農村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量實現倍增。
隨著鄉村全面振興的深入推進,農村公路總里程近10年間增長18.5%,快遞網點鄉鎮覆蓋率達98%,農村發展正迎來重大機遇,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筑夢鄉村全面振興,成為新一代勞動者的選項。湖北每年新增返鄉創業者超過6萬人;貴州正安縣的吉他產業園吸引3000多名農民工返鄉,年產吉他超200萬把。
與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不同,新生代創業者正以跨界思維重構鄉村經濟,推動鄉村產業實現平面擴張向立體增值的結構性嬗變。總的來說,當前返鄉創業活動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特征。
在產業形態方面,實現“接二連三”的產業躍遷。江西婺源篁嶺古村的返鄉創業人員將辣椒、玉米的晾曬場景打造成“天空之鏡”攝影基地,并開發農事體驗課程、推出“曬秋盲盒”文創產品。2024年,這個海拔1260米的山村接待游客270余萬人次。陜西袁家村創業者用“面粉經濟學”玩轉產業鏈。在小麥種植環節開設農學課程,在加工環節建起透明工坊,在銷售環節衍生出“關中印象體驗地”。從“單腳跳”到“三級跳”的轉變,讓每畝耕地效益從2000元提高至8萬元。
在經營模式方面,數字技術正重塑生產方式。江蘇沭陽花木市場創新應用“云種花”模式,主播在直播間演示多肉植物組盆的過程中,智能大棚可通過溫濕度傳感器實時上傳數據,AI系統自動調節補光燈強度,沭陽花卉電商年銷售額突破300億元。如今,數字化工具已進入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黑龍江建三江農場的無人插秧機通過5G網絡接收指令,作業精度達到±2.5厘米。四川丹棱柑橘種植戶應用手機APP控制水肥一體化系統,實現節水60%、節肥30%。
在組織結構方面,利益共同體激活沉睡資源。廣西柳州螺螄粉產業的快速發展展現了組織創新的力量。返鄉青年創立“酸筍合作社”,將分散的農戶納入標準生產體系,由年近80歲的資深工匠負責把控傳統發酵工藝,“95后”質檢員用pH試紙檢測酸度,物流團隊通過區塊鏈技術追溯原料流向。這種“代際分工+技術賦能”的模式,讓柳州螺螄粉產業帶動30萬農民增收,每碗米粉串聯起25個就業崗位。返鄉創業聯農帶農機制已演化出豐富形態,福建古田縣金融機構針對食用菌產業推出福菌貸、福菌卡等特色金融產品,年均發放食用菌產業貸款10億元。重慶巫山鄉村旅游合作社實行“資源作價入股”,村民的老宅、果樹可折算成股份參與分紅。
培養激勵農業農村技術推廣服務人才
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力量,農業農村技術推廣服務人才為鄉村全面振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龍文進(中國農業大學農產品市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農業農村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力量,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推動產業升級、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推動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國已形成多元化的農技服務體系,植根縣域的各級農技推廣隊伍、市場導向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隊伍以及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特派員隊伍,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農技推廣隊伍秉持公益性定位,經過長期發展已建立起覆蓋全國的服務網絡,目前人數約50萬人。在種子種業方面,推廣優良品種和配套技術,實現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96%,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95%,良種對農業增產的貢獻率超45%。在節水節肥方面,推廣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建立科學用肥示范區,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主要農作物化肥和農藥利用率在41%以上。在植保方面,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建設統防統治示范區,提升病蟲害防治水平。同時,通過實施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行動,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建設示范基地,組織觀摩交流,提供綜合技術解決方案,有效滿足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技術需求。2024年農業農村部集成推廣150個農業主導品種、150項主推技術和10項重大引領性技術,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有力支撐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3%。
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為市場化的專業服務主體,在農業生產全程服務、農業產業鏈延伸和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等方面發揮著獨特優勢。這支隊伍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公司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能夠提供個性化、訂單式的技術服務,是對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的有益補充。2023年,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主體數量接近110萬,從業人員約790萬,服務對象數量接近1.1億,其中服務小農戶數約9400萬。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約21.4億畝次,托管服務對象超5700萬。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我國農業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重大創新,是科技強農、人才興農的重要舉措,這支由高校、科研院所專家組成的10萬人以上的隊伍,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作為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在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方面發揮著獨特優勢。
但是,從農業農村科技服務效能整體提升的角度看,當前各類技術推廣服務隊伍在人才培養、資金投入、職責范圍等方面存在一定交叉,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不高,服務效能難以充分發揮,已成為制約技術推廣服務水平提升的關鍵瓶頸。應進一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培育壯大技術推廣服務人才,增強技術推廣服務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一是擴大隊伍規模。鼓勵各地通過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等策略,吸引高校畢業生和專業技術人才投身基層農技服務。創新政府購買服務機制,擴充特聘農技員和科技特派員隊伍。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通過科技特派員計劃、專家大院、教授工作站等多種形式開展技術服務。大力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帶頭人,激勵市場力量參與農業技術創新集成與推廣應用。
二是提升人員素質。構建系統化的分級分類培訓體系,各地結合區域特色加強專業能力建設,重點培養年輕骨干力量。實施農技人員學歷提升計劃,拓寬在職研修渠道,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科技特派員引領作用,建立“傳幫帶”機制,促進技術經驗傳承。
三是完善協同機制。推動公益性機構與社會化服務組織深度融合,搭建公共服務人員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土專家”的交流平臺。創新農技人員管理模式,探索“縣管鄉用、下沉到村”的服務機制。支持農技推廣機構與科研院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服務組織、涉農企業等多元主體協同合作,構建開放共享的農技服務網絡。
各地在推動壯大多元農業農村技術推廣服務人才和體系建設發展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已形成一批富有成效的創新模式。如,廣東構建“科技專家+農技隊伍+鄉土專家”的新型推廣體系,有力支撐了“百千萬工程”實施;江西石城縣探索“1+1+1+N”產學研政社聯動的農技推廣聯盟,即發揮綜合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產業科技特派團、本地農業產業科技小分隊、農技推廣績效考評機制以及若干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實現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