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 題:汽車首季報出爐!迎來開門紅
新華社記者唐詩凝、高亢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11日發布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我國汽車產銷累計完成756.1萬輛和74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4.5%和11.2%,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增長50.4%和47.1%。
我國目前是全球最大汽車生產國和出口國。面對美國加征關稅等復雜外部環境,我國汽車產銷延續旺勢,從一個側面印證大國經濟的韌性與活力。
翻開首季報,其中蘊含哪些亮點?
政策賦能,汽車產銷總體兩旺——
651.3萬輛和641.9萬輛,這是一季度我國乘用車的累計產銷量,16.1%和12.9%的增幅離不開政策工具箱的持續發力。
今年以來,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多地配套消費券等激勵措施,加上新能源車購置稅減免政策延續實施,“換新車”成為更多消費者的選擇。
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3月28日,今年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已經超過176.9萬份。
市場需求旺,車企創新忙。今年以來,諸多車企頻頻上新,產品迭代加速。僅3月中旬,便有多個品牌的十余款新車相繼上市,不僅外觀上科技范兒滿滿、未來感十足,更在動力配置和智能駕駛技術上實現升級,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
蓄勢聚力,新能源汽車繼續加速跑——
2024年7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在國內市場的月度零售銷量,首次超越傳統燃油車。這一標志性變化意味著新能源車正逐步成為市場新寵。
今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延續高增長態勢,累計分別完成318.2萬輛和307.5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汽車新車總銷量的比重超過四成。
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凸顯綠色轉型浪潮勢不可擋。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離不開我國汽車產業持續聚焦核心技術突破,比如電池續航更長、充電更快,激光雷達、人工智能芯片算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等。
這是3月6日在位于重慶市渝北區的長安汽車數智工廠總裝車間拍攝的自動化生產作業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創新“智”造,自主品牌增長駛入快車道——
一季度,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為436.9萬輛,同比增長28.8%,銷售占有率達到68.1%,較上年同期進一步提升。
智能化、個性化、生態化,是中國品牌向上突破的幾大法寶。憑借技術創新和產品品質,國內自主品牌汽車持續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并逐步在全球市場站穩腳跟,向世界彰顯著中國企業在科技能力上的深厚積累。
加速賦能千行百業的“人工智能+”,也與汽車產業息息相關。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全球市場競爭力指明方向。
當下,圍繞智能駕駛技術、智能座艙、車載AI大模型等多維度的競爭越發激烈,汽車正從交通工具向智能終端演進,汽車行業向智駕新時代加速邁進。
但任何新技術的發展應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全民智駕不是全民自動駕駛。”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日前表示,要讓大眾真正理解,當前仍是L2級為主的智能導航輔助駕駛,同時整車智能化仍需解決大模型安全可靠性等問題。
統籌發展和安全,今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提出開展充分的測試驗證,明確系統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
中汽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認為,在當下這場席卷全球的智能汽車革命中,中國正站在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雙重交匯點。持續完善政策法規,筑牢安全底線,期待中國汽車工業,駛向更廣闊的未來。
策劃:陳芳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