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內涵、挑戰與實踐路徑

【摘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總體概念體現了“量”“質”“效”三者的融合統一,不可偏廢,更不能將其相互對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具備諸多有利因素,但也面臨勞動力供給結構變化、經濟形勢起伏與發展模式轉換、人工智能技術迭代進步和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以及外部環境沖擊與抑制因素的疊加影響,同時需要應對部分群體就業不充分、就業結構存在矛盾、資源配置效率欠佳、整體就業質量有待提高等就業領域內部挑戰。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要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指導工作,將黨對就業工作的領導貫徹始終,把就業工作放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加強勞動力供給側改革,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健全就業政策與服務體系,實施提升就業質量政策計劃,加大應對失業風險的政策儲備力度,完善就業促進機制,形成就業工作新合力。

【關鍵詞】高質量充分就業 就業優先 就業友好型發展 投資于人 勞動力供給側改革

【中圖分類號】F24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6.002

【作者簡介】莫榮,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勞動就業和人力資源。主要著作有《就業體制改革》(主編)、《高校畢業生就業研究》(合著)等。陳云,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就業創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就業創業和社會政策。主要著作有《中國就業發展報告》(合著)、《當前就業熱點問題研究》(合著)等。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將“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把“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作為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之一。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社會就業比較充分”的目標得以實現。在此基礎上,我們黨開始提出新發展階段我國就業發展的新目標。從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再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目標。就業目標的演變,既一脈相承,又層層遞進。這既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就業問題的高度重視,也表明黨中央對就業工作規律性認識的不斷深化和發展,根據不同發展階段和條件為就業工作提供目標方向指引,同時這也是我國就業實踐不斷深化的必然趨勢。“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這一目標的提出與新時代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適應,充分體現了就業事業改革發展的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2024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1]這是站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科學把握就業發展規律、深刻洞察國內外發展環境和就業矛盾變化、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作出的科學論斷。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思路、新要求,系統闡釋就業工作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戰略性、基礎性作用,深刻總結新時代我國就業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寶貴經驗,深刻分析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就業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深刻闡明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基本內涵、實踐要求和重點任務,[2]回答了高質量充分就業是什么、為什么、怎么看、怎么干等我國就業發展的基本問題,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明確的實踐導向,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內涵與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這深刻闡明了就業與民生改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內在聯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轉換的必然選擇。就業既聯結著生產,也聯結著生活,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人民高品質生活追求的需要,都離不開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現。

