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答問】
編者按
暑期臨近結束,“開學焦慮”成為青少年間的交流熱詞。不久前,“逃避式考研”登上熱搜榜,備受大學生與家長關注。更早之前,“佛系”一詞走紅,不少人以此作為對抗焦慮的“靈丹妙藥”,號稱最好的生活方式是“看淡一切”。
在壓力越來越大的城市里生活,焦慮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逃避”“佛系”,是對抗焦慮的好方式嗎?該如何學會和焦慮共處?光明智庫本期關注心靈成長,邀請智庫專家分析焦慮的成因與表現,為化解焦慮支招。
本期嘉賓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沈湘平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唐亞林
1、跨越式發展進程中,缺少心靈“均勻加熱”過程
光明智庫:城市焦慮是一種“世界通病”。在現代化、信息化的城市里,我們的焦慮主要來自哪些方面?焦慮的表象和深層原因是什么?
張頤武:現代都市的環境和生存狀況都遠比傳統社會復雜,工業化把我們組織到了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社會結構之中,工作和生活都進入了高度緊張和組織化的狀態,生活節奏加快,人與人之間也失掉了傳統社會中相互聯系的紐帶,因而顯得愈加疏離。伴隨著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化程度加深,焦慮感隨之形成。
進入現代社會,焦慮的誘因不再是衣食缺少,而多是大都市的住房、養老等生活保障問題。此外,城市生活的孤獨感、自我意識的困擾、人際關系的淡漠、內心情感的困惑、人與環境的矛盾、多種觀念的沖突等等都是人們焦慮的源頭。這些問題疊加形成了諸多焦慮。這些焦慮往往不是個體的呈現,而是一種廣泛性的群體癥候。
當代人的焦慮更為復雜多樣??梢哉f,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化中,很多重要的思想和文學藝術都體現了對焦慮的反應,而現代的心理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等很多學科也包含著針對焦慮的思考,當代的大眾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緩解焦慮的方式之一。
沈湘平:當代城市人的焦慮大致可歸結為三個層面:一是生存(衣食住行)的壓力,二是發展(升學、擇業、晉升、創業)的憂慮,三是內心的不安寧。以下一些表現比較普遍:時間不夠用,生活密度大、節奏快,“忙”和“趕”成為日常狀態;不愿真實呈現自己,精神憋屈,“宅”“孤獨”風行;太多事情需要選擇、判斷而產生疲勞感,在物質豐裕、知識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因為對各種物質、知識乃至思想的選擇判斷而感到“心累”;在高度復雜的現實面前,感受到未來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對自己的事業、情感等產生憂慮。這些焦慮本質上是安全感的缺失,要從主客觀兩方面尋找原因。
客觀原因主要是,高速現代化導致生產、生活方式急劇變革,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不適應感。這點對于中國人來說尤其顯著,中國以四十多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三四百年的現代化進程,人們的心靈缺少“均勻加熱”的過程,所以焦慮表現得較為突出。主觀原因主要是,一些人弄不清、找不著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努力方向。
唐亞林:身心焦慮,既是一種客觀狀態,又是一種主觀感覺。
從客觀狀態來說,“身”焦慮主要表現為因為亞健康等而引發的身體疲憊現象,“心”焦慮主要表現為因為精神疾病、抑郁癥等情況所引發的心靈困頓現象。2015年全國流行病學大調查數據顯示,全國有超過1.8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達480萬人。這一龐大數字,是一個巨大的焦慮來源。
從主觀感覺來看,“心”焦慮更多是一種人為焦慮。對于個體與家庭而言,升學、就業、婚姻、住房、養老、工作等,都可以成為“心”焦慮的來源。而社會上一些培訓機構、移民機構和商家喊出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越早移民越好”等誘導性論調,也加劇了社會焦慮的程度。對于群體來說,因為國家與社會的巨大變遷、快速發展引發的認知焦慮,讓社會熱點問題、世界熱點問題成為人們茶余飯后討論的焦點,甚至引發價值觀的沖突現象。
當然,還有一些是網絡上故意為之的言論,用販賣焦慮來吸引眼球、抬升自己,實際上是混淆視聽。
2、古人應對焦慮的智慧:人不為物使,心不為物役
光明智庫:城市焦慮不是一個“現代病”,我國古代就有“居大不易”等典故。從歷史視角來看,城市焦慮的演進特征是什么?幾千年來,中國人面臨的共同焦慮有哪些,我們的祖先克服焦慮的法寶又有哪些?
