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0日,四川省內江市隆昌縣胡家鎮獲評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名單;2023年9月6日,胡家鎮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榮譽不會從天而降,幸福不會不勞而獲。2023年,胡家鎮作為隆昌市實施農村面貌改善行動的首批目標鄉鎮,將農村面貌改善行動作為牽引鄉村振興“牛鼻子”的“龍頭工程”,引領農民群眾成為創造美好生活的奮斗者。
黃金村黎家灣示范院落
發展特色產業 夯基筑本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基礎。
胡家鎮田多土少、地勢平坦、田地連片優勢明顯,水網縱橫交錯;農戶在種稻之余,習慣性養魚、養蝦,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有深厚的百姓基礎。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注定了胡家鎮在全域發展稻蝦產業方面將大放異彩。
一塊塊稻蝦田如七巧板拼接綿延,稻田邊清一色的防逃網、地籠架,遠遠望去十分壯觀。農人們奔走田間,起籠收蝦,忙得不亦樂乎。胡家鎮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發展高標準稻蝦綜合種養,種糧養蝦,一田雙收。
“一天下來有100元的收入。”解放村村民蘭祖洪是種糧的“老把式”,也是解放村放興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的一員,為胡家鎮稻蝦業主提供平田、施肥、育秧、插秧、管理等服務。
隆昌市解放村放興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將種植能手、“土專家”召集起來組建“種糧一條龍服務隊”,為稻蝦業主和喪失勞動力、全家外出務工的家庭提供農事外包專業服務,包攬育種、插秧、植保、收割等業務,做到高質量栽種,減少土地撂荒,確保糧食豐收。
除了充分發揮“田秀才”“土專家”等種糧能手的優勢,胡家鎮還通過科技賦能,運用智慧農業二級平臺、智能化病蟲害監測系統、綠色防控集成技術等,建成稻蝦綜合生態種養體系,護航糧食安全。
黃桷村村民郭紹洪從事稻蝦養殖已有13年,成了靠稻蝦種養致富的村民之一。“養小龍蝦比種稻谷肯定要強得多,水稻與小龍蝦互促雙收。”郭紹洪承包了70余畝地,進行稻蝦綜合種養。在這一模式下,過去種一畝稻田只有一千多元的收入,現在一畝稻蝦田毛收入在一萬元左右。
胡家鎮通過推行“公司+專合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引進培育龍頭企業2個、專合社11個、家庭農場26個、業主70個,集中連片發展稻蝦1.4萬畝,年產值達1.41億元。
做大一產,做強二產,做優三產。胡家鎮將聚焦高質量、強競爭力,持續推動稻蝦、稻魚、柑橘等特色產業融合發展,向品牌營銷和產業延伸要高附加值,擦亮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金字招牌。
前期院壩會
創新“院事會” 共建共治
11月7日下午陽光明媚,解放村大屋基示范院落,一場熱鬧的“院事會”正在村民鐘澤光的家中召開。村民對院落打造的效果滿意度高,后續如何管理、如何保持是此次院事會討論的主題。“我家挨著竹林近,竹林的衛生我負責。”“我會管好我家的貓貓、狗狗。”院事會成員黃守潤把問題一拋,立即得到村民的積極回應。會上,村民們舉手同意按照道德超市積分管理辦法,對熱心村民進行積分獎勵。
胡家鎮在41個20戶以上的聚居點探索建立了以黨建為引領、鄉情為紐帶、群眾自治為基礎的“院事會”基層自治模式,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厘清了政府干和群眾干的邊界,讓群眾真正成為農村面貌改善行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院事會”成員主要通過個人自薦、群眾推選、組織提名等方式,從黨性強、威望高、想干事、能干事的黨員代表、鄉賢能人、致富能手中推選產生。“院事會”按照“問需求-提方案-議事項-辦議案”流程,開展收集社情民意、商議院落建設管理、調解矛盾糾紛等工作。
從一場場黨政干部唱主角的院壩會,到一場場以群眾為主體的院事會,胡家鎮農村面貌改善行動找準了方向,漸入佳境。院事會成為村民自治實踐、創新鄉村治理的有力抓手,在推廣積分制、“五美五好”評選、培育獨具地方特色的院落文化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院事會最大激發了老百姓的主人翁意識。”胡家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顏復環認為,農村面貌改善行動需要鍥而不舍,久久為功。“農村面貌改善工作要始于情懷、成于專業、終于治理。院事會就是重要切入口。”
截至目前,胡家鎮累計投入各級資金2118.5萬元,先后完成了改造廁所、廚房和庭院,新建入戶路以及土坯房整治等共計4462小項的附屬工程建設任務,全鎮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微菜園改造后景象
凝聚鄉土力量 因地制宜
在今年的農村面貌改善過程中,胡家鎮廣泛動員群眾自己動手建設家園。需要施工資質的項目要求中標企業盡量使用本地勞力。引導1000余戶農戶積極主動投工、投勞、投資,發動群眾籌資160余萬元,200多名本地能工巧匠參與其中。
今年58歲的鐘凱平是胡家鎮黃金村村民,他了解到村里農村面貌改善遇到困難后主動捐錢捐物,截至目前,為家鄉捐建公路800米、捐贈村辦公電腦1臺,向村里所有開展農村面貌改善戶屬設施建設的群眾捐贈瓷磚等物資,總計價值50萬余元。
團結村村民陳姚彬從事建筑行業已有20余年,對于如何把錢花在刀刃上有著自己的妙招,那就是因地制宜、變廢為寶。在陳姚彬負責的團結村劉家河院落、蒲蘆村蒲蘆山院落、聯和村陳田鋪院落,花小錢辦大事的妙筆俯拾皆是:舊輪胎用油漆涂成不同的顏色,與陳舊的青磚墻莫名很“搭”;廢棄的紅磚鋪成休閑步道,閑置的石缸蓄水養上睡蓮,菜壇、石磨、瓷盆搖身一變成了花壇……在胡家鎮,像陳姚彬這樣的鄉土建筑人才還有很多,他們各自帶領著一支支能工巧匠隊伍散落在一個個璞玉般的村落,用心用情勾勒和美鄉村的動人畫卷。
從霧里看花到洞若觀火,從手足無措到成竹在胸,從亦步亦趨到踏浪前行。近一年的時間,隆昌市在干中學、學中干,深入總結“千萬工程”經驗中蘊含的科學方法,探索出“黨建+”聯動機制、“三問工作法”、“鄉賢三聯”工作法等。截至目前,1.1萬戶(1.48萬項)戶屬設施項目、106個示范院落均已全面完成,基礎設施項目完成78個,項目進度達85%。(中共隆昌市委宣傳部 林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