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總體概念的基本含義。就業目標是政府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重要內容。早期絕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將實現充分就業、促進就業作為其宏觀經濟發展的目標之一。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就業質量”逐步走入研究和政策視野,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推出各種相關概念和評價指標,如美國的“生活工作質量”、20世紀90年代末國際勞工組織提出的“體面勞動”概念,到歐盟委員會提出的“工作質量”,再到歐洲科學基金委員會提出“就業質量”等,總體上就業質量的內涵不斷更迭、逐漸豐富。國內對就業質量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進入21世紀后,隨著就業領域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關于就業質量的研究逐漸豐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明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以來,有關機構和學者對就業質量做了大量研究。總的來說,前期研究更多把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作為兩個相對獨立且相互聯系的概念和范疇進行分析。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將“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一個總體性概念提出,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和指引性。“高質量充分就業”是相較于以往“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而言的,是對以往就業目標的升級。對于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基本內涵和評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宏觀層面,高質量充分就業主要包括就業機會充分、就業環境公平、就業結構優化、人崗匹配高效、勞動關系和諧等;在微觀層面,高質量充分就業主要表現為勞動者不僅有活干,而且工作穩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職業安全等”。[3]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質量充分就業含義的闡述既注重宏觀層面與微觀感受相協調,又體現擴大容量與提升質量相兼顧;既注重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也強調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相統一,是對高質量充分就業內涵的全面而科學的解釋,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提供了方向指引。從具體內容分析,高質量充分就業是集充分就業、高質就業、高效就業三位一體的整體性目標和要求,體現了“量”“質”“效”三者的融合統一,“質”以“量”為現實基礎,“量”以“質”為價值取向,“質”和“量”均以“效”為實現路徑,三者具有高度聯結性,融為一體,互為依托,不可偏廢,更不能將其相互對立。進一步細化維度分析,“充分就業”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一是數量充分,主要是就業規模擴大,人力資源得以充分開發和利用,表現為較高的勞動參與率和較低的失業率;二是時間充分,即勞動者在合理基礎上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消除工作時間和工作量方面的不充分就業,時間上的充分既包括勞動者當期工作時間的充分,也包括勞動者整個生命周期中勞動時間的充分;三是能力充分,從微觀上看是指勞動者所從事的職業或崗位與其知識技能水平匹配,其勞動技能和各類才能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從宏觀上看是整體人力資源的配置合理,總體人力資本效能得到充分開發利用。“高質就業”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宏觀上主要是指一定區域經濟體總體就業機會充足、就業制度完善、政策公平、服務高效、勞動收入和福利水平適當等從總體上體現較高就業質量的狀況;中觀上可以考察市場用工主體在用工管理科學、勞動關系和諧、工作環境安全、勞動保護健全、人崗匹配適當、員工權益表達暢通等方面的情況;微觀上衡量勞動者薪酬水平合理、職業發展順暢、就業能力提升、權益保障充分、工作生活平衡、職業聲望受尊重,等等。“高效就業”也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一是就業與產業相協同,勞動力市場的總體資源配置高效,人力資源在各經濟部門的分布合理,潛在勞動生產率得到充分發揮,“招工難”“人才缺”問題明顯緩解;二是勞動者就業能力與崗位需求相適應,人崗適配度較高,技能結構矛盾得到有效化解,能夠人盡其才,個人勞動效率得到提升;三是公共就業服務部門與市場化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服務能力和效能提高,市場對接匹配高效,摩擦性失業減少。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與有力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民生為大”,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充分體現了勞動對于實現人口現代化的意義,充分發揮我國14億人口的規模優勢,將9億多勞動力轉變為發展的巨大動力;同時,能夠更好實現人人都有機會通過勤奮勞動得到發展、融入社會、享有高品質生活的美好愿景。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勞動者,不斷增強廣大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根本上回答了現代化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就業是溝通社會需求和供給,連接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關鍵。高質量充分就業意味著讓更多人參與勞動創造財富、更加公平地分配和享有財富,是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高質量充分就業既是實現物質文明的基礎,也是通過勞動和職業觀培育塑造勞動者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舉措,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統一。高質量充分就業也是實現勞動主體與勞動客體關系和諧的必然選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必然對發展模式、勞動對象和生產生活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對經濟產業結構、就業資源和機會產生影響。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也是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底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就業本身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必然結果,隨著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需求也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反映在就業領域,就是勞動者相較于關注崗位“有沒有”,更在意工作“好不好”。在解決量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就業“質”的需求,是當前和未來就業發展最突出的特征。高質量充分就業也是助推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需要,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和動能加速向創新驅動與消費拉動轉變,無論是創新驅動還是消費拉動,從根本上需要以勞動者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為條件。高質量充分就業還是塑造國際競爭優勢的有效途徑。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政治格局和經濟秩序發生巨變,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競爭加劇。正如蓋洛普首席執行官吉姆·克利夫頓(Jim Clifton)在2011年出版的《The Coming Jobs War》一書中所指出的,在當前全球經濟環境下,工作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健康狀況的關鍵指標。國家、區域的競爭,實質上就是為國民或區域內居民爭取“好工作”。[4]從這個意義上說,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也是我國在新的全球化和大國競爭背景下,超越以往“低勞動成本”優勢,培育和塑造“高質量就業”新的比較優勢的必然選擇。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交融、相互激蕩。我國就業發展也進入新的階段,面臨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重大變革、當前和長期因素的綜合影響,就業發展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

