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期間,乘車前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八師一四三團考察調研時指出,兵團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農業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條件好,在糧棉油、果蔬生產等方面優勢明顯,要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要落實好黨中央支持兵團發展的政策,發揮兵團優勢,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因地制宜發展優勢農產品、壯大優勢產業,促進農牧業綠色高效發展。
“林帶千百里,萬古荒原變良田。”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首《邊疆處處賽江南》的軍墾戰歌火遍全國:渠水滾滾流,紅旗飄處綠浪翻,面似海來糧如山……曾經的憧憬,經以歲月,如今已成現實。
這一切,離不開幾代兵團人的艱苦創業和甘于奉獻。堿灘上、荒漠里,他們化冰掘地,帶著理想與豪情,澆灌出無數良田綠洲,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
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期間,乘車前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八師一四三團考察調研時指出,兵團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農業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條件好,在糧棉油、果蔬生產等方面優勢明顯,要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要落實好黨中央支持兵團發展的政策,發揮兵團優勢,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因地制宜發展優勢農產品、壯大優勢產業,促進農牧業綠色高效發展。
牢記囑托,兵團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作為頭等大事,把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把強化科技創新作為強大動力,扎實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全力塑造兵團農業新優勢,譜寫出新時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在兵團即將迎來70華誕之際,趁春光明媚,光明日報調研組深入兵團團場、連隊,探尋兵團推動農牧業綠色高效發展的做法及經驗。
“良種+良法”,更多“兵團糧”盛進百姓飯碗
坐落在天山北麓的兵團六師奇臺農場,是國家級小麥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常年種植小麥面積16萬畝以上。小麥在當地有著4000多年的種植歷史,這里也因此享有“金奇臺”的美譽。
剛過驚蟄,寒風依舊刺骨。一大早,奇臺農場二十二連職工閆軍走進地頭,輕輕撥弄薄薄白雪下綠油油的麥苗,欣喜地看到它們已經齊整整地鉆出地面:“今年肯定是好收成,說不定又是‘冠軍田’!”
在2023年夏糧實收測產中,閆軍的土地以畝產898.19公斤刷新了新疆冬小麥高產紀錄,這也是奇臺農場連續三年刷新這一紀錄!
不僅如此,2023年夏,農業農村部組織專家對奇臺農場冬小麥高產示范田測產驗收,最終顯示,百畝示范方平均畝產818.69公斤、千畝示范方平均畝產787.74公斤、萬畝示范片平均畝產738公斤,3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
