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來,互助縣中醫院依托“針灸適宜技術推廣幫扶基地”“海東市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人才實訓基地”“海東市中醫適宜技術培訓基地”“海東市針灸人才實訓基地”建設,積極承擔縣域健康服務共同體建設職責,通過打造中醫適宜技術推廣示范點/示教點、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推動優質中醫藥資源下沉、搭建醫療技術幫扶平臺、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助推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就近看病就醫的需求。
互助縣中醫院作為中醫牽頭醫院,目前能開展111種特色中醫適宜技術,39個優勢病種,29種中醫護理適宜技術,出院患者中藥飲片使用率達88.09%,出院患者使用過中醫非藥物療法比例85.38%,以中醫為主治療的出院患者比例64.98%,住院中醫醫療服務項目收入占比53.52%。為將以上優質中醫藥資源下沉至基層衛生院、中醫館,年內重點科室與9所衛生院建立結對幫扶關系,遴選25名骨干醫務人員擔任導師,采取集中理論授課、分批臨床實踐、技能考核的方式,開展4期省市級中醫適宜技術、中藥、中醫護理適宜技術培訓班,培訓人員累計達359人,覆蓋綜合醫院中醫科及海東市各基層衛生院、中醫館、村衛生室。通過培訓,進一步提升基層醫務人員中醫藥健康素養,發揮中醫治未病和“簡便驗廉效”的優勢,鞏固拓展健康扶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基層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技能服務水平的提升,進一步帶動基層衛生院服務能力的發展,截至目前,縣域各鄉鎮中醫館實現100%全覆蓋,新建中醫閣2處、中醫適宜技術示范點5處、中醫適宜技術示教點5處,各中醫館均配備260種以上的中藥飲片和5種以上的中醫診療設備,能開展6大類18項以上的中醫適宜技術,年內中醫診療服務人次占比達到36%。基層衛生院為轄區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普及中醫藥健康素養知識,探索建立中醫藥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融合發展模式,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的作用,將中醫藥融入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中,要求在組建家庭醫生服務團隊時至少配備一名中醫醫師,在簽約服務包中增加中醫藥服務項目,為每個簽約家庭提供中醫藥服務。積極開展中醫藥健康教育講座、健康咨詢義診、中醫藥文化宣傳、中醫適宜技術體驗等活動42次,積極向群眾宣傳普及中醫藥知識,使群眾對中醫藥知識知曉率在90%以上,學會運用中醫藥知識治未病,降低疾病發生率。
家住在五十鎮里巴洪村的閆金花2021年患滑膜炎,接受五十中心衛生院薛生花醫師的針灸、中藥湯劑搭配生活處方的治療后,病情逐漸好轉。從今年年初起,她已經回歸正常的生產生活中,按照醫保結算,一個療程花費共計2051.35元,醫療費僅需自付116.22元。
目前,互助縣中醫院承擔縣域21所鄉鎮衛生院中醫館的業務指導、中醫適宜技術培訓等工作,年初,互助縣中醫院遴選了5個中醫優勢病種,總結形成診療方案,促進基層診療達到規范化、同質化,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縣級醫院的醫療服務”,同時,根據青海省醫療保障局《關于新增和修訂部分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及醫保支付類別的通知》(青醫保局發〔2023〕51號)文件通知,互助縣中醫院統一規范中醫類新增醫療項目51項、修訂醫療服務收費項目383項(包含停用的95項)、醫保支付類別調整的15項、市場調節價1項、耗材目錄10項的相關收費標準。
下一步,互助縣中醫院將聯合綜合醫院中醫科、21所鄉鎮衛生院中醫館、294個村衛生室,組建一核多點的“健康服務共同體”,強化“中醫適宜技術推廣中心”“治未病中心”“康復護理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縣域四大中心作用,形成以縣中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網底的中醫藥服務網絡,幫助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中醫藥適宜技術“簡便驗廉”的優勢,滿足基層群眾中醫藥服務需求,給年老體弱和出行不便的困難群眾帶來福音,拓寬高質量發展思路,持續推動健康扶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政策措施落實落地、落細落好。(人民論壇特約通聯員 韓成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