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工程”不僅是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與改善的鄉村建設工程,而且也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和共富工程,是鄉村振興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性、樞紐性工程。近年來,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深入學習踐行“千萬工程”經驗,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發揮縣委書記“一線總指揮”作用,全力實施“三三三”工程,大力開展“十區示范、百村整治、千巷創建、萬院提升”行動,推動鄉村面貌發生明顯變化,城鄉融合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宜居宜業和美水平顯著提升。2022年清徐縣成功躋身山西經濟十強縣。
突出“宜居” 推進三項提升工程
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升工程。清徐縣搶抓入圍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縣機遇,將鄉村振興與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主動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戰略,全力打造“清源水城”濱水商業綜合體,大力發展氫能空軌軌道交通,打造“精致清徐”,提高縣城輻射帶動能力。
農村綜合改革質效提升工程。全力推進宅基地改革試點縣、首批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縣、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等國家級改革事項。探索“宅基地金融”等新模式,流轉土地5.3萬畝由神農集團全托管,發展規模以上工農業鏈主企業121家、產業鏈200余條,建成1個現代農業示范園,高素質農民技能持證率達到了100%。
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程。以創建“太原鄉村建設示范縣”為契機,按照“整治提升、優化提質、示范標桿”分類分批開展“百村整治”,已累計投入26億元,推進33個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實施雨污分流、供水入戶、弱電入地、街道硬化、立面改造以及亮化綠化等工程。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實現“全覆蓋、全轉運、全焚燒、零填埋”。深入開展“特色亮點街巷”“五美庭院”評選活動,推進治“六亂”、抓“五拆”、達“四美”專項行動,人居環境、村莊風貌不斷提升。
圍繞“宜業” 實施三鏈同步行動
按照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韋韜提出的“一產接二連三融合發展”要求,堅持一產聯動、二產帶動、三產推動。
做大基本盤。新建高標準農田6萬畝,農業機械化率達到84.8%,進入全國第一方陣。推進“蔬菜e鎮”建設,形成河西精細菜和河東特優菜兩大產區,設施蔬菜達到4.5萬畝。華北最大的干草基地和萬頭肉牛養殖科技示范基地初具規模。81家食醋產業鏈企業年產能80萬噸,實現產值70億元;葡萄品種160余種、年產8萬噸,“中國醋都、葡鄉、省城菜籃子”產業優勢持續擴大。
做優產業鏈。發展3.4萬畝“農戶+企業+基地”訂單農業產業鏈、1.1萬畝“文旅+種植+深加工”融合發展產業鏈,推廣“農副產品+冷鏈物流+預制菜”經營模式。擇優選定158家企業,“一對一”開展“百企興村”工程。精細化工循環產業園、特色食品工業集聚區、瀟河產業園區分別帶動28個村級組織發展,實現就業5.8萬人。食醋、葡萄、蔬菜等產業分別帶動107個村專業化發展。建成年銷售收入2千萬元以上的農副產業集群26個,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國家級4個、省級13個、市級35個。
做強新業態。打造葡萄采摘季等一批鄉村文旅品牌;成功舉辦國際食醋博覽會、通用航空博覽會、第二屆國際音樂焰火節等重大活動,接待游客438萬人次;成功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文創賦能,點亮鄉村振興新場景。特色食品、通航產業、雜糧加工等10個產業示范區顯現雛形。2022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195元,今年前三季度達到19050元,同比增長9.9%,增速位于全省前列,70%的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30萬元。
瞄準“和美” 抓好基層治理三項重點
抓黨建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建成“農村干部孵化學院+鄉鎮黨校”“農民夜校+實訓基地(企業分校)”的“1+2+N”教育培訓矩陣,如期實現“一村一社區一名研究生”全覆蓋,非公黨建“三培養”制度編入國家行政學院教材。
樹新風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建成1個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0個鄉鎮街所、170個村級文明服務點加10個企業特色站,培育文明鄉風的精神家園實現全覆蓋。全面推行“正負清單”“文明實踐積分制”等管理模式,列出專門經費對群眾移風易俗、文明風尚等行為進行獎勵。每年舉辦兩次“清徐好人”評選活動,每人獎勵5000元,示范引領樹新風。416支隊伍、35043名志愿者深入基層服務群眾。榮獲“省級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縣”稱號,文明鄉風、良好家風蔚然成風。
惠民生強化農村公共服務。持續深化教育、醫療衛生改革,投資10.47億元,建成中小學、幼兒園12所,基本醫保、大病醫保、醫療救助和托底保障實現全覆蓋,城鄉公交實現全縣域免費乘坐??v深推進法治鄉村、平安鄉村建設,群眾安全感、幸福感和滿意度全面提升。
面向新征程,清徐縣將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千萬工程”為牽引和龍頭、美麗鄉村為底色、未來鄉村為愿景、共同富裕為追求,致力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全方位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加快走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千萬工程”之清徐實踐新路徑。(譚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