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是全國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2003年浙江省部署和推動了“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衢州圍繞打造“千萬工程 ”升級版,重構鄉村振興大花園體系,以黨建統領為核心,顯著提升鄉村風貌、不斷釋放鄉村活力。9月17日至20日,記者走進衢州,探尋衢州綠水青山間的發展之道。
衢州市委書記徐文光在衢州市委七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曾總結了衢州取得發展成績的四條經驗,其中最核心的便是“用好了黨建統領這把‘金鑰匙’”。
衢州深入實施“三個三”基層黨建工程,創新推出組團聯村、兩委聯格、黨員聯戶,推進標準化規范化體系化。
所謂“三個三”基層黨建工程,主要是實施“三大主體工程”,即落實鄉鎮(街道)主體責任、發揮村(社)組織主體作用、激發黨員群眾主體意識;推進“三個全覆蓋”,即組團聯村全覆蓋、網格支部全覆蓋、黨員聯戶全覆蓋;運用“三大指數”,即鄉鎮(街道)黨(工)委的服務指數、村(社)黨組織的堡壘指數、黨員的先鋒指數。
網格擔當主力 村莊舊貌換新顏
打造“千萬工程”升級版,圍繞“大花園”建設目標,衢州市先后出臺了《衢州大花園建設行動綱要》《關于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鄉村大花園建設的指導意見》,重構鄉村振興大花園建設舊貌換新顏體系,把農房體系構建和風貌提升作為鄉村振興的“牛鼻子”。
位于溝溪鄉東北部的斗目垅村是衢州鄉村風貌提升的典型。如今的斗目垅村,街道干凈寬敞、樓房整齊漂亮,殊不知這里以前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如果早幾年來,肯定不是這番景象。”斗目垅村黨支部書記謝偉富感慨。
“臟亂差”是過去當地人對斗目垅村的評價。早些年,由于村民衛生意識差、危舊房存量大、道路破舊等問題,村莊環境十分糟糕。就連現在村支部開會的樓,之前也是一棟搖搖晃晃的危樓,根本沒人敢上去。
曾經的危樓已煥然一新 (周洪業攝)
自2018年農房整治行動開始以來,斗目垅村積極響應鄉政府號召,以“三個三”工程為抓手,發揮黨員聯戶、網格治理的作用,整村推進拆違治亂工作。謝偉富向記者介紹,2018年以來,斗目垅村全村累計拆除違章建筑約4000平方,危舊泥房、有礙觀瞻附屬房、廢棄養殖房等問題得到了有效整治。
拆遷一直都是農村的“老大難”問題,做深做好“黨建+基層治理”是衢州的解決之道。在斗目垅村,得益于兩委連格、黨員連戶,村兩委干部和黨員隊伍的責任得以壓緊壓實、村兩委班子和黨員隊伍的心思得以真正凝聚到村發展和為民辦實事上來。
溝溪鄉鄉黨委書記馮小青介紹說:“(斗目垅村)所有兩委干部根據網格治理分為兩個網格,黨員聯戶方面,一個黨員要聯七八戶,這樣就把我們的黨組織延伸到家家戶戶,把黨旗插在產業上、插在項目上、插在我們群眾的心里。”
黨群心連心 開創美麗鄉村建設新模式
江山市碗窯鄉達河村位于江山市東南郊,近年來,達河村在村黨委的帶領下開創了美麗鄉村建設新模式——“一米陽光·一米菜園”。
沿著達河村村道一路走來,環境干凈整潔,幾乎每家每戶房前屋后都有一個“一米菜園”,這是碗窯鄉達河村極富特色的“網紅地”。菜園內非常干凈整齊,不同的菜式用磚瓦堆砌成了不同的形狀。
然而在以前,達河村的村容村貌卻與干凈整潔不沾邊,村邊的拋荒地隨處可見。
去年9月,為了鞏固美麗鄉村建設,碗窯鄉因地制宜,決定在達河村打造“一米菜園”,然而支持的農戶卻寥寥無幾。江山市碗窯鄉組織委員鄭余富介紹說:“工作剛開展的時候,老百姓對這個新生事物不了解、不知情。所以說心理上是拒絕的。”
