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由中央網信辦、教育部、人民日報社、共青團中央、國家體育總局、天津市委網信委聯合主辦的2024“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9月21日晚在南開大學舉行。
青年,是祖國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一堂“大思政課”,既是理念和現實的交融,也是歷史與未來的貫通。如何在直抵人心中,讓青春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雙向奔赴”,更好奔赴一線,把科研一線、基層社區、鄉村全面振興等作為鮮活課堂,講好、講活、講透“大思政課”,讓青春在向上向善中閃光,在拼搏青春中成就事業新華章,是廣大青年需要深入思考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立德樹人,思政先行。在生命的長卷中,青少年猶如破曉時分初升的旭日,蘊藏著無盡的潛力與希望。他們思維敏捷、朝氣蓬勃,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均尚未定型,可塑性強,需要用思政“必修課”讓心靈升華。不管是通過傳播井岡山上“八角樓的燈光”、南昌起義的“紅十字馬燈”、剪開的“半條被子”,“紅色理論家”鄭德榮、“當代愚公”黃大發、“新時代樵夫”廖俊波等紅色的“思政種子”,還是生動講述C919大飛機實現商飛、國產大型郵輪完成試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奮斗者”號極限深潛等歷史性成就,都蘊含無盡的精神養分,都有青年奮斗的身影,都與時代緊密相連。榜樣們在奮斗、創新、擔當中留下的青春故事,是“大思政課”的寶貴素材。要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時代青年們要擎起“青春”火炬,吹響“奮進”號角,閃耀出青春最美的樣子。
青春中國,活力思政。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被譽為“國之棟梁”“祖國的未來”,青年的價值觀決定了社會發展方向。“90后”農業職業經理人王伶俐,畢業后“出發向故土”,把新質生產力推廣到田間地頭,讓科技像種子般在廣袤田野生根發芽;“00后”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李英豪,歷時三年零五個月“自造”飛機,帶著他的夢想與熱愛“出發向藍天”;還有巴黎奧運會冠軍潘展樂、陳夢、劉煥華、李雯雯、丁欣怡、吳愉和巴黎殘奧會冠軍譚玉嬌、蔣裕燕現場講述比賽和成長經歷,生動詮釋頑強拼搏、自強不息、超越自我的精神。“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環顧現實生活,向上向善,激濁揚清,弘揚社會正能量,是當代中國青年的突出特點。青年一代也已成長為新時代發展的主力軍,他們正以可親、可見、可感的方式,唱響思政教育的青春之歌,激蕩起持續的奮斗力量,用最美的青春色彩描繪青春之中國。
拼搏青春,成就未來。“要一代一代問下去、答下去!”南開大學校長重溫“愛國三問”,臺下回應字字鏗鏘。從“思政課”到“大思政課”的迭代,是辦好思政課的理念再更新、視野再開闊、格局再拓展。青年一代行進在成長之路上,要用腳步丈量中華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用青春的創造力、能動力將朝氣蓬勃充分釋放,激發青少年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力量。青春之于中國,是進取,是拼搏,是昂揚向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這是時代巨筆在宏偉藍圖上的關鍵落墨。青年干部要以此為主線,善用“大思政課”,用拼搏書寫精彩人生,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問題的認識,在躬身實踐中以一簇光點亮另一簇光,不斷將青春夢想轉化為共赴未來的生動實踐。(作者:唐代遠)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