一方面,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有諸多有利因素。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就業問題,為就業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和體制機制條件。國內經濟運行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我國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全面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新動能,經濟轉型升級進入“化蛹蝶變”的關鍵期,這些為就業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拓展了新的就業空間。

另一方面,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局和重要因素變化也必然給就業帶來各種風險挑戰。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復雜性突出,各種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挑戰風險增多,推進就業擴容提質,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仍需解決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行業性、區域性、群體性的就業壓力和失業風險始終存在。從長期因素看,人口老齡化、城鄉一體化、新型工業化、產業數智化、發展綠色化、就業形式與觀念多元化等趨勢持續深化,也將對就業發展產生廣泛深入的影響,表現為如下幾個突出的方面。

我國人口進入新常態,勞動力供給形勢發生變化。我國人口發展新常態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人口規模巨大,但人口規模由增量轉入減量發展,少子化、老齡化、城鄉區域差異化明顯。當前我國人口總量和人力資源規模仍處高位,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2024年,我國人口總量14.08億,16~59歲人口8.58億,就業人員73439萬人。[5]近年來,我國勞動參與率保持在65%左右,始終處于世界前列,年新成長勞動力1600萬左右。我國擁有2億以上高等學歷人口,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出生人口;擁有2億以上技能人才,其中6000萬以上是高技能人才;勞動者年均有酬勞動時間超過2000小時。[6]但從發展趨勢看,我國勞動力供給總量將持續減少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十五五”時期,隨著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雖然彈性退休政策的實施增加了部分勞動力供給,但勞動力規模仍將減少,且減幅逐步擴大。總量趨減背景下,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勞動力供給結構將持續調整。勞動力大齡化趨勢明顯,特別是農民工平均年齡逐年大幅提高;青年人口規模仍保持在較高水平,且代際特征更加突出,其就業條件、擇業觀念和就業方式發生深刻改變。就業工作在應對總量壓力的同時,要更加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結構性矛盾的化解,在挖掘存量、優化結構、提升能力上下功夫。一些問題值得特別關注,包括青年勞動力失業率較高和勞動參與率下降問題,目前仍占全社會就業人員20%以上的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就業和增收問題,2.9億多農民工和2億多靈活就業人員的充分穩定就業和增收問題,等等。

經濟形勢變化與發展模式轉換。首先,當前國內經濟發展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面臨周期性調整、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等突出問題。企業經營和發展面臨更大困難和不確定、不穩定性,投資和用工意愿不振,給穩就業工作帶來壓力。其次,經濟發展模式轉換加速,創新驅動和消費拉動的發展模式對勞動力市場需求產生影響。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2023年,新興服務業中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從業人員比2018年末分別增長51.4%、53.0%和72.5%,合計新增人數占第三產業新增人數的比重為49.6%。同時,金融、建筑、采礦等行業單位從業人員減幅較大。[7]行業結構橫向變動、縱向升級加劇勞動力市場結構變動,不同行業的市場需求此消彼長,部分行業人員職業轉型困難。創新經濟對勞動者的創新能力和技能素質要求較高,進一步加劇人力資源結構性短缺。消費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也需要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特別是需要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加快低生產率經濟部門(第一產業)勞動力的轉移,對城鄉、區域的就業結構產生影響,需要為中西部地區、中小城鎮和鄉村地區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與此同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雙碳”目標和“兩山”理論深入推進,對所涉重點行業和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就業影響持續加深,行業性、區域性就業轉型問題凸顯。

