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我們來了》:黃傳會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星空是航天人的千重風雨、萬里關山,是航天人叱咤風云的戰場……接力棒一棒一棒往下傳,新人一代一代在成長,砥礪奮進,一往無前
《火星,我們來了》,是一部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報告文學。我看了之后,覺得非常親切,也非常欣慰。
黃傳會曾經問我,你喜歡仰望星空嗎,我告訴他,航天人都喜歡仰望星空。豈止是航天人,仰望星空,那是全人類共同的喜好。然而,星空對于航天人,自有一番特殊的深意。
宇宙浩渺,星空璀璨。星空是航天人的千重風雨、萬里關山,是航天人叱咤風云的戰場……仰望星空,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愛國創新、勇攀高峰,把我國建成了航天大國,正在向航天強國邁進。
1958年,我從蘇聯留學歸國,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在錢學森和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航天四老”的領導下,開始走進航天領域。那時候真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一窮二白。研制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時,一個簡單的小小的電信號連接器,國內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制造。我有幸目睹和見證了老一輩科學家不畏艱難、勇于創新,以不懈的追求和非凡的智慧,帶領大家開創中國航天新紀元的整個歷程。
東方紅一號距離地球最遠點是2300多千米,而天問一號距離地球最遠點是4億多千米,兩者之間,差不多是十幾萬倍。這還不僅僅是距離長短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其科技含量的云泥之別。從東方紅一號到天問一號,可以說是中國航天發展的一個縮影。我們相繼登上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布網的技術制高點,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展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航天夢。
《火星,我們來了》講述了許多火星探測科研工作者的故事,他們中很多人我都認識,有一些還是我曾經的老同事。特別是看到一大批年輕人,通過項目的錘煉,快速成長起來,更是令人欣喜。航天系統有一個好傳統,接力棒一棒一棒往下傳,新人一代一代在成長,砥礪奮進,一往無前。幾代航天人的實踐和心血凝聚成“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是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必須傳承弘揚。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精神,“探火”就是一個精彩的中國故事。《火星,我們來了》,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的全過程用文學的筆觸記錄下來,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在航天領域,值得書寫的人和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期待更多作家將目光投向這里,用精彩的文學作品,講述我們的奮斗和夢想。
(作者為“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此文為《火星,我們來了》一書序言,本版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人民日報》(2025年04月18日 第 20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