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賦予教育全新的使命,全國教育大會清晰擘畫教育強國宏偉藍圖。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龍頭在高等教育?;A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起點,不僅體現在它的“基礎性”,還體現在它有明確的“先導性”和“預備性”。應用型基礎教育作為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國家戰略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應用型基礎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等政策措施,旨在加快推進基礎教育強國建設,著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切實辦好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基礎教育。
應用型基礎教育要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既是國家戰略的需要,也是基礎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應用型基礎教育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這種教育模式有助于推動教育的改革、創新與發展,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教育質量的提升。
與學術型基礎教育不同的是,應用型基礎教育更加注重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它強調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旨在培養學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素養。在當前快速發展的社會和經濟背景下,強化應用型基礎教育已成為提升國民整體素質、滿足產業升級和市場需求的關鍵舉措。
應用型基礎教育與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進步緊密相連,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這種模式致力于培養的是兼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應用型基礎教育的推廣與普及,能更好地實現教育公平,適配大國發展,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教育資源,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更廣泛的人才基礎。
應用型基礎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存在的現實問題
強化應用型基礎教育韌性,服務國家戰略長遠發展,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然而,在應用型基礎教育人才培養中,確實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將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進而影響到教育強國建設和國家戰略的長遠發展。
一是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當前,部分應用型高校的課程設置仍然滯后于市場需求的變化,導致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主要體現在,一些傳統專業的課程設置過于刻板陳舊,無法滿足現代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一些新興專業和交叉學科的課程設置又缺乏前瞻性和創新性,難以培養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人才。因此,高校需要密切關注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課程設置,避免“一刀切”,增設一定比例的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相關課程,確保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適應時代發展。
二是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不注重實際能力的培養和品格的塑造。校企合作是應用型基礎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但部分應用型高校的校企合作卻流于形式,只注重形式上的合作而忽略了實際能力的培養。一些高校與企業簽訂的校企合作協議往往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缺乏實質性的合作內容和具體的實施計劃。此外,在與企業合作時,過于注重企業的利益和需求,而忽略了職業道德教育,缺乏社會責任感教育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優秀品格的培養。因此,高校在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時,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實踐計劃,確保學生在實踐中得到真正的鍛煉和提升。
三是課程科目繁多,缺乏創新、創造的空間。在高等教育階段,部分高校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設置了過多的課程科目,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創新、創造。一些課程的內容過于刻板陳舊和重復,缺乏人文性、新穎性和實用性,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因此,應用型高校要合理優化課程設置,減少不必要的課程科目,減少學習任務中的形式主義,減少冗余的管理和考核機制,增加具有人文性、創新性和實用性的課程內容,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創造空間。
四是教師工作壓力大,教學任務繁重,影響教學、科研質量。隨著應用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和人才培養要求的提高,高校教師的工作壓力也在不斷增加。教師需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這些壓力不僅來自于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本身,還包括學校管理(如教學計劃、教學質量評估、教師考核等)、學生表現(如學生成績、行為表現、心理狀態等)、社會評價等多個方面。因此,應用型高校需要做到真心對教師的支持和關懷,適當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給教師“松綁”、為教師“減負”,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育人水平。
強化應用型基礎教育韌性服務國家戰略長遠發展需要多方協作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強化應用型基礎教育韌性,有助于培養更多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人才。這個過程中,面臨壓力和困難是不可避免的?;A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石,必須注重培養學生應對挑戰、克服困難和適應變化的能力。通過強化應用型基礎教育韌性,使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變化,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創造力的人才,推動國家的經濟、科技、文化等事業的繁榮發展。
強化應用型基礎教育韌性,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所在。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政府、學校、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多方的緊密協作。政府作為政策制定者和資源調配者,發揮著引領作用,通過制定教育政策、提供經費支持、加強監管等措施,為應用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學校則是教育教學的主體,承擔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任務。企業通過提供實習實訓機會、參與教育項目合作等方式,與學校形成良性互動,共同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社會組織則通過提供公益服務、參與教育評估和監督等途徑,為教育的公平性和質量提升貢獻力量。
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要深入了解國家戰略需求,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加強區域教育合作與交流,推動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高等院校應積極組織青年教師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鼓勵更多高新技術企業支持高校強化應用型基礎教育韌性,培養更多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多方協作的推進,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效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們應該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倡議多方協作,推動應用型基礎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作者:邊恒然,廣州工商學院管理學院專任教師、博士;喬鵬亮,廣州工商學院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