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因地制宜,利用閑置房屋建設幸福合作社;專業培訓,打造身邊養老服務“土專家”和志愿者;多方籌資,力保互助養老服務可持續……湖北省咸寧市積極探索以合作互助理念,破解特困低保、經濟困難、空巢獨居、高齡失能等家庭困難老人的養老難題。
日前,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賀勝橋鎮萬秀村嚴天申村灣的幸福食堂里,穿著綠馬甲的社工、藍馬甲的駐村干部和幾位身體硬朗的老人一起在廚房里忙活,洗菜的洗菜,炒菜的炒菜,不一會兒,農家柴火灶煙囪里就升起了裊裊炊煙,各種食物的香味彌漫開來。幾位80歲上下的老人也慢慢從家里走來,坐在灶旁一起拉家常。“組里建起幸福合作社,我們老人的日子越來越好了,月月吃大餐,周周有醫生上門,真想活到100歲!”68歲的婆婆代長生一邊幫廚、一邊樂呵呵地說。
去年6月起,從嚴天申村灣開始,咸寧市逐漸在最基層的村組、社區建起21家幸福合作社,社員由基層黨員、村民或居民、志愿者、愛心人士等組成,以合作互助的理念,破解特困低保、經濟困難、空巢獨居、高齡失能等家庭困難老人的養老難題。今年,幸福合作社將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惠及越來越多的老人。
服務場所:
因地制宜,建到群眾家門口
嚴天申村灣里都是清一色的黃墻紅瓦小樓,氣派又漂亮,村灣道路干凈整潔,70歲的唐細臘從田里干完農活回來,把沾滿泥土的鞋子放在門外,換了居家鞋才走進自家小樓里。嚴天申村灣幸福合作社副理事長劉麗霞看見了,笑問:“您進屋還換鞋呀?”唐細臘說:“舍不得踩臟啊!鄉親們來了,得是干干凈凈、整整齊齊的。”
唐細臘家有座兩層小樓,平時卻只住著她一個人,老伴不在了,兒子們都在外地打工,一年難得回來幾趟。去年村組合計要建設幸福合作社,沒場地,怎么辦?大家一商量,幾名村民主動騰出了自家閑置房屋做合作社的活動室和幸福食堂、愛心超市,連房租都不要:“房子空著也是空著,騰出來還有人打理。”“自家老人有人管了,我們在外也放心。”
“我最享福了,政府免費幫我把房子裝修得這么好,真是做夢都想不到!幸福合作社搞活動,我還第一個享受!”唐細臘樂呵呵地說。過去,她一直住在近乎毛坯的房子里,兩層樓地方大,卻空蕩蕩的。現在,一樓有了電視、沙發,還有一個理療室,供村醫每周來給老人測血糖、量血壓,里面還配了張按摩椅,哪里不舒服就按摩按摩;二樓除了唐細臘自己住一間,其他地方都變成了活動室。原本冷冷清清的房子,現在常有老伙伴來玩一玩、坐一坐,唐細臘日子過得更舒心了。
“過去我們許多為老服務設施建在鄉鎮和村部,但咸寧有很多山區丘陵,不少村民住得離村部、鄉鎮很遠,老人行動又不便,去吃飯也好、享受服務也好,都不太便利。所以,幸福合作社的建設思路,就是要‘可及、可托付、可持續’,服務場所和服務人員都要就地化、便利化。”咸寧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志才說。
咸寧市允許各地幸福合作社的建設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但也有一些統一要求,比如每月至少組織老人吃一次愛心餐,不定期開展義診、義務理發、文化演出等活動,沒有場地可不行。但是對于村組社區來說,從零開始蓋一座房子做專門的活動陣地,成本太高,所以,各個村灣、社區通過群眾自愿捐獻住房使用權、與基層黨群服務中心、村集體企業合作共用等方式解決用房問題。
服務人員:
就近培養,專兼結合有愛心
迎著冬日暖陽,咸寧市赤壁市蒲圻街道華舟社區的老人們三五成群來到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前的小廣場,排隊接受“曙光社工”組織的義剪和義診服務。頭發花白的李福珍戴著志愿服務“小紅帽”,一邊維持秩序,一邊滿臉堆笑地和熟人打招呼、拉家常。華舟社區過去是一家老企業的職工住宅區,居民多達數萬人,這里不僅房齡老,居民老齡化也比較嚴重。去年10月,華舟社區建起幸福合作社,身體健康、熱心公益的李福珍當上了副理事長。