人工智能技術迭代進步和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隨著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勞動力市場崗位需求將深度調整。智能化的本質是生產力的解放,也必然引致生產關系的調整。生產資料和要素得到進一步開發、重組,配置機制發生重大變化,生產方式、生產過程、工作形態、利益分配和社會關系也發生相應變化。上述變化對勞動力市場供需兩端和配置產生廣泛深刻的影響,必然重構勞動世界的圖景。人工智能技術的迭代和應用正加速推進,其對產業和勞動力領域的滲透率顯著提升,影響的行業領域、生產環節、崗位類型越來越廣泛,對靈活就業群體、傳統產業工人、科技從業人員、傳統白領階層、內容創造者等各類群體形成全面沖擊。一些研究認為,人工智能會影響40%甚至50%的工作,上億人的就業崗位將被替代,在一定轉型期內,企業和勞動者都面臨陣痛,需積極實現行業企業轉型升級和勞動者職業生涯轉換,同時,如果應對不當,勞動力市場分化可能進一步擴大,出現勞動力市場內部結構的斷裂和極化,進而導致社會結構的失衡。但從長期看,人工智能通過發展生產力、催生新型產業行業、深化社會分工,最終會實現壓低失業率、提高勞動者收入、改善勞動者就業環境的長遠效果。

外部環境復雜嚴峻、不確定性上升。當前,國際政經矛盾突出、地緣沖突頻發,美國、歐洲乃至全球范圍內政治民粹主義和經濟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合流,對世界經濟秩序和供應鏈產業鏈影響加深,關稅摩擦引發通貨膨脹、金融危機、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經濟動蕩等事件的概率顯著上升,外部輸入性風險增大,由此引發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對我國經濟和就業造成的沖擊不容忽視。

就業自身發展仍存在短板不足。除了發展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就業發展本身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也是促進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與高質量充分就業目標和要求比較,目前我國就業中不充分、結構不合理、配置效率不高、就業質量偏低等問題仍然突出,如青年失業率較高,影響勞動參與的慢就業、不就業現象增多;部分靈活就業人員工作時間、工作量不足,勞動收入偏低;很多農民工處于“半就業”狀態,窩工現象增多;部分女性因為照顧家庭而放棄工作;就業意愿較強的退休人員“在家待不住,在外沒事干”等。我國總體人力資本仍然偏低,就業人員中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者占比仍高達六成,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動者占比較低,這種能力上的不充分現狀雖普遍存在卻難以在失業率數據上得到客觀反映。在人力資源配置上,結構性失衡與效率偏低問題突出,人力資源分布的行業、區域結構失衡,人才不足和人才浪費同時存在,“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勞動者求職就業觀念和要求與企業招工用工實際需求之間存在錯位,市場匹配度較低,總體資源匹配效率不高。在就業質量上,勞動收入占比較低,缺乏穩定增長和有效調節的機制,中低收入群體規模大,收入分配在城鄉、地區、行業、群體間存在較大差距;靈活就業人員等部分勞動者的勞動保障權益保障不足,失業致貧風險長期存在;城鄉區域水平流動性過度,社會垂直流動不暢,勞動市場分層差距過大等問題較為突出。在體制機制和公共服務能力上,宏觀政策協同和就業優先政策一致性評價機制尚不健全,統籌城鄉的就業創業政策尚不完善,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效能不足,統一規范高效的人力資源市場建設仍不健全,勞動者和企業的各種就業扶持與服務需求還未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滿足。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基本方略和政策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適應就業功能的新定位、就業目標的新使命、就業形勢任務的新變化,就業工作需要在總體方略、政策思路和具體舉措上不斷進行創新、調整和豐富。要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質量充分就業重要講話的思想內涵,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指導工作,將黨對就業工作的領導貫徹始終,全面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按照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作出的部署,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以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為定位,以高質量充分就業為目標,以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為重點,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基礎,從供需兩端同時著力,更好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持續改革創新,積極因應經濟社會發展各種機遇與挑戰,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加強勞動力供給側改革,切實加大力度“投資于人”,為勞動力供給開源提質。加強宏觀政策民生導向,切實加大力度“投資于人”,將更多資金資源投入到人的發展和保障上來。要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隊伍,解決好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這一結構性就業矛盾。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科學研判人力資源發展趨勢,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統籌制定國家總體人力資源開發中長期規劃。統籌實施影響勞動力供給的生育政策、退休政策、教育政策、培訓政策、福利政策,等等。重點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優化教育結構,統籌普通高校、職業學校、技工學校發展,及時更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的教育內容。統籌城鄉人力資源開發,特別要加強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政策扶持,加大大齡農村勞動力開發力度。統籌各層級人力資源開發,建立從國家高層次人才到企業熟練普工的全方位政策支持體系。將人力資源供給鏈納入國家強鏈計劃,完善產業鏈供應鏈與人力資源鏈的聯動機制和政策支持體系。加強人力資源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支撐作用。堅持就業引導的職業技能培訓發展方向,建立勞動群體全覆蓋、職業生涯全涵蓋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探索建立職業技能培訓專項基金和勞動者個人職業培訓賬戶。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可及性、針對性、有效性、及時性。

