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規劃布局之年。新征程上,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以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補齊短板,加快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加快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破解城鄉文化發展失衡、激活鄉村文化振興內生動力的關鍵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我們改變了農村的外在面貌,卻沒有改變農民的精神面貌,那么新農村建設還是在低層次開展。只有在建設農村、發展農業的同時,用現代文明、先進理念武裝農民、提高農民,努力使農民成為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識、新文化、新精神、新技能、新素質、新能力的新型農民,新農村建設才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和更加長久的活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在文化服務領域,浙江的改革實踐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效能革命”,形成“設施網絡化、服務精準化、運營市場化、參與社會化”的創新體系;浙江臨安通過建設集禮堂、講堂、文體活動場所為一體的農村文化禮堂,滿足村民文化需求;浙江余姚依托“文化需求清單”將非遺展演與農時結合,在春耕秋收季組織田埂戲曲會,在浙江月山村舉辦村晚,讓村民成為晚會主角,發揮了村民的文化創造力;浙江杭州積極鼓勵和引導“五老人員”參與鄉村志愿文化服務,為村民提供高質量的文藝表演,支持藝術院校和藝術團體實現高雅藝術進村。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精心規劃和科學布局,積極推進文化站和文化禮堂的建設工作,為村民們提供一個寬敞、舒適且富有文化氛圍、能夠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重要平臺;二要深入了解村民文化需求,組織專業團隊深入田間地頭,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直接與村民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對文化活動的真實想法和期待,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搭建線上反饋平臺,方便村民隨時隨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三要不斷提升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引入先進的文化管理理念和方法,結合村民的實際需求和興趣愛好,策劃和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旨在滿足不同年齡層次和文化背景的村民需求;四要加強文化事業人才培養,建設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鄉村文化志愿工作隊伍,提高文化服務水平,減少城鄉文化服務差距。
挖潛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鄉村文化產業創新意義重大,其發展對于推動鄉村經濟、落實鄉村全面振興戰略起著關鍵作用。文化產業是從事文化產品的研發、生產、營銷及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主要表現形式和重要發展動力。特色文化和地域優勢是鄉村文化發展的重要優勢和發力點。實踐證明,當松陽古法紅糖技藝催生養生食品產業,當安吉竹編技藝轉化為巴黎時裝周的時尚元素,鄉村文化正以創造性轉化重塑產業形態,在彰顯地域文化辨識度的同時,培育出具有持續生命力的新型文化經濟模式,最終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與產業興旺的良性循環。
“千萬工程”經驗告訴我們,大力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須立足地域特色文化與地域文化資源,構建基因解碼、價值轉化、生態構建三位一體的多元化、差異化發展路徑。一是通過系統梳理鄉村非遺、民俗、古建等文化基因,精準識別具有產業化潛力的文化符號。二是以非遺工坊建設和進行創意設計推動傳統技藝與現代美學的融合創新,培育農文旅融合的特色產業集群。三是因地制宜,借助特色文化IP,推動場景營造,激活古村落空間價值,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綜合體,同步發展數字文創、研學旅游等新業態。四是通過建立傳承人、合作社、品牌運營商的多主體聯合利益機制,使村民深度參與文化產品開發與價值分配,實現文化保護與增收致富的雙向賦能。
鄉村是鄉土文化和農耕文明的搖籃,孕育著燦若繁星的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以耕讀傳家、孝親敬長、版畫年畫、窗花社戲、重陽曬秋、節氣耕種等觀念、藝術與習俗為主要內容的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廣大村民的根脈所在,是村民精神世界的四梁八柱,指引著廣大村民崇德向善、勤勞奮發。新征程上,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快推動鄉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精神動力。(作者:韋子平,安徽工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教師;束炫承,安徽工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