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調解工作時,要把耐心、細心放在首位。”日前,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塞上社區,“紅色網格員”燕文忠正在向社區干部傳授化解矛盾糾紛的小妙招。71歲的燕文忠退休前是一名“老公安”,也是群眾身邊的熱心人。退休后,閑不住的他成了一名“紅色網格員”,鄰里之間的小矛盾他都能有效化解。
近些年來,為解決農村牧區和城市社區基層工作力量覆蓋不足、服務力量薄弱等問題,巴彥淖爾市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大力推行基層網格化微治理模式,集聚治理微力量,開展微服務,推動微自治,實現各類社會力量下沉網格、服務網格,匯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紅色力量。
集結微力量——
筑牢網格戰斗堡壘
“當上‘紅色網格員’后,能繼續為鄰里鄉親辦一些實事了。”在杭錦后旗陜壩鎮,擔任“紅色網格員”一年多的機關退休職工王風英高興地說。
紅色的馬甲,貼心的微笑,暖心的服務……在杭錦后旗,每天都可以看到像王風英這樣的網格員穿梭在大街小巷,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
巴彥淖爾市堅持在建設布局合理、力量充足、信息賦能的網格治理服務單元上下功夫,在城市社區,將140個社區劃分1551個社區網格和專屬網格,并配備專職網格員;在農村牧區,將652個嘎查村劃分為4462個農牧區網格,由村民小組長、黨員或群眾代表擔任網格員,健全走訪聯系、代辦幫辦制度,做到“提戶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推動重心下移、服務下沉。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動員網格內老黨員、在職黨員、物業公司黨員到網格黨支部報到,建立“紅色網格員”兼職網格員隊伍,以政策宣講、信息傳遞、民生服務等工作為重心,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管理機制。
開展微服務——
化解群眾急難愁盼
在烏拉特中旗海流圖鎮教育路社區,社區網格員張瑞鳳在日常巡查中發現,一中街坊平房區入口的宣傳欄破損,她立即拍照,通過“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數字云平臺”小程序上傳,并推進處理。
巴彥淖爾市將信息化建設作為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發展的突破口,在烏拉特中旗試點推廣“智慧黨建”微平臺基層治理項目,以信息平臺為基礎、智慧網格為核心、數字陣地為支撐,劃出最小治理單元,探索網格化服務與基層自治有效銜接。
“網格員和居民群眾可以通過手機端小程序反映問題、建議、訴求,由各級基層黨組織自下而上提出解決措施。”旗委組織部副部長曾鵬展示著智慧黨建微平臺小程序,“在遇到亂丟垃圾、公物破損等情況后,還能運用‘隨手拍’功能,標記準確地點,選擇服務類型、緊急程度,及時反饋問題訴求。”
當地嘎查村民小組和城市社區組織網格員,以話家常的形式定期向群眾“要”問題、與鄰里代表“談”問題、積極協調物業公司和共建單位“解”問題,真正實現“小事不出基層網格、大事不出農村社區”。去年以來,全市2萬多名城鄉專、兼職網格員開展幫辦代辦、政策宣傳、扶貧濟困等便民服務,讓老百姓的幸福感“升”起來。
推動微自治——
提升共建共享效能
“‘五人小組’的各位成員,大家要切實扛起基層治理末端責任。”近日,臨河區干召廟鎮民主村黨支部書記張三明在開展“五人小組”專題培訓時對村干部說,“大事小情都要讓群眾明明白白、共同參與,這樣大家才有參與治理的積極性。”
在民主村,村“兩委”組織各村民小組把有威望、有文化、有能力、有覺悟的村民推選出來,與村民小組長、黨小組長組成“五人小組”,通過“五張嘴參與議事、十只眼睛全程監督、五支筆復審把關”,實現村民家門口的民主治理,“民主”村更加名副其實。
為更好推進農村牧區基層治理,巴彥淖爾市在牧區組建微組織、推行微教育、開展微服務、實行微管理、強化微監督,切實提高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水平。在每個村民小組建立村級黨務、村務、財務陽光公開微信群,直接把補貼發放、低保調整、水費收取等工作實時公開,實現村有公開欄、組有大喇叭小黑板、戶有微信群。在嘎查村黨組織領導下,村民小組中一大批群眾信得過、聲譽好的農村黨員、村民代表等先進力量凝聚起來,組織3462個村民理事會、2781支志愿服務隊、4.6萬余名黨員群眾,共同參與鄉村治理全過程,讓村組干部“獨角戲”變為干群共治“大合唱”。(本報通訊員 周文東 邢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