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提出“鄉村產業更加興旺,實現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的目標。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近年來,各地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持續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在山東安丘,優質蔬菜基地品牌價值高達216億元;在陜西柞水,包裝了40多個總投資160億元的木耳全產業鏈項目;在江蘇邳州,邳州大蒜入選中歐互認地理標志產品名錄,種植面積達60多萬畝;在江蘇泗陽,集聚了50多家水餃企業,已成為華東地區知名水餃生產基地……截至2024年底,產值超10億元的農業產業強鎮逾390個。事實證明,推動“各展其長”的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所在。大力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恰逢其時。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特色既是一方水土的獨有標識,也是農業產業實現差異化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內在優勢。各地要因地制宜,厘清區域內優勢特色農產品家底,做好“土特產”文章。要制定完善的產業發展計劃,大力發展鄉村種養業、加工流通業、休閑旅游業、鄉村服務業等,培育更多促進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打造更多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特色集群,在推動鄉村產業“雪球式”增長上持續發力,讓鄉村特色產業“百花齊放”。要著力延鏈補鏈,提升特色農產品附加值,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等配套產業,搭建產業鏈協同發展平臺,讓更多“土特產”出村、出彩,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深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關鍵。在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文章基礎上,積極構建“農業+”發展模式,有序發展農事體驗、特色鄉村旅游等新業態。要突出文化融合,推動農產品標識化,深入挖掘和整理當地的歷史故事、民俗風情、傳統技藝等文化資源,將鄉村文化元素融入到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鄉村旅游等產業中。要注重鄉村旅游品牌打造,豐富更多參與式農業和季節性活動,充分利用鄉村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等資源,因地制宜開發民俗體驗游、文化研學游、農事采摘游、田園風光游等特色鄉村旅游項目,把人們對“詩和遠方”的向往轉變為“家門口”的文旅產值。
產業振興的最終落腳點是促進農民增收。要做實聯農帶農,建立健全“帶得久、帶得穩、帶得實”的聯農帶農機制,大力提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的自身發展水平和帶動能力,調動農民主動參與產業發展,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在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多措并舉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讓農民獲得更多增值收益和就業機會,實現產業更加興旺、農民更加富裕、鄉村更加和美的美好實景。(作者:楊雨晴、李長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