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抓好“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2024年,昔陽縣自覺學用“千萬工程”經驗,按照省委“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全面提升”部署和市委“百鄉示范、千村治理”行動要求,以“七型引領、百村創建、業興人和、城鄉共富”為總體思路,推動環境、產業、治理互促共進,加快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全面提升。
革新理念繪就振興藍圖
召開縣委農村工作會,縣委主要領導帶頭解讀學用“千萬工程”經驗,謀劃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總思路。邀請溫鐵軍、張孝德、常鏹等專家授課,十個鄉鎮和城區社區黨(工)委書記在部署會上碰撞思維、同題共答,對標先進找差距,交流互鑒補短板,“比學趕超”動力足。
人崗相適調干部,對干部履歷、能力、執行力等綜合考量,調整鄉鎮黨政正職13人。科學考核用干部,在“千萬工程”現場識別提拔鄉鎮干部60余名。
縣委書記當好“一線總指揮”,29名縣處級干部包鄉聯村、蹲點指導,拉高標桿,優化方案,“一村一策、一村一專班”高效推進;鄉村書記掛圖作戰,一線落實;本地企業、在外老鄉響應“百企包百村聯萬戶”行動,投資產業、反哺家鄉;廣大群眾發揮才智“當主角”,群策群力匯聚起“昔陽最朝陽”萬千力量。
全域聯動共創和美鄉村
以“垃圾不落地、昔陽更美麗”為目標,出臺“城鄉生活垃圾處置”方案及“垃圾不落地”“花園鄉村”“四美”創建等評選標準和獎懲辦法,動員全民參與,改善鄉村面貌。
系統推進拆違治亂、“三大革命”、基礎補短行動,拆除違建1300余處,配備垃圾箱(桶)1萬余個,村村實現撤池改箱。投資24億元實施基礎設施項目500余個,惠及群眾8.6萬人,全縣改廁率66%,生活污水治理村55個,污水處理率26%;有序推進鄉鎮片區中水管網改造,農村生活污水變產業發展用水。全域推進“垃圾不落地”創建,達標驗收實現村村全覆蓋;率先在精品示范村、提檔升級村、旅游重點村開展垃圾分類試點,積累經驗,依次推進。
通過“我的村莊我建設”活動,微改造、精提升,建設“藝術鄉村”“花園鄉村”,每個村莊都充滿藝術氣息。縣財政專門列支預算1080萬元開展最美昔陽系列評選,更喚醒了干部群眾主人翁意識,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不竭動力。
抓實產業筑牢發展支撐
爭取并實施全省單體規模最大的11萬畝高標準農田國債項目,惠及59個村4萬余群眾;以13條溝域廊帶牽引肉牛、梅花鹿等8條產業鏈延伸壯大,投資1.2億元提升全產業鏈基礎設施,扶持食用油壓榨、釀酒、烤兔等加工產業,推動果品、飲品等精深加工集群發展,促進“種養加”與市場銷售、品牌塑造深度融合;盤活提升趙壁川有機旱作高效農業、孔氏西太行干鮮水果等十大農業產業園,壯大北畝梅花鹿、東冶頭種豬繁育特色基地,投資1200萬元引進安格斯肉牛1000頭,鼓勵農戶發展庭院經濟4200余家;推動東合豐牧等10家省市龍頭企業提檔升級,引導北圪梁農牧等8家企業申報市級龍頭企業,強化聯農帶農機制,帶動167個合作社全過程參與經營,促進周邊6000余戶農戶增收。2024年前三季度,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營業收入2.6億元,全縣農產品線上銷售1.8億元。
按照“七型”模式,開展“百村百業”行動,做好盤活融合文章,發展多元業態,培育綠色、水上、康養經濟,持續拓寬增收路徑。
