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我們下大氣力來應對。”隨著老年人口規模擴大,養老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養老助餐服務需求也在持續增長。建設老年食堂、助力老年人就餐,不僅是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積極應對老齡化問題的重要舉措,解決城市養老問題的重要途徑。
以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街道為例,街道地處老城西北角,常住人口8.5萬人,其中60歲以上2.08萬人,占總人口24.47%,老齡化特征明顯。街道探索社區養老助餐特色服務方式,以“新街口街道父母食堂”為中央廚房主陣地、區域養老驛站為配送服務端口、發動多家簽約社會餐飲企業為聯盟補充的父母食堂養老助餐服務體系,解決了老年人“做飯難”“吃飯難”的就餐問題。父母食堂養老助餐服務體系中,養老驛站作為配送服務端口,是連接老人和食堂的重要橋梁載體,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社區養老驛站發揮著基本養老服務主體作用,承擔著各項養老工作。但不可忽視的是,目前,養老驛站存在功能單一、專業服務能力低、作用有限和市場化程度低、經營困難的問題。作為養老助餐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以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基本依托,驛站不可或缺,亟待轉型。
推進養老助餐服務可持續發展,需要正確認識其低輻射力、低成本運營等一系列現實問題。一是事業與產業發展不協同。目前,“基本公共服務—公益服務—市場服務”的協同發展機制尚未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邊界不清,市場服務發展不充分,社會和公益力量分散,職責、定位和發展機制不清晰。養老事業投入對養老產業的培育帶動作用還不明顯。二是父母食堂、養老驛站、社會餐飲企業各主體之間互為支撐的協同效應不明顯。父母食堂作為制作端主體的宣傳力度不足,驛站有一定輻射范圍但覆蓋度有限且不具備制餐功能,互相之間聯動不夠,就近便利服務老人吃飯的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三是功能定位導致作用發揮不明顯。養老驛站的定位是提供公益性基本養老服務,員工工資以及房屋租金等成本負擔重,缺少社會化收益反哺,長效運營困難。此外,由于服務項目少、吸引力不夠,服務群體受眾有限,吸附老年人購買服務、為父母食堂引流作用不佳。
養老助餐服務體系可持續良性運作需要統籌考量體系內各方主體發展,實現自身造血和政府輸血相結合。
一是推進養老事業與產業協同發展。注重養老事業投入對養老產業的培育帶動,既要堅持兜好底線,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也要改革創新,擴大供給,用補貼作為杠桿,撬動市場資源。結合地方養老服務體系有關規劃和部署,打造社區養老綜合服務街區,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構建以區級養老服務指導中心為統籌,以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為主體,以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為延伸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發揮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助餐主渠道作用,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延伸網點輻射供餐,社會餐飲企業分散供餐等方式,構建多元化養老助餐服務方式。
二是拓展服務功能和服務對象。支持驛站在優先滿足基本養老服務需求的基礎上,拓展康復理療、社區大集、老年用品和輔具銷售等市場化的養老服務,滿足老年群體個性化、市場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引導更多老年人到驛站接受服務。同時,探索與育幼托管、志愿活動、文化教育等其他服務的融合發展,以服務“一老”擴展服務“一小”。充分利用驛站的場地,開設社區咖啡廳、親子休閑室等,提供兒童接送、課后服務等市場化服務,滿足社區居民休閑娛樂等多樣化民生需求,以擴大驛站受眾延伸擴大父母食堂受眾。此外,以老年餐“少油、少鹽、少糖”的特點吸引追求健康飲食理念的年輕人,擴大人員效應,或將父母食堂從單一提供養老助餐服務向同時提供商務用餐、工作餐的多元運營模式轉變,推動低成本運行下的長效運轉。
三是提升養老助餐服務品質。嚴格配餐管理,轄區養老驛站的助餐統一由父母食堂出餐、配餐,通過統一配餐、統一配送、統一標識,以中央廚房集中供餐模式,嚴格管理生產過程。結合老人需求注重營養均衡和軟爛程度,提升餐食品質與服務質量,打造菜品精致、價格實惠、安全保障的助餐品質,解決養老助餐“最后一公里”問題。以品質帶效益、以品質促發展,推動養老服務體系長效發展。
四是積極引導社會餐飲企業參與助餐配餐服務。引入優質社會餐飲企業,豐富助餐服務主體,加強養老利好政策宣傳、解讀,提升社會餐飲企業積極參與地區養老就餐服務工作的積極性,不斷完善多層次、高質量的老年助餐服務體系。
下一步,應在老有所養上持續用力,綜合施策,補齊短板,堅持共建共享、多元參與,構建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在推廣老年食堂、推動養老驛站轉型上多方發力,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高品質健康養老需求,著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