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礪鋒教授在三蘇祠博物館演講蘇東坡的詩意人生。雷遠東攝
《王蒙演講錄(2021—2023)》
【文學演講的藝術特色與價值追求】
文學演講日益成為一個引起普泛關注與熱議的文化現象,在現代傳播體系下愈發凸顯出重要的時代價值。作為一種新型傳播媒介和現代公共交流的方式,演講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但是作為一種擁有深厚歷史積淀的文體樣式,卻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視。
演講有著源遠流長的敘事脈絡,自晚清興起就大放異彩,之后魯迅、胡適、周作人、聞一多、郭沫若、許地山、老舍等諸多現代名家都留下大量演講文稿,包括魯迅那篇著名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這些文稿或關乎政治思想,或涉及教育和學術,視野廣闊,內容龐雜,堪稱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創獲。當然,這也與演講的本體性特色緊密相關。在頗具時代感與個性化的審美訴求中,關乎文學洞見、文化深思、人文教育、生命意義、治學方法、懷人憶往等多個向度,這些都成為文學演講的重要主題。文學演講者飽含激情、智趣、幽默與真情,滿載著生動的活力與精深的思想光芒,與文學史上流行的學者散文、審智散文在精神價值上有異曲同工之處。而這些富有時代穿透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文字,也讓一位位兼具傳統風骨和當代情懷的智者形象躍然紙上。
1.搭建起一個“文化現場”
文學演講打破文本的二維局限、時空距離與主客劃分而交融共生,走向一種互動、共享、共創的文學體式,搭建起一個“文化現場”。當文學創作者以演講者身份從紙后行至幕前,“作者”在談笑風生的講演之間建立自身主體身份。讀者一般是“非現場的”,聽眾就在現場,這時的“閱讀”就不再是“讀后有感”,而成為一種即時性反饋,如何講得“有意思”成為演講者身處這個“文化現場”的重要考慮因素。而實現方式則不僅指向話語本身,更指向一種具有本體性特色的講演策略,旨在短時間里觸動聽眾內心。
演講活動在固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演講者的觀點通過聲音傳遞給聽眾,而聲音一般情況下具有即時性和不可回溯性。為確保聽眾能夠迅速理解演講內容,演講者必須注重邏輯性構建,“內在邏輯便是演講內容的構筑框架,是聯系演講內容的紐帶,是構成演講整體美的主要因素”。演講還具有現場互動性和即時反饋性。聽眾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積極參與者,根據自身的判斷和知識儲備對演講內容進行選擇性接受,并通過表情、動作甚至語言來反饋對演講內容的態度。因此,演講者需要具備良好的現場掌控能力和應變能力,以確保演講的順利進行和效果的最大化。
要引人入勝,形成良好的現場互動,自然要求演講者融入足夠的情感,鼓動性是演講的顯著特點。演講者的形象塑造、語言表達、情感流露、體態展現,以及演講內容的結構安排、節奏掌控、情節設計等因素,都能牢牢吸引聽眾,產生強烈的共鳴與認同感。
這種面對面與世界連接的方式,要求演講者除了具備學問精深、口才出眾和心懷真知灼見的客觀標準外,還需要開誠布公、坦誠內心,而不是流于套話、空話、假話。好的演講是至情至性之語,將個人性、學術性與公共性緊密結合,正如學者唐滌非所說,“使聽眾在聽的一瞬間,感動起來,心悅誠服地接受一種主張,同意一種見解,改變一種觀念、一種感情、一種態度”。由演講者的聲音、表情、姿態所同構的演講行為,通過視聽共在的體驗和真摯情感的渲染,使聽眾獲得一種具身化的體驗。這種體驗是周圍世界借由媒介進行內化的狀態,從而實現環境和人的相融,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當聽眾深度融入這一個“文化現場”中,就能更進一步進入“互動情境”中,成為演講本體的一部分。南京大學教授莫礪鋒記錄了一次演講的現場趣事。在名為“古典文學研究方法談”的演講中,當他談到《唐詩三百首》未收錄李賀之詩時,現場一位南京大學的學生從隨身背包里掏出一選本進行反駁。以此為引,莫先生細致講解了文獻選本的客觀性、嚴謹性,不可不謂一場生動的現場教學。
2.追求“莊重而幽默”