唐亞林:城市是人類文明進化的結晶,又是人類文明創造活力集中涌流之地。但城市資源的有限性、競爭的殘酷性、人性的復雜性、欲望的無限性導致各種人生焦慮紛至沓來,在不同時代呈現不同特征。今天,因為社會公共服務水平尚不能有效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實際需求,一些人產生了心理失衡。還有部分人受到不良價值觀的影響,如忽視人的成長必須依靠奮斗打拼,而渴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此外,“心靈雞湯”式“成功學”在社會上仍有較大市場,缺乏“心有所寄、心有所安”的良好氛圍。
古人疏解焦慮帶來的困擾,突出表現是不以物質追求作為人生的首要目標,而是強調精神生活的豐富。最典型的是孔子贊揚弟子顏回追求精神快樂的境界:“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種“人不為物使,心不為物役”的精神境界,與我們隨著時代發展而享受應有的物質生活水平并不沖突,而是在此基礎上,主張人要有更高的精神修養和思想境界。
沈湘平: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言,人們為了生活來到城市,為了美好生活留在城市。但是,自從有了城市,也就有了與之相關的焦慮。進入以城市化為重要表征的現代社會,這種焦慮普遍地表現出來。現代社會本質上就是城市社會,城市焦慮也就成為現代社會焦慮的關鍵所在。
幾千年來,中國發展主要經歷的是農業社會,農民最大的焦慮是能否有個好收成;讀書人最大的焦慮是能否博取功名;離開故土的人們最大的焦慮是鄉愁。中國古人克服焦慮,一是勇敢面對,靠勤勞、勤奮減少未來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增強確定性;二是敬畏天地,形成強大信仰,使內心得到慰藉、寄托;三是修身養性,使自己成為有較高道德境界的人,以實現“仁者無憂”;四是以享受生活的方式舒緩焦慮,例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五是以詩詞歌賦等文學手段超越生活焦慮,“文章憎命達”“悲憤出詩人”都有此意。這些對我們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張頤武:焦慮是一種心理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既是個體的具體體驗,也是群體狀態的投射。所謂“人生識字憂患始”,人類能思考就有焦慮存在。
城市是人集聚的結果,有遠比鄉村復雜的組織和生活形態,在城市生活就會有焦慮。傳統社會的焦慮和現代工業化之后的焦慮,既有差異也有相似的地方。焦慮是古今中外都有的,生而為人,就會有焦慮困擾,有諸多的生活問題和挑戰。
在傳統中國,超越焦慮的路徑一面是與山水田園親近,與自然和諧相處;另一面是心靈超越,追求從內在精神上克服焦慮,達到對人生的更高感悟。中國的老莊思想、山水田園詩等形成了很多克服焦慮的路徑。這些中國傳統的思想,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發。
3、適當的焦慮可以成為一種人生動力
光明智庫:面對城市壓力,人們容易懷念過去、從前。但客觀地講,焦慮問題一直伴隨在人們左右。我們該如何調整內心,讓自己與焦慮坦然共處?