豐產的“密碼”,在于科學的種植管理模式。新疆農墾科學院、兵團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六師農業科學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推廣單位合作,深入農場生產一線,建立多個小麥超高產示范基地,瞄準制約小麥增產的“瓶頸”,進行技術攻關、集成示范,重點推廣應用增密播種、全程化調、滴灌水肥一體化“三大良方”,支撐冬小麥連年獲得豐產豐收。
豐產的“密碼”,還在于農技人員和種植戶的精心管護。增密后的冬小麥,易出現倒伏、早衰等問題,技術人員緊盯冬小麥返青至拔節、拔節至孕穗、抽穗至揚花、籽粒灌漿等4個關鍵生育期,采用化控和化調技術,降低冬小麥株高、增強莖稈強度,減少后期倒伏可能性。同時,促進灌漿,提升千粒重,確保了增產豐收。
冬小麥6次打破新疆高產紀錄,玉米2次刷新全國高產紀錄,春播大豆打破全國高產紀錄……兵團糧食作物單產走在全疆乃至全國前列,農業優勢不斷彰顯。
破解了豐產“密碼”,兵團加快推廣應用“奇臺模式”等高產高效模式,以點帶面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截至目前,全兵團已創建糧食千畝方41個、萬畝片22個、整建制團場45個,小麥單產700公斤以上、800公斤以上的種植面積分別達22萬畝、2.3萬畝,讓優勢種糧區的長板更長、優勢更優。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農業是兵團的基礎。守好種業的“邊疆”,兵團始終走在前列,持續推進高標準制種基地建設,提升小麥、玉米供種保障能力。
八師一四三團分管農業的副團長謝星光告訴調研組,2023年該團制種玉米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達10.6萬畝,首次超過棉花,成為該團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
作為次宜棉區,一四三團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嘗試種植制種玉米。這幾年,團里引進了40多家制種企業,開展“訂單式”種植,種植品種由單一的早熟品種擴展到中、晚熟品種,大力推廣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信息化的種植模式,聯合疆內外科研院所開展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逐步建立起產學研一體化的玉米種子生產基地。
二連職工何劍剛是個種地的“老把式”,他現場給調研組算起賬:去年種植200畝制種玉米,凈賺30多萬元,是效益最好的一年。“原來還擔心種植面積增大了,效益會不會就下來了。現在制種企業搶著來合作,效益更好!”去年,連里又建成兩個設備先進的烘干廠,職工底氣更足了。
目前,兵團全年玉米制種總產3.9億公斤,供種能力超2億畝,助力新疆成為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小麥制種面積12萬畝,較上年增加46%。一批兵團自主選育的糧食品種在全疆大面積推廣,引領全疆糧食連創高產。新冬52號、新冬55號種植面積分別達350萬畝、150余萬畝,成為南北疆主栽品種。
在“良種+良法”的驅動下,兵團的糧食總產不斷創下歷史新高。2023年,兵團糧食種植面積688.8萬畝,較上年增加176.8萬畝,超過全疆增量的三成;總產405.9萬噸,較上年增加90.6萬噸,增量占全疆增量的近三成;平均畝產589.3公斤,顯著高于全疆、全國水平,助力新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貢獻度不斷攀升。
“科技+裝備”,“兵團棉”一路領跑
人勤春來早。一場春雪過后,兵團六師芳草湖農場二連的20多名棉花種植戶,早早涌到牛連兵家里討教經驗。前兩年,牛連兵自掏腰包200多萬元,將800多畝棉田由滴灌改為“潤灌”,成為當地有名的“技術流”植棉戶。
芳草湖農場地處呼圖壁河下游,常年植棉面積在60萬畝以上,居全兵團團場前列。由于棉花生長需要大量水分,“十年九旱”的現狀倒逼著人們不斷探索應用最新的節水技術。
“目前大家常用的滴頭流量是1.38(1小時滴水1.38升)的,我這個是1.1的。可別小看這0.28的減少量,咱們核定的每畝棉田每年用水量350立方米,我去年每畝用了不到270立方米,每畝節水80立方米呢!”面對大家伙兒的問題,牛連兵細細分析。
投入主要用在泵房、管道的改造上。滴頭孔徑小了,對水質要求高了,過濾系統必須得跟上。牛連兵又堅持要用固體肥,給改造增加了不小難度。石河子大學教授馬富裕趕來,為他量身定做了一套改造方案,去年試用效果良好。