為了讓工作順利推進,達河村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由黨員帶頭將自家的菜地拿出來作嘗試,利用廢瓷、廢模具及整治過程中拆除的建筑垃圾,打造出一處處經濟實用的農耕田園。周邊的農戶在看到煥然一新的菜園后,也嘗試著加入“菜園改造計劃”。如今,達河村已有11塊“一米菜園”,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村民也有了更高品質的生活。
“(以前)都是泥巴,挖地的時候。鞋下雨天站起來都是泥。現在多干凈,你看,穿這個皮鞋也可以到菜地里摘菜種菜。”提到“一米菜園”帶來的新變化,達河村村民何介德這樣說道。
村民在“一米菜園”中勞作 (周洪業攝)
同時,為發揮黨員聯戶的作用,達河村在“一米菜園”的基礎上,還設立了黨員護園崗,讓黨員與其聯戶的村民在田間地頭同耕作、拉家常,讓群眾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在田間地頭就能得到解決。
王余花是達河村的護園黨員,剛開始聯戶的時候,“多管閑事”是她最常聽到的一句話。自從有了“一米菜園”后,王余花便經常和村民一起耕作,交換時令蔬菜,傾聽村民困難,村民對她也由開始的冷淡變為了熱情。“他們感到我們黨員這么貼心。以后做事,他們老百姓肯定會更加配合,老百姓更加的相信我們。”王余花這樣講到。
黨建引領整治 創新為鄉村旅游產業增色
衢州市南部的石室鄉荊溪村,背靠爛柯山景區,距爛柯山核心景區僅0.5公里,雖坐擁“圍棋發育地”的文化優勢,但旅游產業在之前并沒能取得突破性發展。據荊溪村宣傳干事鄭俊回憶:“原來荊溪村是一個非常偏僻的村,因為它相對獨立,四面環山,能夠到這個村子來玩的人實際上是非常少。”
2014年起,荊溪村根據地理條件,打造賞花旅游勝地。這些年,石室鄉每年投資100余萬元、村投資20余萬,用于打造荊溪花海,花海每年吸引游客約30萬人次。荊溪花海以八卦田種植格桑花為核心,以桃花、荷花、向日葵等為輔助,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目標,織就了一條四季芬芳的荊溪花毯。
荊溪村花海一角 (周洪業攝)
荊溪村花海的成功,離不開黨建引領,特別是農房整治方面,荊溪村堅持大黨建統領大聯動治理,充分發揮村兩委的帶頭示范作用。一方面成立工作專班,實現兩委包干,確保整治每日有內容,每周有提升。另一方面還成立了按照“3+1+N”即鄉+村+網格+黨員+農戶的標準配置的“尖刀支部”,細化責任分工,形成農房整治巨大合力。
此外,黨員帶頭,率先垂范也是荊溪村成功的秘訣之一。農房整治工作伊始,荊溪村的老書記徐水清就帶頭拆除了自家附屬房,隨后,荊溪村第一書記涂建明也拆除附屬房,兩委干部紛紛趕上,形成了“黨員帶頭拆”“干部帶頭拆”的良好氛圍,營造出黨員示范引領、群眾看齊跟進的良好局面。
眾所周知,振興鄉村,僅僅只有“青山郭外斜”的情懷是不夠的。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培育美麗經濟幸福產業,讓農民吃上“生態飯”、“口袋”鼓起來,才是鄉村振興的落腳點。實踐證明,黨建統領是推進各項工作的“制勝法寶”。衢州在農房整治、項目推進等各個領域無不嘗到了黨建抓實后的甜頭。從“千萬工程”到美麗鄉村建設,再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民富景美正逐漸成為衢州鄉村的鮮明標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