張頤武:在城市生活,人們容易懷舊,往往會對“從前”的單純有著更多的渴求,這也是正常的情感,是人們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某種渴望。當然,都市的焦慮其實在“從前”時代也有,難以避免。面對焦慮,一是要坦然面對,對于自己的焦慮有更多的認識,具有反思的能力;二是要有超越的方式,從更加正面的角度去理解人生。焦慮難以避免,但能夠直面焦慮、超越焦慮而不為其所困是非常重要的。
沈湘平:焦慮始終存在,當代人尤其是當代城市人的焦慮不過是更加凸顯罷了。但是,由于當代焦慮本質上是現代性的結果、時代的產物,所以從根本上是不可能徹底解決和去除的。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并不是所有的焦慮都是消極的,適當的焦慮或者說被正確理解的焦慮會成為一種人生動力,甚至會爆發出極大的能量。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在一個高度現代性、高速現代化的社會,一個人如果沒有任何焦慮感,也就往往意味著一事無成。因此,“我焦慮故我存在”,我們只能與焦慮共處,正確對待它,盡量舒緩它,當然也不妨好好運用它,而這正是人生的智慧所在。
唐亞林:人有一個成長過程。要學會什么時候干什么事情,如果把未來要做的事情拿到現在來做,容易讓自己和家人背負很多不必要的壓力。時代在發展,人們的思路也應該適應當下。古人說“三十而立”,那是因為古時十五六歲就成家了,通過奮斗十五六年達到立業,是可以的。如今,大學畢業一般要到22至24歲,如果繼續讀書的話,28至30歲才能博士畢業,剛一踏上工作崗位,就要結婚買房,就要“成家立業”,本身就不現實,因此本科畢業十五六年,博士畢業十來年,“四十而立”是更合適的。
我一直主張和信奉“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這一真諦,這更容易讓人在追今撫昔的過程中充分感受生活的艱辛不易,體會砥礪奮斗所帶來的美好歡樂。
4、人生爬坡的青年階段,不能拒絕吃苦、拋棄奮斗
光明智庫:近年來,“佛系”態度被越來越多的城市人提及。面對壓力、未知和不確定性,不少人傾向于采取“與世無爭”等隱逸的方式來應對。這種“無為”“不爭”的方式,是否真的能使人達到心安身安?有沒有更加積極樂觀的方式應對焦慮?
沈湘平:“佛系”的出現,可以看作是人們面對焦慮的一種自我調適。毫無疑問,淡泊、淡定、與世無爭,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緩焦慮。但這確實是一種比較消極的方式,尤其是對年輕朋友來說就更值得商榷了。試想,青年時期正處于學知識、長本領、立事業的人生爬坡階段,本應當格外地吃苦奮斗,如果都成了“佛系青年”,對于整個民族、國家的未來發展來說就是一個重大的隱憂。
我們應該以更積極的方式來應對焦慮,如下三點很重要:一是要鍛煉駕馭復雜局面的能耐。在今天這個時代,有能力的人很多,有能耐的人很少。“能耐”多于“能力”的地方就在于忍耐、耐心,有毅力。在高度復雜的時代,不要一味追求純粹、單一,而應該看慣復雜,時刻準備應對復雜的局面,在復雜局面中鍛煉能耐,也增長人生智慧。二是要養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奮斗精神。要超越簡單的積極與消極、樂觀與悲觀,凡事做最壞的打算卻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能預見生活中的挫折,更能始終“痛并快樂著”地奮斗不止。三是形成一種作為精神家園的文化信仰。一如前述,人們焦慮最深層的主觀原因是意義的迷失,其實也就是信仰的危機。“文以載道”“文以化之”,通過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質找到意義和精神家園。信仰是應對焦慮的最根本方式。
張頤武:當然,對于自己的生活看得開一些,追求一種內心的平靜和自我精神的平靜也是有意義的。很多傳統的思想在這方面的表達對于當代人也是有意義的。但這不應該演變成一種消極。積極樂觀地面對自我和世界,坦然地面對自己難以避免的焦慮,清醒地認識它,不斷地克服和超越它。這需要有更豐富的內心世界,也需要在努力為社會和人類作貢獻的過程中獲得更豐富的人生價值。人生本身就是不斷產生焦慮、不斷超越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更美好的人生,應該是我們的追求。
唐亞林:人生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奮斗過程,人類始終面對千百年來難以回答的“終極問題”:人從何而來,又將向何而去?不管如何回答,奮斗的青春,奮斗的人生,為社會和國家奉獻的人生,為人類奮斗的人生,才是最美好的,這是永遠不會過時的答案。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春雷、王斯敏、李曉、蔣新軍、劉嘉麗、覃慶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