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這深刻闡明了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生產力的內在聯系,為新時代新征程厚植綠色底色、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作為全國重點國有林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黑龍江省伊春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讓伊春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囑托,圍繞答好新時代新征程“林區三問”新答卷,錨定在黑龍江率先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實踐地,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速新興產業發展,努力在培育新質生產力上先行示范,向“新”求“質”,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探索將伊春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儲能站”。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伊春切實扛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重大政治責任,堅決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做好“保”字文章。堅持造林與護林并重,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完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項目建設。劃定生態保護紅線1.5萬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46.4%,構建起“1+61”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管控體系。完成生態環保領域地方立法5部,頒布實施全國第一部廢棄食用菌包污染環境防治條例、黑龍江省第一部單一樹種紅松保護條例。高標準創建林長制北方區域伊春樣板,深化林長、河湖長、田長“三長”聯動,“三到位、全覆蓋”森林資源源頭管理做法在全國推廣。全市森林蓄積年均凈增1000萬立方米以上,小興安嶺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提升。做好“治”字文章。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快建設“無廢城市”。推進重污染天氣消除、秸稈禁燒等關鍵領域攻堅,不斷完善源頭預防、前端減排、全程監管、協同增效的生態治理鏈條,空氣質量和水環境綜合指數連續多年位居黑龍江省前列,被授予“中國天然氧吧”稱號。做好“轉”字文章。全面完成林地、礦、草、水、濕地、中草藥等自然資源普查,推動林業資源特許經營權轉讓,為“資源—資產—資本—財富”有效轉化提供具體路徑。
探索多元化發展途徑,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新動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按照這個思路,伊春充分依托生態資源稟賦,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構建“1234”現代生態產業體系,著力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加快培育生態康養旅游新業態。以“新”引領潮流,以“智”塑造體驗,推動智慧旅游服務模式創新,滿足游客個性化、多層次消費需求,打造黑龍江省首列高端旅游列車“林都號”。持續放大“旅游+”融合效應,推動特色旅游向融合式、場景式、體驗式轉變,實現多行業多領域融合發展。借助黑龍江省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創造的有利條件,承辦冰雪體育賽事,推進冰雪度假、冰雪運動、冰雪研學、冰雪溫泉、冰雪民俗等產品升級,打造龍江冰雪旅游新名片。加快打造農林一體新模式。在黑龍江省率先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立足農林一體、綠色有機優勢,在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上布局發力,發揮中國刺五加產業協同創新平臺、樺樹汁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森林豬產業技術研究院等作用,推動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上下游協同的綠色食品技術創新體系。伊春藍莓、紅松籽、樺樹汁等“九珍十八品”森林食品走上全國人民餐桌。加快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加強生物科技在育種、醫藥等領域推廣應用,強化與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合作,發揮人才、技術和資源等優勢,加強生物醫藥研發創新。抓住綠色低碳產業風口,推動創建“碳中和”試點銀行。扎實推進風光火儲一體化能源基地建設,加快構建綠色能源體系。開展“數據要素×”行動,積極推進智能化、綠色化互促共融,推動鋼鐵和冶金建材等“數實+數綠”融合,提升綠色產業體系韌性、效能和質量。
強化要素保障支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催化劑”。伊春抓住綠色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從環境、科技、制度等方面綜合施策,推動要素資源向綠色發展領域聚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在黑龍江省率先出臺促進經濟運行整體好轉“24條”,出臺振興發展民營經濟“50條”、支持康養旅游發展“金10條”等政策措施,領導干部包聯企業(項目)全覆蓋,獲評“2023營商環境創新示范城市”。加快綠色科技創新應用。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增量器作用,圍繞建設綠色礦山、綠色工廠,加大技術改造、裝備升級和模式創新投入力度。提升“研發、設計、制造、集成”全制造鏈條自主化、智能化水平,推動國家級中藥材物流基地,中藥材種質資源中心、檢驗檢測中心、數字產業平臺建設運營。加力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3年全市103家企業通過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其中新參評23家,連續7年保持增長。推動高校加快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切實把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完善綠色發展支持機制。加強對“雙碳”工作的整體研究和系統推進,有計劃分步驟組織實施好“碳達峰十大行動”,打造森林碳匯城市。加快全市生態資源資產盤點評估,動態管理資源轉化項目庫,深化與金融機構合作,擴大抵押信貸融資規模。支持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做大“碳匯經濟”“氧吧經濟”,為黑龍江省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先行開路。
(作者系中共伊春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