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網7月22日訊 在家門口的“車間”上班, 48歲的司馬沖鎮楊梅村村民柒愛梅很知足,“不僅能學到新手藝,還能居家做工,賺錢補貼家用,全家人都支持我。”
柒愛梅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雖然在2016年已經脫貧摘帽,但由于丈夫身體不好、收入渠道不多,日子依然過得不寬裕。今年5月下旬,隨著“就業扶貧車間”的掛牌成立,柒愛梅主動報名參加技能培訓。從做家務到“車間”就業,從零技能到技術能手,柒愛梅如今實現了賺錢顧家兩不誤的夢想。
這樣的夢想,已在武岡8700余名困難群眾的身上得以實現。近年來,該市積極探索扶貧新模式,通過主動爭取支持,依托龍頭企業引領、能人帶動、合作社聯建、走出去對接等多種方式,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借助“一鄉一商會”平臺,推進“就業扶貧車間”建設,并在場地補貼、物流費補貼、就業補貼、創業補貼、一次性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金融補貼等六個方面給予大力扶持,促使廣大群眾牢固樹立脫貧信心,同時帶動富民產業發展、拓寬增收渠道,也成為鄉村振興“練兵”的大舞臺。
在“就業扶貧車間”,像柒愛梅這樣的女工還有很多,她們大都上有老、下有小。充分考慮到農村留守婦女等群體的就業問題和家庭實際困難,武岡市把電子、農業、食品、文具等勞動密集型項目選定為重點扶持發展的產業,探索推廣了“廠房式”、“居家式”等運行模式。根據部分貧困群眾既無法外出務工又沒有固定時間上班的實際,采取“企業+訂單+貧困戶”方式,在完成技能培訓后,把生產原料發放到每人手中,送訂單到戶,實行按件計薪,貧困戶自由支配時間,在家中進行“居家式”生產加工;針對部分群眾到鎮區陪讀無固定收入的實際,有關部門主動跟進服務,將生產車間建在學校規模較大的鎮區,采取“錯時”工作制,讓陪讀的學生家長一邊帶孩子、一邊掙錢。這些新舉措,切實幫助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真正實現了“扶貧助困建廠子、提升能力變樣子、誠實勞動掙票子”。
眼下,“就業扶貧車間”在武岡大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讓廣大農村群眾過上了“看住了娃、照顧了媽、還能掙錢養活家”的幸福生活。據悉,武岡市目前在18個鄉鎮(街道)已建成各類“就業扶貧車間”113個,有力促進了貧困地區群眾持續增收、脫貧致富。同時,隨著收入的提高,改變了群眾的傳統觀念、提升了他們的生活自信,激發了他們追求人生幸福的動力。
(卜運華 關楊博 曾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