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牢固樹立大抓基層鮮明導向,堅決整治加重基層負擔現象,基層“松綁瘦身”成效顯著,干部“輕裝上陣”狀態持續向上向好。
“小馬”變“壯馬”
“以前我們鄉鎮人手少、任務重,干起工作來總感覺力不從心。現在我們鎮里的干部比以前多了四分之一,鎮里還通過實施年輕干部培養‘青藍工程’、青年干部周三學習日制度等方式,持續提升新進干部的綜合素質,讓干部隊伍壯大了,工作能力也提升了。”青龍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董清說道。
新錄用公務員小王就是“青藍工程”中的一員,經過“老鄉鎮”幫帶,他不僅迅速融入了鄉鎮生活,還掌握了政策宣傳、矛盾調解等基層干部必備的技能。“我考公務員的初衷就是為人民服務,群眾愿意來找我,是對我的信任,我肯定不能辜負他們。”小王自豪地說。
近年來,大余縣著力破解“人少事多”問題,通過補選配齊村(社區)“兩委”干部、招錄鄉鎮公務員、定向生安置鄉鎮事業編制、清理退回鄉鎮借調工作人員、從“五方面人員”中擇優選拔選聘等方式充實鄉鎮工作力量,并創新開展“業務課堂”“實踐課堂”雙提升模式,提高基層干部履職能力,實現“小馬”變“壯馬”。
“重車”變“輕車”
“以前基層干部任務多、責任重、壓力大,現在上級部門明確村一級的工作職責后,我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的確減到了‘實處’,讓村干部身上的擔子輕了不少。”灌湖村黨支部書記劉開平表示。
近年來,大余縣聚焦解決“負擔過重”問題,按照“了解基層情況、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深入一線指導村(社區)逐條逐項梳理、清理不規范掛牌850余處。嚴格按照目錄清單、堅持權責匹配,理順村級組織依法依規履行職責事項、村級組織依法依規協助工作事項、村級不應出具證明事項等95項,對于確需增設的村(社區)工作事項,嚴格執行準入制度,做到“關口前移”,真正把牌子減下去、服務提上來,實現“重車”變“輕車”。
“難事”變“易事”
“網格員為我分擔了不少工作壓力。居民有事都先找網格員,網格員解決不了才找我。有疑難問題我還有‘外援’。”大余縣北門河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吳世芳打開手機通話記錄后表示,“前幾天居民有矛盾糾紛,我給兼職網格員老吳打了個電話,很快就解決了。”
這種變化得益于大余縣推行的網格化治理模式,通過將社區劃分為若干網格,每個網格配備專職網格員,群眾的困難和問題都能在網格內及時解決,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我們每天巡查網格,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處理,群眾不用跑腿,我們也省心。2024年,我們社區通過網格化治理,成功化解了多起矛盾糾紛。”網格員陳亞新說。
近年來,大余縣建立健全黨建引領城市社區(鄉村)網格治理運行機制,將城區劃分為54個治理網格,將農村劃分成522個網格。同時從文化程度高、工作經驗豐富的村(社區)“兩委”干部、“三小組長”、黨員骨干中選拔網格員,充實基層治理力量。搭建平臺,探索打造城市驛站、鄰里中心、鄰里驛站“睦鄰黨建”三級陣地,運用“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我為群眾辦實事”“五方會商”等機制,推動人、財、物向社區下沉,做實網格管理服務,實現“難事”變“易事”。(中共大余縣委組織部 王思維 盧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