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加強政策協同,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著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方式轉換,在發展目標、發展規劃、發展路徑、發展布局等方面突出就業優先導向,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將政府部門出臺的相關政策納入方向一致性評估范圍,加強財政、金融等宏觀政策支持力度,推動產業、教育、消費、區域、科技、環保等其他經濟社會政策與就業政策協調聯動、同向發力。特別是要提高產業發展的就業拉動能力,統籌一二三產發展、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新興制造業、新型消費、數字經濟、綠色經濟、銀發經濟、低空經濟等領域擴大就業機會。在編制和評審重大規劃、開展重大項目、布局重大生產力時,應將就業的量、質、效等情況進行充分評估、科學研判,優先發展就業增長點多、就業吸納力強的產業。開展針對性的專項就業崗位開發支持計劃,擴大就業機會。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創業支持計劃。實施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崗位開發計劃,針對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企業提供崗位歸集儲備、專項技能培訓、人力資源服務、就業政策支持的鏈式服務。實施針對生態功能區、資源轉型地區、革命老區、邊境地區等的專項就業促進行動。開展青年基層創業就業支持行動,統籌利用就業、創業、培訓等各類資金,鼓勵青年到街道社區創業就業,滿足人民群眾在醫療、法律援助、教培、文娛體育、康養等各方面的專業性服務需求。建立促進企業用工和提高就業質量的激勵機制,提高各類經營主體吸納就業、穩崗擴崗的意愿和能力。

健全就業政策與服務體系,加強重點群體就業支持。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更新完善公共就業服務清單。完善各層級就業公共服務網絡,夯實基層就業服務基礎,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針對重點群體進一步完善就業支持體系,實施青年就業啟航等專項計劃,強化對困難家庭畢業生、長期失業青年的就業幫扶。深入實施防止返貧致貧就業攻堅行動,健全農村低收入群體就業幫扶常態化機制。開展大齡勞動者公共就業服務專項行動。統籌做好退役軍人、殘疾人、登記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幫扶工作。

研究實施提升就業質量一攬子政策計劃。應建立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采取切實政策措施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擴大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完善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政策。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機制,優化勞動關系協商協調、爭議處理、行政指導和監察執法,完善適應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制度,嚴厲打擊侵害勞動者權益的違法行為。完善勞動者合理流動機制,保障平等就業權利。堅決糾正地域、身份、性別、年齡等因素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暢通社會流動渠道,健全就業歧視救濟機制,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努力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加強治理欠薪欠保、過度加班、違法裁員、求職陷阱等亂象,維護勞動者在勞動報酬、休息休假、勞動安全、技能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等方面的合法權益。

完善就業調查監測體系,加大應對失業風險的政策儲備力度。圍繞高質量充分就業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就業調查監測體系,構建就業失業形勢智能分析系統。強化就業領域監測預警、政策儲備和應急處置。探索建立就業保障金制度,重點應對國內外各類“灰犀牛”和“黑天鵝”事件帶來的失業風險,在推廣智能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等技術創新應用時,同步研究評估其對就業的影響。針對轉型升級帶來的大齡、低技能勞動者就業難問題,制定分流安置方案,必要時實施“就業保障計劃”予以兜底幫扶。

