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朝著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文章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人才蔚起,國運方興。”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想要在時代發展中把握主動,就必須念好“引、育、立”三字訣,用心培好科技創新“人才苗”,為新時代科技強國建設蓄勢聚能。
創新驅動歸根到底是人才驅動。一方面,要著力打造近悅遠來的“科研強磁場”,依托貴州“中國天眼”、上海光源等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入駐,為其勇闖“無人區”、攻堅“深水區”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要健全以創新、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推行“科研經費包干制”等政策,既讓科技人才的“冷板凳”坐得穩,也讓前沿探索的“開拓者”闖得勁,將“為有源頭活水來”的詩意化為現實。
教育是科技人才培育的奠基工程。要進一步健全“重基礎、重前沿”的人才培養導向,支持人才在物理、數學等基礎科學領域深入鉆研,鼓勵人才在人工智能、生物醫學等前沿領域積極探索,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要持續深化產教融合,以“企業出題、高校解題、市場閱卷”的科研新模式激發創新熱情,讓實驗室的“顯微鏡”對準產業界的“望遠鏡”,催生出“日日爭新”的生動圖景。
從錢學森的“我的事業在中國”,到覃大清的“外國沒有的,我們中國可以有”,無不闡釋了科技人才是推動祖國建設發展的關鍵力量。要引導廣大科技人才“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將自身工作與國家戰略需求緊密聯結,聚焦“卡脖子”難題,以科研成果服務國家發展。通過“老中青”三代科學家接力攻關,鼓勵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在航空航天、高端芯片等國家戰略領域展擔當、顯作為,讓“科研報國”的赤誠之心薪火相傳。(作者:滕斌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