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推進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我們必須把握重大原則,不斷深化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規律性認識,并著力貫徹到《決定》部署的各項改革任務的具體落實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個堅持”原則,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這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的總結和運用,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是我們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規律性認識。
緊扣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深化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規律性認識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總是善于發現和總結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規律,自覺尊重和運用這些規律性認識解決前進道路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并將其上升為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不斷推進黨和國家事業向前發展。這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基礎上,提出了“六個堅持”原則,這是著眼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強調必須把握的重大原則。
改革是對既有利益格局的調整和現有秩序的深刻變革和重塑,根本目的是要構建更加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進而推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適應,以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通過制度的調整、治理的創新,抓住重點,突出體制機制改革,突出戰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凸顯改革引領作用,以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把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向前進。
《決定》提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個堅持”原則,在表述上既貫徹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的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的五個重大原則,又充分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2023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的“五個必須堅持”的規律性認識相呼應。這些規律性認識雖然層級不同、著重點也相異,但其思想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緊密聯系、相互貫通、完全一致的。
尊重客觀規律,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落到實處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個堅持”原則,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又貫穿于《決定》提出的60條、300多項改革的具體任務的字里行間,共同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著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穩步前進。因此,在推進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我們必須自覺尊重改革的基本規律,把牢改革的重大原則,不斷深化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規律性認識,著力貫徹到《決定》部署的各項改革任務的具體落實中。
始終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才能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體現在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這是全面的、系統的、具體的。《決定》緊扣中國式現代化問題,確定了“七個聚焦”的改革目標,部署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時間緊迫,任務艱巨,必須充分調動全黨上下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這就必須繼續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最關鍵的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真正讓那些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理想堅定、政治過硬、敢于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干部涌現出來、擔當重任,著力解決好一些黨員干部不思進取、肆意躺平、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等問題。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把牢價值取向和根本立場,要在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中不斷獲得改革的不竭動力。因此,必須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切實解決好最廣大人民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等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急難愁盼問題。要真正發揮各級政府、企業、社會、社區和黨的各級基層組織的作用,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落實好《決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各項改革舉措,盡最大努力消除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現實差距,讓改革成果、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守正創新,在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在不犯顛覆性錯誤的前提下,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推動改革不斷創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不在道路和方向等根本問題上犯顛覆性錯誤的底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本身也是創新,要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各類經營主體創造更加公平更加規范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為各類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實現資源高效配置、充分釋放市場潛力、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特別是緊緊抓住新一輪技術進步和產業變革的新機遇,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推動全面創新、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以新的實踐創新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和各個方面的創新。
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就是要突出制度建設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關鍵作用。制度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改革開放后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發展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以制度建設為主線,要著力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做到破立并舉、先立后破,適時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制度規則,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強化制度執行力,推動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法治是支撐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根本。增強改革的穿透力離不開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強調的是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實現改革和法治相統一,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改革開放后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尚存在這樣那樣的難題矛盾,根本上還是法治體系不完善、依法治國不到位的問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進一步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以改革引領法治、以良法促進善治,切實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
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堅持系統觀念,就是強調加強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謀劃、系統布局,不斷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切實降低改革的風險和成本,穩定各方面的改革預期。改革開放后,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我們黨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改革,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統籌謀劃、有序破解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和“深化”,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著力形成推進改革的合力,真抓實干、善作善成,持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