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的科技民營企業近年來頻頻“出圈”,從獨角獸企業到“六小龍”新銳,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在這背后,一個看似矛盾的現象引人深思:政府為企業編制的政策匯編越編越薄,但企業的獲得感卻越來越強。這一“變薄”與“加厚”的辯證關系,正是杭州以服務思維優化營商環境的生動寫照。
政策之“薄”,是刀刃向內的改革自覺。近年來,杭州開始對政策“動刀”——《杭州市數字經濟政策精華匯編(2024)》僅提煉48條“干貨”,將政策的核心條款歸類呈現。這一轉變并非簡單刪減,而是通過“顆粒化”分解政策條件、對象、標準,讓企業一目了然。這種“減法”背后,是政府從“大而全”向“小而精”的服務思維轉型,將自身置于“用戶視角”的思維倒逼,用精準的政策“滴灌”替代低效的大水“漫灌”。
服務之“厚”,是治理智慧的升級突破。政策匯編變薄,但服務鏈條卻在拉長。政策的效能不在于制定環節的“周全”,而在于實施過程的“穿透”。杭州通過“千名干部助千企”活動,選派3787名干部下沉企業,建立“問題收集—分類破解—跟蹤督辦”閉環機制,2024年解決企業難題2.5萬余個。值得一提的是“親清在線·政策超市”平臺的升級:通過智能算法為企業匹配政策,以短信、微信主動推送,甚至開發類GPT政策機器人解答疑問。這種“政策找人”的主動服務,實時感知企業需求、動態調整支持路徑,讓“無處不在”的服務成為營商環境的新質生產力。
薄厚之變,是政企關系的動態平衡。政策匯編變薄,是將選擇權交還企業;服務能力加厚,則是以專業化支撐保障市場主體活力。例如,“親清在線”平臺允許企業評價政策實效,數據直接反饋至政策優化流程;“專精特新貸”產品,由政府擔保、銀行定制,2024年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達8500萬元。當政府從“主導者”轉變為“賦能者”,就能通過制度創新、服務供給、生態培育,成為市場創新的“常青樹”。從2005年布局動漫游戲產業,到持續培育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賽道,杭州出臺的政策始終圍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讓政策落地有聲、服務溫暖有力、發展持續有勁。
杭州的經驗表明,政策的厚度不在于文件頁數,而在于服務密度;企業的活力不依賴補貼多少,而取決于生態土壤。或許這正是“政策匯編變薄”背后的深意:減形式主義,增治理效能,聚發展活力。(作者:趙煥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