立足“名村示范”定位,釋放大寨名村效應,發掘紅色文化和生態資源,打造人文生態博物館,加快大寨5A景區創建,不斷豐富大寨旅游業態,努力在鄉村全面振興中走前列、作表率。立足“生態康養”定位,發揮崇家嶺、郭莊、沾尚等村山水生態資源優勢,植入民宿露營、采摘觀光、康養健身等業態,鄉村產業從賣產品轉向賣生態、賣風景。立足“古村盤活”定位,利用西南溝、長嶺等古村古建,發展旅拍、美食、婚慶、民宿、非遺工坊等產業,讓老村煥發新活力。立足“景區聯動”定位,如南郝峪村利用緊鄰大寨、石馬A級景區優勢,發展民宿、農家樂、采摘觀光等業態,推動景區與鄉村客源互動、業態互補。立足“城郊融合”定位,如巴洲、瑤灣、北畝等村借助城郊區位優勢,吸引市民參與休閑娛樂、勞動研學、消費體驗,推動城鄉一體發展。立足“工農互補”定位,如三都村依托周邊企業,吸引企業資金、技術、人才,發展鄉村民宿、餐飲、物流等服務業,實現資源就地轉化。立足“集聚提升”定位,依托鄉鎮所在地優勢,挖掘歷史文化,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發展共享農場、文化研學、民宿等業態,實現人口產業集聚。如東冶頭村積極打造集農業、文化、物流、旅游于一體的“肥子古驛”特色鄉村。
做好“文旅+民宿”,盤活鄉村閑置房屋院落,推出“大寨窯洞、昔陽院子”民宿品牌,打造太行民宿集群。做好“文旅+農業”,依托13條溝域產業廊帶,開發水磨頭漁鄉等田園綜合體,發展觀光農業、創意農業、家庭農場等新業態,提高農業產業附加值。做好“文旅+賽事”,利用680公里越野步道,串聯115個村莊,打造徒步探險、水上運動等旅游產品,以賽事帶火鄉村游。做好“文旅+培訓”,依托市委黨校大寨分校,將大寨展覽館、大虎牧場等納入體驗教學點,開發情景課堂、現場體驗等特色課程,將文化、旅游、教育融合,“課堂設在大自然,全域都是教學點”。做好“文旅+文創”,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為主題,推出“鐵姑娘、奮斗哥、昔陽陽”文創品牌,聯合平遙推光漆器打造文創產品,推出景區伴手禮,深受游客青睞。做好“文旅+研學”,打造瑤灣中小學勞動實踐、北畝梅花鹿科普等研學基地,開展體驗式教學,打造“行走的課堂”。做好“文旅+節慶”,開展豐收節、音樂節、美食節等節慶活動,提升游客參與感、體驗感。2024年9月,中央電視臺在大寨、西南溝、郭莊錄制了三期節目并播出,專題推介小米、壓餅等特色農產品,全面展示昔陽鄉村發展成果。
抓好改革試點,成立縣國資公司,下設農投、水投、文旅投等7個公司,開展“兩山銀行”改革試點,將長嶺、南郝峪等30余個村閑置資源資產估值打分,打包存入“兩山銀行”,吸引第三方投資運營,激活農村內生動力。強化科技賦能,推進投資4億元的高標準農田等三個“十一萬畝”農業綜合提質工程建設,依托大寨鄉村振興研究院,先后與中國農科院、山西農大合作,大力發展有機旱作特優農業。拓寬融資渠道,發動縣內企業、社會組織以村企聯建模式入村開展產業幫扶、資金籌集、服務保障,引導三都、北坪、豐匯、盛大環湖等本地企業投資8000余萬元,打造大寨窯洞民宿、“二月河”文學藝術村等特色產業。
多元共治創優基層治理
推動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打造“昔心解憂”矛調品牌。持續破解基層“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清理村級掛牌85個,取消村級證明22項。儲備村級后備力量1500余人。拿出專項經費4400余萬元,足額保障鄉村運轉和干部待遇。堅持運營前置,招引清華大學、“隱居鄉里”等一流團隊駐村指導。加強與山西農大、海口經濟學院等知名院校合作,農特產品手工坊等新理念新業態融入鄉村。制定《縣域村莊分類布局規劃方案》《村容戶貌美化提升標準》,開展“我的村莊我建設”行動,動員全民設計搞創意,打造了天圣廟“憶童年”鄉村文化主題一條街、郭莊“禮鯉同創”主題公園,展現鄉愁鄉韻鄉味。推動城市供氣、供暖、物流、電商等基礎配套向農村延伸,完善提升村級日間照料中心、衛生室等服務功能,構建城鄉20分鐘便民服務圈。舉辦“大寨村晚”,開展“幸福+碼”志愿服務,美德銀行積分考核,全面培塑文明鄉風。
作為資源型縣域,昔陽縣將深入貫徹省市部署,加快推動產業、生態、治理深度融合,加快探索符合昔陽實際的實踐之路,奮力蹚出城鄉共富新路徑。(昔陽縣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田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