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社會劇變,中華傳統藝術通過中國畫改良、學堂樂歌、服裝變遷等方式注入新活力,這種融合時代精神的創新開藝術革新之先河。此時,傳統藝術與現代審美相結合。
建國后,傳統藝術的創新設計轉化達到新高潮。梁思成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張汀、周令釗等人之國徽及人民幣設計、常沙娜將敦煌藻井藝術融入人民大會堂的裝飾中等,共同構成了新中國成立后傳統藝術在設計創新和轉化的輝煌篇章。
工藝美術方面,從沈壽平針繡到楊守玉亂針繡技法吸收西方繪畫的寫實手法和光影表現,50年代先影響蘇繡,進而擴散至其他刺繡流派;喬十光等人拜福州漆器工匠為師發展出現代漆畫;曲陽石雕工匠因毛主席紀念堂寫實雕塑需求,發展出西洋雕塑專業村。
在繪畫、動畫領域,徐蔣體系及新浙派中國畫改革、上海美術電影廠的水墨動畫、首都機場壁畫以及香港新水墨運動,凡此皆索傳統與現代之均衡,為古藝今化開新意。
進入新時代,中華傳統藝術的創新設計轉化顯示出多元化和國際化趨勢。如冬奧開幕式上的二十四節氣表演,通過高科技手段,為全球觀眾展示了中國傳統時間觀念的獨特性;奧運獎牌設計和冬奧火炬均融入了傳統云紋元素,象征吉祥和國際友好;2024年春晚創演秀《年錦》,將傳統圖案與虛擬現實技術結合,轉化成為獨特的傳統藝術視覺體驗;邵志飛(Jeffrey Shaw)的 《功夫可視化》將傳統客家功夫做數據可視化呈現;中國各地的古城改造項目,如平遙、麗江、楠溪江、高平蘇莊、三坊七巷,以及王澍、朱锫等人新鄉土建筑的發展,都代表了對中國傳統建筑和城鎮空間的現代詮釋與保護。
此外,在虛擬現實和計算機輔助產品創新技術等領域也有所創新。華為河圖通過其AI的強大環境理解能力,將敦煌文化帶入數字空間;流行與“非遺”宋錦在APEC峰會上亮相,促進文化交流與國際形象的積極轉化等系列變革創新不僅是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融合的體現,也是中華文化在不斷變遷中自我更新與發展的見證。
經百年發展,詩書畫等雅致藝術的研究已取得顯著進展。研究者們不僅堅守傳統方法,也借鑒融合西方史學方法為傳統藝術的現代轉化積蓄強大能量。與此同時,對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的調查研究也取得了卓越成就,初步形成了對各地區、各藝術門類及工藝品種的全面覆蓋,為建立智能數據庫實現科技賦能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創新設計與轉化實踐也施行不輟。可以說,長期的努力和探索已經為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顯生機勃勃發展無垠之象。
目前,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已成主流思路,資料整理成果豐碩。然,傳統中的創新如何發生,研究不足,敘述中夸大個人才華及靈感而忽略創新環境條件的社會經濟基礎研究;資源亦尚需整合爬梳;熟悉民族民間藝術的學人重民俗學和民族學視角,文化整體創新機制闡釋不足。
當前,當代藝術對傳統資源的調用多為文化翻譯,而“當代設計賦能”思路則導致了中國元素膚淺拼貼。傳統匠人獲評工藝美術大師后,常有藝術家化及作品化傾向,作品變繁瑣宏大失質樸之美,并遠離器用及產業。創新設計轉化要利益當代生活,需從開源、取用、設計、制造、產品、品牌、場景、衍生、遷移之整體籌謀,構建創新生態系統,推動產業更新。因此,經過百年探索,中華傳統藝術資源的當代轉化可謂卓有成效,但要由傳承保護進入創新話語建構,尚需更積極更具當代性和前瞻性的理論建構。
(作者:邱志杰,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