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行走在大竹縣的廣袤農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和美畫卷:一幢幢民居靚麗搶眼,一條條水泥路宛如飄帶,一塊塊田疇綠意盎然,正在忙著管理油菜、果樹等作物的村民臉上寫滿了喜悅。
近年來,大竹縣緊緊依托本地資源稟賦,在產業發展、就業增收、集體經濟提能等方面持續用力,不斷強化聯農帶農機制,促進農民深度融入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確保產業增值收益更多惠及農村和農民。2024年,全縣穩定實現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速高于本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水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兩高于”目標。
注入“新動能” 帶動發展產業增收
走進八渡鄉華興村,一片片綠油油的冬季作物為田野披上了綠裝,呈現出生機盎然的景象。華興村一組脫貧群眾汪建華家的包產地里,連片種植的大蔥、油菜長勢喜人,汪建華正和家人穿行田間忙著采收。
年過五十的汪建華,在產業發展幫扶資金和小額信貸等政策的扶持下自主發展起了庭院產業,種植了20畝大蔥、15畝葡萄、50畝油菜、20畝水稻、30畝玉米,全年可實現純收入10萬元。
2024年,大竹縣以“兩類群體”和中低收入脫貧人口為重點,安排銜接資金123.5萬元,支持527戶脫貧群眾通過自種果蔬、糧油和自養畜禽、水產等發展庭院經濟,84戶脫貧群眾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方式落實到戶產業項目;動員有貸款需求、符合貸款條件的脫貧戶和邊緣易致貧戶“應貸盡貸”,精準用于發展生產和開展經營,全年新增小額信貸82筆、359.2萬元。
此外,大竹縣堅持以“稻麻茶竹椿蝦”六大特色優勢產業為引領,發揮34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探索建立起“三統三補兩保”“五供一收”“五統四化”等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全縣30余萬戶農戶通過從事糯稻、白茶、香椿、苧麻等特色產業種植實現增收。
注入“新活力” 促進穩崗就業增收
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抓好穩崗就業是一個重要途徑。
團壩鎮白茶村脫貧群眾在致富車間里加工珠寶飾品。
近年來,大竹縣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積極為縣內外企業、產業基地和勞動者搭建對接平臺,確保群眾通過就業切實提高收入水平。打造“企業(專合組織)+致富車間+脫貧勞動力”模式,全縣建成就業幫扶基地7個,吸納307名脫貧人口就近就業,白茶采摘季1萬余名勞動力實現就近務工增收;開展“溫暖回家路”“百日千萬網絡招聘”等活動,2024年開展線上線下招聘60場次,累計提供就業崗位7.3萬個,達成求職意向7560人,實現脫貧人口外出轉移就業3.6萬余人,實施跨區域交通補助25210人;大力推廣以工代賑,2024年到位上級以工代賑資金1655萬元,提供臨時用工崗位4萬余人次,組織當地群眾務工人數1700余人,擬發放勞務報酬1064萬元;對脫貧勞動力實行托底安置,共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3221個。
“我們村的產業多,在產業基地務工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每天工資60元,一年下來能掙回1萬多塊錢,加上兒子在深圳手機加工廠里的務工收入,日子過得還不錯!”正在文星鎮方斗村產業基地務工的脫貧群眾張保英對現在這份既能掙工資又能就近照顧生病丈夫的工作非常滿意。
文星鎮方斗村脫貧群眾張保英(左)在院壩里篩選大豆。
此外,大竹縣探索“企業+村集體+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因地制宜發展“林+藥”“林+菌”“林+禽”等模式,大力打造“1+N”林下經濟產業集群,3年內新增林下經濟產值10億元;探索建立“一稻三蝦”的“稻蝦共作”平田輪作新模式,僅石橋鋪鎮稻蝦輪作基地全年稻蝦產值實現1620萬元,帶動周邊脫貧群眾年均增收1000余元;積極采取“點面結合,示范帶動,以點促面”的方式,通過打造2個再生稻“千畝高產示范片和百畝高產攻關點”以及一個鄉鎮1個200畝示范片,帶動農戶發展再生稻9.8萬畝,僅歐家鎮就有33戶脫貧戶、監測戶以此實現增收。
挖掘“新潛能” 多點助力集體增收
“多虧了村里的勞務公司給我們介紹工作,現在就在家門口一年也能掙2萬多塊錢。”在月華鎮蔡家庵村集體經濟融合產業園內,脫貧群眾龐啟凡一邊協助挖機清理河道,一邊喜滋滋地道出自家的增收情況。
為盤活鄉村發展資源,拓寬增收渠道,2022年4月,大竹縣月華鎮蔡家庵村在全縣率先成立大竹縣佳贏祥勞務有限公司,以提供建筑勞務服務為主,業務涵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筑工程、土石工程、物業保潔和勞務派遣等方面。以“集體+公司+農戶”模式激活農村零散勞動力,通過分門別類建好人力資源臺賬,合理匹配勞務人員與企業用工需求,讓“零散、自發、無序”的勞動力集聚成“統一、穩定、高效”的勞務產業。目前登記在冊勞務人員426人,涉及脫貧群眾46人、一般群眾380人,覆蓋周邊8個村(社區)。
“我們實行村‘兩委’與勞務公司負責人‘雙向進入、交叉任職’,資金管理、資產運營、收益分配、薪酬與激勵等各項制度都很健全,勞務公司已經與5家建筑公司、2家物業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累計組織勞務用工850人次,為村集體經濟創收26.4萬余元。”說起勞務公司的運營和發展,蔡家庵村黨委書記蔣祥銀侃侃而談。
大竹縣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主引擎”,依托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試點,通過盤活村集體資產、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和服務業,股權投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方式,切實強化“造血”功能,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目前,已經累計開展月華鎮玉皇村、九銀村,烏木鎮廣子村等村集體經濟組織試點42個,發展在村產業15個,帶動村集體經濟組織年增收益1000余萬元。(中共大竹縣委農辦 王曉林 周定美)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