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湖南省懷化市鶴城區地處武陵、雪峰兩大山脈山麓,是地球同緯度生態最良好的區域之一、中國九大生態良好區域之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對比先進地區,鶴城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存在一些困境與挑戰。一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產業化不高,農業林業初級產品較多、科技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符合生態工業發展方向的新興產業總量較小,優勢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市場占有率不高。二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暢,GEP核算體系機制不健全,還未形成生態資源統計和價值核算體系,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基礎不完善,森林生態產品存在“歸誰有”“歸誰管”“歸誰用”等問題,缺乏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利益共享機制,土地、林權分散布局,缺乏統一高效的生態資源產品基礎數據及其監測、評價數據和統一的資源交易信息平臺,產業基金、綠色金融等介入較少,適用于生態資源和產品的融資工具、金融產品剛剛起步。三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支撐力不足,專家智庫和專業人才缺乏,本級財政用于生態保護補償的經費十分有限,生態資源沒有形成規模化、集群化、市場化。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路徑。
要重實體,不斷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常態。有序調優產業布局,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統籌生態分級控制區劃分,明確生態建設重點區域全面禁止排污型企業、規模化養殖業發展,經濟發展區域規劃預留合規企業發展空間。不斷豐富生態經濟業態,優化發展生態農業,推進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有效融合,助推主流農產品產業化發展,提升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拉伸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創新發展生態林業,通過造林撫育、林分改造等措施提高林業“含綠量”,夯實綠色金融基礎,推進林權規范有序流轉,有效對接社會投資經營主體進行產業化開發、規模化經營,創新林下空間流轉,做大本地特色林下產業項目;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壯大新能源產業,提升產業發展的續航能力,積極承接珠三角、長三角產業轉移,招商引進和培育生態化產業;加快發展全域生態康養旅游產業,以良好的生態、清新的空氣為賣點,以休閑養生為主題,全力打造生態康養旅游品牌,實現旅游、康養休閑融合發展。
要解難題,打通生態資源變資產關鍵環節。破解“度量難”,全面摸清自身綠色資源家底,建立生態資源名錄和生態資源價值核算技術方法、標準、規范;加快理順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收益權、轉讓權,依托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明確權責歸屬。破解“交易難”,組建政府獨資或控股的自然資源運營公司,推動自然資源一體化收儲、平臺化運營,促進供需雙方高效對接;整合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水務、農業農村、氣象林業等部門數據,搭建生態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共建共享。破解“變現難”,謀劃儲備一批符合本地發展實際、有潛力、可操作的綠色項目,探索林業碳匯開發和儲備,推動林業碳匯項目入庫,促進資源環境權益、碳排放權和碳匯交易。破解“抵押難”,制定出臺環保信用評價管理辦法、生態信用行為正負面清單等生態信用制度;拓寬生態資源資產可抵押物范圍,鼓勵金融機構創新“兩山貸”“生態貸”等信貸產品。
要補短板,強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支撐力。補頂層設計短板,制定出臺創建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實施方案,配套制定資源能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利用、生態產業發展等專項規劃,邀請專家、學者與相關部門共同研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設計及實現路徑,并將理念和要義融入到“十五五”規劃。補智力短板,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加強政策研究,強化路徑創新和人才培養;與有生態資源資產評估咨詢資質的評估機構合作,試行生態產品清單編制、價值核算、標準建立等方面的區域方案。補資金短板,精準把握國家和省政策導向、資金投向,找準與區域發展、產業布局、民生需求契合點,在原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的基礎上,探索其他重點領域生態綜合補償試點,最大限度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設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專項資金,按照財政補助、金融貸款、集體經濟組織自籌、社會資本捐資等“1+1+1+N”模式籌集資金,實現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有效盤活。(作者:曾祥國、田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