水,是制約兵團農業發展的最大因素。兵團農業從起步開始,就與節水相伴,從噴灌、涌泉灌、自壓微水頭軟管灌,再到膜下滴灌,每一次技術革新,都實現用水效率大幅提升。
特別是兵團首創的膜下滴灌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目前已經覆蓋40多種大田作物,全國每年應用面積超過1億畝,輸出到18個國家和地區,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占農作物面積近9成,畝均節水超過120立方米,破解了水資源約束,走出了一條全國領先的農業節水之路。
如果說節水是因勢而謀,那么農業機械化則是兵團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鑄劍為犁、屯墾戍邊,兵團人在農業生產中一開始就具備了組織化、集約化、規模化程度高的優勢,在先進農業技術、裝備推廣中蹄疾步穩。
調研組在芳草湖農場有一些新的發現:
一是棉花種植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無論是耕、種、播、收哪個環節,還是噴灑農藥、回收地膜哪種作業,都實現了機械化。芳草湖農場黨委副書記、場長潘平介紹,原來種100畝棉花,常年要用上兩三個人,現在種1000畝棉花,也就用兩三個人。植棉變得省時省力,“穿西服種棉”“背著手種棉”都不是啥稀罕事兒。
二是農機服務實現了專業化、社會化。雨后春筍般冒出的農機合作社,提供各種專業化農機服務。芳草湖農場二十連就成立了兩家農機合作社,目前擁有中、大馬力農機60多臺套,不僅服務本連隊1.3萬畝土地,農忙時還到周邊甚至南疆開展農機服務。一年下來,收入可觀。這些不斷成長的農機合作社,也帶動了農機駕駛、農機維修隊伍的壯大。
三是高端農機逐步實現“中國造”。原來一到采棉季,連隊早早都得預訂采棉機。如果下手慢,就只能等。因為采棉機是清一色的“外國貨”,一臺都五六百萬元,屬于稀罕物!這幾年,國產采棉機趕上來了,從三行機到六行機,從廂式機到打包一體機,作業速度、采凈率跟國外品牌比并不差,售價低一大截。原來是“棉等機”,現在是“機等棉”,收費也下降一截。去年,采棉機采收棉花每畝收費160元,比前些年節約60元。
四是不少年輕人返回團場連隊“土里刨金”。全程機械化的實現,讓種地變得輕松,吸引著不少年輕人返鄉。牛連兵的兒子牛博,1987年出生,放棄在外面穩定的工作,返回芳草湖農場,目前打理著800多畝棉田。十四連種棉大戶劉巨良,喚回北京上班的兒子,成立了農機合作社,光采棉機就購買了好幾臺,一年算下來,收入也不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團場,為兵團農業生產注入了活力和動力。
在“科技+裝備”的加持下,兵團在棉花種植、生產方面繼續領跑。從2021年開始,兵團按照“穩糧、優棉、強果、興畜”的思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兵團棉花種植面積逐年下調,呈現面積減少、產量增加、質量提升的良好態勢。近三年,兵團棉花整體質量指標達到“雙29”及以上優質棉標準,6項主要指標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為保障國家紡織服裝產業鏈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強龍頭+補鏈條”,現代農牧業步伐堅實
氣溫回暖,白日漸長。晨曦中,兵團八師一四三團九連職工倪澤寒走進自家桃園,查看草簾下桃樹防寒越冬的情況。一四三團立足萬畝蟠桃種植基地著力打造特色蟠桃產業。團場拿出60萬元資金對老舊果園改造提升和新建果園進行補貼,注冊了“143·9”作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強化產品包裝設計和品牌營銷,還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成立了“蟠桃專家工作站”,種植戶在地頭就能接受專家的指導。
在專家手把手指導下,蟠桃的品質進一步提升。“特別是油蟠,既有蟠桃的風味,又有油桃的甜度,口感好、品相好、耐儲運,供不應求。”倪澤寒說,去年九連蟠桃喜獲豐收,多數都通過電商直銷到內地。“光順豐一家快遞,就發走了20多萬單,好幾家快遞公司派人駐守在果園里呢!”
