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普及和社交媒體興起的大環境中,適度的傾訴和吐槽不失為一種釋放壓力、理清思緒的好方法。然而,當吐槽成為一種習慣,甚至過度沉迷其中時,就會助長“喪文化”的形成,侵蝕著干部的思想,消磨著他們的積極性,導致工作質效下降。因此,我們必須堅決抵制“喪文化”的侵蝕,保持干部隊伍的純潔性和戰斗力。
打破信息繭房,跳出喪文化“圈地自萌”。大數據會根據個人的喜愛和偏好,不斷推送類似的信息和帖子。當一個人處于消極狀態時,其發布到網上的交流、求助信息等往往帶有“消極”因子,這時大數據就會捕捉到這些信號,不斷推送同類的消極信息,從而進一步加劇消極傾向。因此,我們要了解清楚大數據的運作機制,學會篩選和過濾信息,避免被消極信息所包圍。有意識有目的地多探尋積極因子,把互聯網當作解決問題、賦能工作的工具,多去學習積極應對問題的方式,多向別人取經,學經驗學方法,不斷完善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同時,線下也要以開放的態度多與不同的人交流,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思路,增強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跳出“喪文化”的桎梏。
提升鑒別力約束力,不當“喪文化”“推波助瀾者”。在消極狀態下,人們的判斷力會下降,對負面內容更加敏感,往往不能進行批判性思考,不能就事論事、理性看待問題。因此,我們要提高鑒別力和約束力,學會辨別網絡上的真假信息、正負能量。對于那些夸大其詞、歪曲事實的負面信息,我們不能聽之任之,甚至火上澆油,成為推波助瀾者。要主動維護網絡環境,積極發表客觀的、實事求是的看法,對于不合理的言論給予指正,積極參與網絡空間監督,對于偏激、違反規定的言論進行舉報,減少不良影響,打造清朗網絡空間。
立足實踐做實做細,引領“喪文化”“華麗轉身”。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推動工作發展的根本途徑。想太多是“喪文化”盛行的原因之一,過度的思考往往讓人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因此,我們要立足實踐,做具體的事,做實做細各項工作。多去田間地頭走走,多與群眾話家常,了解他們的急難愁盼問題,把民之所盼、民之所向作為工作的方向和目標,多為群眾做實事、辦好事,通過為群眾服務增強成就感和歸屬感,用一件件小事充實生活。(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縣擁翠鄉黨委 馬劍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