在演講中,如果對于抒情的過分強調與夸張,容易變成煽情,乃至濫情化,引起受眾的反感。在這里,有效的調節方式,或者說文學演講更加依賴的是幽默,實則也是一種詼諧而智趣的表述格調。韓侍桁在回憶恩師魯迅的文章中這樣描述他的演講:“原來這就是魯迅先生!沒有一點學者、權威、大人物的裝腔作勢架子,但是講得津津有味。……他娓娓道來,有情有理,妙語百出,引人失笑,而笑后生憤”,魯迅平易近人、談笑風生的形象如在目前。
當下的文學演講可以說是一種走出象牙塔而俯察世界、仰聽世聲的文學實踐方式,其底色是莊重而深刻的,從故事言談出發,嘗試展開對文學本質的理解。文學精神提供了穩定的經典內核,演講姿態打開了文學直面并介入公眾文化空間的另一種可能。文學既是個體的文學,也是“興觀群怨”的文學,是走進公眾知識生活與情感生活的文學。無論演講主體身在何處,又面臨何種群體的聽眾,文學演講的話題大抵離不開文學、教育、時代與人心,這些命題使得演講者自覺地以莊重的姿態表達自己的心得。
嚴肅的探討建立在具有現實意義的話題,以及演講者演講時的莊重姿態之上。莊重讓文學演講不滑向取媚受眾,保持嚴肅的探索精神與智性特征,而對幽默的突出強調,則是期待演講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幽默的互動中,演講者憑借生動的感染力影響受眾的理性認識與情感認同,在一場充滿生氣的對話中一道體會文學、體察世界、體認自我。文學演講是演講者基于個體的生命感悟所展開的文學實踐活動,適當的幽默可以引導與受眾一起構建友善的文學情境與深刻的交互情境,同時也是演講者人格魅力的一部分。演講時的妙趣橫生,最終指向的是情之深、理至誠。1934年10月,老舍在青島市立中學的一次演講,記錄下來的是“態度幽默,時引聽者發笑,講完離場,該校同學,均起立致敬”。文學演講的力量從會心一笑開始,經由提問聲、掌聲、敬禮聲的回響,叩問的是心聲。
3.形成良好的“對話關系”
文學演講以突出的現實性與時代對話,這種現實性具體表現為演講內容的即時性、明確指向性及其與社會現實的緊密聯系。同時,演講亦是一種藝術化表達方式,通過語言、聲音、表演、形象、時間、空間等多種藝術元素的巧妙融合,形成和諧統一的美學效果。這種藝術性不僅強化了演講的感染力,還使演講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態。
魯迅的演講《娜拉走后怎樣》從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形象出發,探討婦女解放這一時代議題,批判舊社會,呼喚新思想,展現出強烈的斗爭精神。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耶路撒冷文學獎頒獎禮上的《高墻與雞蛋》演講中說:“小說家構想了一堵高墻,并賦予其意義;在此意義上,高墻是永遠屹立不倒的。小說家的責任在于將其描繪得盡可能長久地矗立。”這個表述富含哲理,文學性強,引人深思。文學評論家李敬澤的演講集《空山橫》橫貫古今,直面這個時代諸多重要話題,如人工智能寫作與文學寫作、大數據與開放的心態、文學傳播與自我認知等,提供了廣闊的社會文化視野。從中不難窺見他的表述風格,這與演講者的藝術修養和內在精神氣質密切相關,濃烈的個性色彩也增加了演講的文學魅力。
從藝術表現的維度來看,也要強調演講本身的言簡意賅、短小精悍。這種簡潔性不僅體現在詞語的選擇上,還體現在結構的緊湊與邏輯的清晰上。演講者需要精心篩選最能準確反映事物本質的詞語,力求做到字字珠璣、無一贅言,達到“言簡義豐”的效果。
演講與文學創作也有互補的功效。文學創作的內容為演講提供豐富養料,演講是文本表達形式的外化,是一種富有現場感的藝術,構成作者向聽眾傳達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傳播媒介。而演講形式也助推了文學創作理念的更新。如莫言幼時到集市上偷聽說書的經歷影響了他的創作,他認為:“如果一個作家在寫作的時候想象到周圍圍繞著一大批聽眾,就好像用口來講述給別人聽,不過我是在把嘴巴講述的東西用筆記錄下來而已,這應該是最新的一種創作理念。”即效仿說書人,以“講故事”的姿態進行文學創作。
以演說詞為中心的文學場域里,演講者與聽眾、聽眾彼此之間、聽眾和外部世界通過緊密的聯結,形成一種向內凝聚的力量,進而產生一種共通性的效果。這不僅強化了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情感紐帶,還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對話與融合。
(作者:陳佳冀,系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光明日報》( 2025年02月12日 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