數據最有說服力。2023年,一四三團共產出1萬余噸蟠桃,商品果率達到95%以上,超過60%通過網上銷售,價格比往年翻了一番,總產值2.2億元,畝均效益突破1萬元。那些原本只能在田間地頭等買主的蟠桃,在石河子花園機場乘坐航空貨運專機,一天便可抵達國內大中城市,成為兵團優質果品的一張亮眼名片。
近年來,兵團深入實施林果業提質增效工程,鞏固和提升紅棗、葡萄、蘋果、核桃等大宗林果產品優勢,全力推進規模化優質高效果園建設,持續推進干鮮果品向優勢主產區集中。
當前,兵團已經形成以南疆師市為主的紅棗產業帶,以沿天山北坡師市為中心的鮮食與釀酒葡萄產業帶,以一師阿拉爾市、四師可克達拉市等為主要區域的蘋果、梨和核桃產業帶。同時,枸杞、沙棘等小眾、高附加值農產品也形成了優勢種植區。
林果業也正由過去的特色產業加快向覆蓋范圍廣、惠及職工群眾多、發展潛力大的支柱產業轉型升級。近幾年,兵團果品產量穩定在500萬噸左右,占全疆近4成;商品果率保持在85%以上,一批名優果品在國內市場嶄露頭角。兵團林果業在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建設中一路高歌,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
調研組在走訪中還注意到,兵團在推進現代農牧業發展過程中,充分挖掘各地優勢資源,精心做好“土”“特”“產”三篇大文章,推動形成“一團一業”“一連一品”,培育一批億元產值連隊、50億元產值團場。同時,以國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重點,整合資源培育“鏈主”企業,不斷補鏈延鏈升鏈建鏈,帶動糧油、棉花、果蔬、畜牧業、釀酒等農業產業全面發展。
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快速成長。天潤乳業作為兵團奶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立足新疆本地豐富的天然牧草資源,建成18個規模化奶牛養殖場,日產銷量達800多噸,居新疆乳品企業之首,正朝著百億乳企的目標邁進。
一批農產品交易市場勇挑大梁。新疆九鼎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農產品一級批發市場,承擔著新疆85%以上的果蔬供應重任,日均交易量5000噸左右,是新疆名副其實的“菜籃子”和“果盤子”。市場不斷更新業態、樹立品牌,形成“買全國、賣全疆”的購銷模式,帶動了全疆蔬菜瓜果產業發展。
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聚沙成金”。在二師鐵門關市現代農業產業園里,一串串火紅的辣椒“串”起了價值30億元的產業鏈。目前,該產業園已建成全國最大的辣椒加工基地和銷售市場,辣椒種植面積達14萬畝,占新疆辣椒種植面積的十分之一;引進辣椒加工企業52家,辣椒年加工能力達20萬噸,開發的辣椒色素、辣椒絲、辣椒醬等產品暢銷全國。
“不與民爭利,從無中生有”,瀚海戈壁已良田成片。截至目前,兵團獲批創建了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棉花)、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農業“鏈主”企業加速培育,農業現代化規模不斷擴大,兵團級、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135家,各類農工合作社總數達6470家,帶動職工群眾20.6萬人增收,現代農牧業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經驗啟示
調研組認為,對兵團來說,農業是基礎,土地是根本。經過70年的發展,兵團農業基本實現了現代化,基礎較好、優勢突出、潛力巨大,具備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和如山厚望激勵著兵團人擔當作為、攻堅克難。兩年來,兵團全面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在鞏固提升中塑造著農業新優勢,也為兵團發展經濟、集聚人口、兵地融合作出更大貢獻。總體來看,在推進農牧業綠色高效發展方面有著以下幾方面的經驗和啟示:
一是聚力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上發揮更大作用。兵團搶抓國家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行動重大機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特別是積極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提高單產水平,通過打造一批千畝示范方、萬畝示范片、高產示范基地,帶動單產水平整體提升。同時,通過持續優化棉花布局穩量增效,推進果蔬提質擴銷,抓好特色農產品創新培育,推動畜牧業重點突破等舉措,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
二是聚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充分釋放農業發展潛能。兵團高標準推進農田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生產釋放更多潛能。緊扣“田、土、水、路、林、電、技、管”8個方面標準,全力建設“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確保建一塊成一塊。同時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展灌區標準化管理和節水型灌區創建,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破解農業發展的“水約束”。
三是聚力強化科技和裝備支撐,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兵團牢牢把握“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關鍵在改革”,以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為著力點,加快農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突破,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從優化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研發應用和推廣服務、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四方面突破,確保兵團在農業科技和裝備方面的領先地位。
四是聚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帶動職工群眾增收致富。兵團依托各地優勢資源,精心做好“土”“特”“產”三篇大文章,向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加快培育農業強企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拓寬職工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調研組成員:本報記者尚杰、趙明昊,兵團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研究員畢顯杰,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鄧昌豫,石河子大學政策研究室主任、副教授卿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