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的報道】
國家統計局4月16日發布的國民經濟運行主要指標數據顯示,一季度,各地區各部門著力打好宏觀政策“組合拳”,政策效應持續釋放,生產供給較快增長,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國內需求不斷擴大,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國民經濟實現良好開局,高質量發展向新向好。
在4月16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表示,當前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有效需求增長動力不足,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基礎還需鞏固。下階段,要實施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積極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推動經濟運行穩中有進、持續向好。
起步平穩,高質量發展向新向好
“一季度,國民經濟起步平穩、開局良好,高質量發展向新向好,彰顯了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和潛力。”盛來運表示。
增長穩中有升。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4%,增速高于去年5%的增速,也高于去年一季度5.3%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延續了去年以來持續穩中向好、穩中回升的態勢。
國際收支狀況良好。一季度,全球經濟增長動能偏弱,但我國進出口保持基本平穩態勢,一季度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1.3%,出口增長6.9%;1至2月份,服務進出口增長9.9%;3月末,外匯儲備余額保持在3.2萬億美元以上。
在實現量的合理增長的同時,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高質量發展向新向好的大勢沒有改變。眾多科技成果不斷突破,帶動一季度高技術產業加快成長。一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綠色發展持續推進,一季度,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
前期出臺的宏觀政策和今年以來擴容加碼的增量政策疊加發力,有效擴大了需求、促進了生產、激發了活力、增強了信心。3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0.5%,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回升。一些實物量指標顯示生產要素支撐作用在增強——一季度貨運量同比加快,3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長7.4%,有力有效支撐了經濟回升向好。
消費在政策推動下持續改善
消費不僅關系民生福祉,也關系經濟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把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需求列為今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之首。《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印發,為進一步提振消費提供了政策保障。“從當前情況來看,這些政策正在持續發揮作用,效果較為明顯。”盛來運說。
數據顯示,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總額達12.5萬億元,同比增長4.6%,比去年全年加快1.1個百分點,且在逐月回升。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9%,比1至2月份加快1.9個百分點,表明市場銷售穩步回升。
在“兩新”“兩重”政策支撐下,電動自行車、手機、平板、智能手表等新擴圍的產品銷售增速非常高,相關消費品保持兩位數增長,反映出市場銷售狀況不斷好轉。盛來運介紹,一季度,限額以上單位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6.9%,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1.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9.3%,家具類增長18.1%,僅這四項就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個百分點。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4月8日零時,消費者累計購買12大類家電以舊換新產品3571萬臺,發起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208.5萬份,有力促進了消費的回升。
服務消費方興未艾。一季度,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與消費結構升級相關的消費增長更快,保持兩位數增長。受春節、清明節等假期影響,出行人數大幅增加,出行相關的服務消費保持兩位數增長,一季度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同比增長5.4%,占全部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達43.4%,比去年同期提高0.1個百分點。
實現既定發展目標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
“從短期來看,美國加征高額關稅會對我國經濟和外貿帶來一定壓力,但是改變不了中國經濟持續長期向好的大勢。”盛來運指出,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力大,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外部挑戰,實現既定發展目標。
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的積累和發展,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連續15年穩居第一制造業大國地位,產業體系完整、配套能力強,經濟發展底盤穩、基礎牢。同時,中國有14億多人口,市場規模巨大,人均GDP超過1.3萬美元,正處在消費升級的關鍵階段,市場成長性好,無論是投資還是消費空間都非常大,將支撐中國經濟持續發展。
依托于產業配套體系,我國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近幾年,我國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構建貿易多元化格局,成效明顯,目前已與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貿易伙伴。另外,我國積極推進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今年一季度,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出口同比增長7.2%,貨物進出口額占全部進出口額的比重超過50%,多元化市場格局正在形成,這意味著我國對某一個國家單一出口市場的依存度在下降。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持續轉型升級,原來依靠投資和出口帶動的發展模式發生根本改變,依靠內需和創新驅動共同推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正在形成。過去五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80%。去年,“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8%左右,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0%左右。新動能不斷成長,有利于增強中國經濟的協調性和穩定性。
(本報記者 董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