“合作社對接的曙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經常組織居民開設營養、健康講座,還派專業人員教我們急救和護理知識,不光教會我怎么照顧癱瘓在床的老伴,關鍵時刻還能救命呢!”李福珍一邊說一邊激動地豎起大拇指。作為幸福合作社的一員,李福珍負責經常巡護自家附近幾位體弱多病的空巢老人。前不久,李福珍突然接到78歲的獨居老人魏郁曾的求救電話,她幾分鐘就趕到了魏郁曾家,發現她心臟病發作,歪躺在地、渾身冒汗,一看見自己就緊緊抱住,眼里充滿了絕望。“別慌、別慌,有我們在,不會有事的,救護車馬上就來……”李福珍按照學到的救護知識,一邊勸慰安撫,一邊快速找到速效救心丸,讓魏郁曾含在舌下,然后慢慢將她扶到床上躺下。“還不能躺平,枕頭要墊高一點!”李福珍說。接到李福珍的通知,很快,社區干部、社工們都趕到了,救護車也來了,大家一起合力把魏郁曾抬下樓,送往醫院搶救。經過治療,魏郁曾終于轉危為安。
村灣里、社區里,原本有一些熱心人,但缺乏照顧老人的專業知識,政府購買服務請社工組織提供專業化為老服務,又存在成本太高、社工居住較遠導致緊急情況難以及時處置等問題。然而,縣城、鄉村缺少養老護理服務人才是個普遍性問題。幸福合作社成立后,將基層黨組織、志愿者與社工組織等專業機構有效連接了起來。咸寧市民政局還創新實施了“一家一護”家庭養老服務提能工程,去年以來對近2萬人開展專業化養老護理培訓。他們中有2000余人通過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可到醫院、養老機構等就業,但更多人成為群眾身邊的“土專家”,已經成為或可以發展為養老服務志愿者。
咸寧市嘉魚縣新街鎮港東村村民李蓮秀經過“一家一護”專業養老培訓之后,便加入了嘉魚縣“心之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成為一名志愿者。每天,她都會到自己對口服務的孤寡老人家中,慰問巡護,幫忙做飯、打掃、幫老人洗頭洗澡等。
“村里成立了助老敬老志愿服務隊,都是五六十歲的‘年輕老人’,大家都非常有愛心,給老人端屎端尿也不嫌棄,連老人的子女看了都非常感動。”李蓮秀說,“村里很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我兩個兒子也在外地,大家都夸他們有出息,但總不可能經常回來。我現在照顧七八十歲的老人,等我更老了,大家也會照顧我。”志愿服務隊傳播的助老敬老文化,讓村里孝老、互助的氛圍越來越濃。
資金來源:
多方籌措,就地取材可持續
幸福合作社從建設到運營,資金從哪來?
一個個幸福合作社,各自從實際出發,探出了不同的路子。嚴天申村灣幸福合作社靠村民捐獻住房使用權,解決了場地問題;作為全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還爭取到了民政項目資金用于場地裝修;而平時的運行經費,則通過村組集體經濟補貼、募集愛心企業贊助、本村在外成功人士捐助等方式解決。“其實大多數服務是志愿服務,花錢不多。我們首期籌集的3.8萬元,到現在才花了4430元,看,每一筆都在墻上公示呢!”劉麗霞說。
咸安區廣東畈村上屋村灣幸福合作社則把運營的責任“打包”交給了本土農業企業咸寧市聚友農業生態有限公司。公司法人、上屋村灣幸福合作社理事長楊六林是本村人,近年來返鄉創業,流轉了村里數百畝山地搞果樹栽培,他的母親也住在村里。“孝敬村里的老人,也孝敬了我自己的母親。”楊六林說。他算了筆賬,本來自己需要給七八個員工每天支付20元餐費,每月得花4000多元,而現在村里讓他運營幸福食堂,場地是現成的,而村里的瓜果蔬菜幾乎不用花錢買,每月他用于支付廚師工資、購買食材的費用同樣是4000多元。現在,村組70歲以上老人和公司員工都可以在這里免費吃飯,幾乎沒有增加什么成本。“組里有兩個高齡失能老人需要每天送餐,不過住得都很近,我和愛人每天走兩步就送到了,不用另外請人。”楊六林說。
特困低保、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人等屬于民政兜底對象,對他們的護理,則通過民政部門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嘉魚縣“心之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劉成林說:“通過中標政府公益服務項目,我們已服務了4個鄉鎮、18個村的128位老人。我們主要依靠在地培育的志愿者開展服務,對他們,我們按服務項目、服務時間等計分付酬。一些沒有工作的留守婦女、相對年輕的老人通過做志愿者也能增加收入。”劉成林在嘗試通過設立“時間倉庫”,由相對年輕的老人對失能半失能老人滾動服務的方式,吸引更多相對年輕、健康的老人參與到互助養老事業中來。“我們也希望通過做好服務、做出品牌,吸引更多有經濟能力的家庭為老人購買服務,讓養老服務市場更加成熟、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