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在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實驗室內工作。新華社發
人形機器人攻關團隊科研人員在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調試機器人。新華社發
【建設教育強國·教育筆談】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具有獨特的生產要素、資源潛能和價值優勢,要在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擔當起新的使命。
以智促創
新質生產力的首要成色是“新”,核心要求是創新。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匯集地,以知識激發創新,以智慧引領創造,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賽道上既肩負重要使命,也擁有獨特優勢。
在基礎理論研究上,要善于深潛,甘于“坐冷板凳”。基礎研究是科學之本、技術之源,是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的大廈才能建得高。高校要堅持“四個面向”,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統籌遵循科學發展規律提出的前沿問題和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論問題,凝練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注重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國家科研機構建制化組織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軍作用和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高校應當積極采取措施創新基礎研究的管理模式,促進研究質量的提升和研究成果的轉化。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如增加研究經費、優化研究設施、提升研究團隊的整體素質等。同時,高校還應該加強對研究團隊的考核和激勵機制,鼓勵研究人員勇于探索、敢于創新,不斷推動基礎研究深入發展。
在核心技術攻關上,要勇毅攀登,敢于“啃硬骨頭”。在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誰掌握了核心科技,誰就能在國際舞臺上占據更有利的位置。我們必須將關鍵核心技術作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進行攻關,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積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要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練就更多獨門絕技,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鏈水平。高校應將研究力量聚焦于國家急需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題上,圍繞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前沿領域探索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貢獻力量。要著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未來研究平臺,以此推動原創性和顛覆性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要弘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時不我待地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只爭朝夕地突破“卡脖子”技術,打通科技成果與產業對接的“最后一公里”。
提質增優
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內核是“質”,關鍵是以優秀、硬核的品質取勝。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要有科技創新“從0到1”的原始突破,以創造新生力量提升生產力,還要有科技成果轉化“從1到無窮”的轉型升級,以釋放現有要素潛能提升生產力。面對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高校要答好“強國建設,教育何為”的答卷,就必須做出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作為。
在科研管理運行上,要善于謀劃,打好交叉學科“組合拳”。高校應充分發揮有組織科研載體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體系,優化科研資源配置,提高科研效率。要積極打破學科壁壘,通過建立跨學科研究中心、開設交叉學科課程、組織跨學科研究團隊等方式,推動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與創新,形成多學科協同攻關的科研新局面,為國家科技創新提供更為全面和深入的支持。要在科研規劃方面加大力度,加快先進信息基礎理論實用化進程,實現信息技術領域基礎理論、關鍵技術、硬件產品和工程應用的全鏈條創新。
在社會服務拓展中,要搭臺鋪路,打造創產融合“新鏈條”。高校要積極服務國家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充分發揮自身的科研優勢,錨定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開展針對性的科研攻關和技術創新,為地方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貢獻。加強與政府、企業等外部機構的合作,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模式,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要打破技術和產業之間的鴻溝,積極培養一批“科技經理人”,搭建從實驗室成果到產業化技術的中間平臺,更好更快實現從科學技術到產品應用的嫁接轉化。協同建立產業鏈條共享平臺和數據共享機制,促進信息的流通和共享,提高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效率和靈活性。促成產業內各個組織建立聯盟和平臺,共同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共享資源和信息,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創新和優化。積極促進新質生產力成果的傳播和應用,通過學術交流、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等,推動新質生產力持續發展。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通過合作,實現共享資源、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共同推動科技進步。
育才賦能
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生產力的主體是勞動者,先進生產力的主體是高素質人才。高校要錨定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人才強國的遠景目標,下大氣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堅定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戰略支撐。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堅持引育結合,形成人才集聚“能量場”。高校要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趨勢,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高校要加強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打造體系化、高層次人才培養平臺,培養戰略科學家,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擔重任。完善人才差異化評價和長周期支持機制,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選擇權,構建符合新質生產力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系。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堅持全球視野、世界一流水平,使更多全球智慧資源、創新要素為我所用。加強科研作風建設,弘揚教育家精神、科學家精神,強化人才隊伍現代教育理念、信息素養的培訓,使之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推動者和實踐者。
在學生教育培養上,堅守立德樹人,形成聯動培養“新生態”。不論時代和人才培養目標如何發展變化,立德樹人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在人才培養上,高校要聚焦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需求,打造全方位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推動人才培養模式與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優化調整學科專業布局,實施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內涵提升,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的匹配度。積極探索與新興技術、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學科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把主要資源投放在未來學科、交叉學科等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學科生長點上。堅持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深入實施“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鼓勵跨專業、跨學科學習,構建學科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打造“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聯動的人才培養機制,構建“互聯網+教育”“科技+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教育新生態,培育擁有較高科技文化素質和信息素養、具備綜合運用各類前沿技術能力、熟練掌握各種新型生產工具的新型高素質大學生、研究生,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高質量人才支撐。高校要勇挑重擔,發揮國際合作交流橋梁紐帶作用,學習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經驗,以國際交流賦能人才培養。加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力度,開設國際化課程,加強師生國際交流,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拓寬視野,強化原始創新能力。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執筆:繆勁翔,系首都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首都師范大學研究基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