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寬甸滿族自治縣虎山鎮虎山村,連片的藍莓大棚在陽光下泛著銀輝,村道兩旁的軟棗獼猴桃藤蔓爬滿庭院籬笆。這個曾經的貧窮邊境山村,如今已是丹東市特色產業示范村。村黨總支推行“黨支部+產業+農戶”發展模式,以黨建為筆、產業為墨,在守邊固土與共同富裕的畫卷上勾勒出獨特風景。
產業花開致富路。2015年,為發展鄉村經濟,村“兩委”經過多方論證,選中藍莓種植產業。但起初,村民對藍莓種植有疑慮,不敢參與。于是,村黨總支書記王春海自掏200萬元建起10棟高標準暖棚,當年收益突破80萬元。看著實實在在的效益,村民們信心大增,紛紛加入藍莓產業大軍。如今,全村已發展藍莓600畝、藍莓暖棚110棟、軟棗獼猴桃115畝、燕紅桃200畝、板栗1240畝,柞蠶養殖更達1800畝。
為增加村集體經濟,村黨總支牽頭成立宏鑫物業服務中心,負責虎山長城景區的保潔、商鋪運營等項目,年創收10萬余元。虎山村又爭取上級資金建設了13棟藍莓大棚,每年為村集體增收39萬元。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6萬元,比六年前翻了近兩番。
邊境線上黨旗紅。作為鴨綠江畔的邊防村,虎山村的黨建有著特殊使命。村黨總支與邊境派出所黨支部聯建“鋼鐵型”黨建長城,將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10余名黨員組成邊境巡邏隊,常年穿梭在6.5公里的邊防線上,及時發現邊境安全隱患。“這里每塊界碑的位置,每個便道的走向,我們都爛熟于心。”巡邊員說。
2024年7月,暴雨突襲。鴨綠江水位暴漲,村黨總支迅速啟動應急預案,鎮村干部分頭帶隊,凌晨時分挨家拍門,組織村民快速撤離。王春海帶病堅守,直至完成災后重建,他也被送進醫院植入心臟支架。這場抗洪戰役,讓“虎山精神”響徹遼寧大地。
如今的虎山村,藍莓產業園里春耕正忙,邊境線上黨徽閃耀,村民文化廣場歌聲飛揚。王春海望著生機勃勃的藍莓,信心滿滿地說:“我們要把‘五星黨支部'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讓鄉親們的日子像藍莓果一樣甜。”(譚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