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全面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思政課建設取得的成績,對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思政課建設提出明確要求。近年來,上海學校共青團通過“青馬工程”推優一體化等貫通培養路徑,通過“挑戰杯”“未來杯”等工作優化培養模式,開展了一系列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養工作的探索,將課程思政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充分發揮學校共青團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在團教協作的整體格局中找準定位、發揮優勢。
發揮政治優勢,“樹人”先“立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學校共青團要始終不忘立德樹人初心、主動融入“三全育人”體系,每一級團組織都要善謀“大思政課”,每一位團干部都要善當“大先生”,在人才培養中向課程思政要質量。特別是通過“青馬工程”大學生骨干培養等,在各類人才的“出校設置”中注入更多“紅色基因”、培養更高“政治能力”。
發揮組織優勢,“選苗”到“育苗”。青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學校共青團組織要助力上海形成金字塔式人才引育體系,就必須堅決避免一把尺子衡量人,既注重在“雙一流”高校中“選苗”,也注重在普通學校中“育苗”;既重視團學骨干,也關注百花齊放的絕大多數,在青年學生中營造“人人皆可成才”的氛圍,源源不斷地把工作對象變為工作力量。
發揮育人優勢,“育才”更“留才”。人才培養要“堅持實踐標準”。共青團有實踐育人的優勢,要幫助廣大同學在實踐中增強與祖國共奮進、與城市同發展的責任與擔當。要關注外出留學青年,幫助他們厚植家國情懷、牢記強國使命。要關注外來入學青年,要留住這些學生,就要通過“知行杯”“夢想杯”等項目,將大敘事轉換為他們易理解的小故事,幫助他們感受城市溫馨、增強留滬信心,為上海建立健全“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動”的人才政策體系貢獻智慧力量。(作者:共青團上海市委學校工作部 任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