完善就業促進機制,形成就業工作新合力。將就業工作放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作為民生工作的頭等大事,更加自覺地將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進一步從戰略高度通盤考慮、統籌謀劃。按照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要求,整合部門力量,加強部門間協調,健全政策體系,完善促進機制。加快推進落實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就業工作績效評估考核制度,試點推行高質量充分就業評價。加強組織實施,健全制度機制,增強工作合力,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基層落地見效。健全就業領域促進機制,建設國家就業高端智庫,積極參與全球就業治理。

注釋

[1][3]習近平:《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求是》,2024年第21期。

[2]中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黨組:《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求是》,2024年第21期。

[4]See J. Clifton, The Coming Jobs War, Gallup Press, 2011.

[5]《中華人民共和國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5年2月28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502/t20250228_1958817.html。

[6]據調查,我國居民有酬勞動參與者每日平均時間為6小時23分鐘,按此推算其年均勞動時間超過2000小時。參見:《第三次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第二號)——全國居民主要活動領域和主要活動大類時間利用情況》,2024年10月31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10/t20241031_1957216.html。

[7]《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第三號)——第二產業基本情況》,2024年12月26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12/t20241226_1957895.html;《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第四號)——第三產業基本情況之一》,2024年12月26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12/t20241226_1957894.html;《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第五號)——第三產業基本情況之二》,2024年12月26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12/t20241226_1957892.html;《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第六號)——部分新興產業發展情況》,2024年12月26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12/t20241226_1957891.html。

責 編∕李思琪 美 編∕周群英

 

Connotation, Challenges and Practical Paths of High-Quality Full Employment
Mo Rong Chen Yun

Abstract:Promoting high-quality full employment is a new positioning and a new mission for the employment work in the new era and on the new journey. As a comprehensive concept, high-quality full employment embodies the integration and unity of "quantity",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nd neither should be neglected or regarded as mutually exclusive. Promoting high-quality full employ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dvanc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has many favorable factors, but it also faces the challenges of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labor supply, fluctuations in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models, progress in the ite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s well as the combined impact of external environmental shocks and inhibitory factors. In the meantime, it is necessary to address internal challenges in the employment field such as insufficient employment for some groups, contradictions in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poor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mployment quality. To promote high-quality full employmen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guide the employment work with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Party, always implement the Party's leadership throughout the employment work, place the employment work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in governance, improve the employment promotion mechanism, form a new synergy in the employment work, strengthen the reform of the labor supply side, enhance the employment priority orientation, improve the employment policy and service system, implement the policy plan for improving employment quality, and increase the policy reserve for addressing unemployment risks.

Keywords: high-quality full employment, employment priority, employment-friendly development, investment in people, reform of the labor supply side

[責任編輯:李思琪]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草草 | 日韩免费视频网站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 污污的免费网站 |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www | 国产成人精品微拍视频 | 麻豆国内精品欧美在线 | 亚洲一级片免费 |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 古代的一a一片一级一片 |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 国产aaaaaaa毛片 | 国产下药迷倒白嫩美女网站 | 亚洲国产片高清在线观看 | 三级黄色片免费观看 | 92看片淫黄大片看国产片 | 色999| 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天堂美女视频 | 999毛片免费 | 成人蜜桃网 | 日韩欧美小视频 | 国产亚洲高清不卡在线观看 | 国产青青草视频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第一页 |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在线观看成年人免费视频 | 插入综合网 | 久久久www免费人成看片 | 国产亚洲综合一区在线 | 国产网址在线 |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 国产精品日韩精品 | 欧美在线观看高清一二三区 | 免费观看欧美成人禁片 |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 在线一区二区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