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的旗艦報告——《全球供應鏈促進報告》日前正式發布。報告分析了全球供應鏈發展趨勢,指出中國為全球供應鏈合作提供機遇。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創新版圖和經濟結構正在深刻調整。報告首次從全球視角開展供應鏈促進研究,由中國貿促會組織統籌、中國貿促會研究院撰寫。
報告提出,全球供應鏈是指圍繞核心產品或服務,由分布在不同國家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形成的全球化、全過程、高效協同的跨國組織形態。
報告分析,當前全球供應鏈擾動因素增多,呈現四大趨勢。具體來看,在供應鏈區域化方面,歐洲、東亞、北美供應鏈區域化特征最為顯著。德國、中國、美國分別為區域供應鏈中心。汽車和化工行業供應鏈區域化態勢明顯。
在供應鏈多元化方面,受地緣政治沖突、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等因素影響,歐洲跨國公司加快供應鏈多元化步伐,電子產品和紡織品供應鏈多元化特征顯著。
在供應鏈數字化方面,通信行業供應鏈數字化程度最高,信息技術及信息服務業次之,金融業供應鏈數字化國別差異較大。
在供應鏈綠色化方面,為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全球供應鏈綠色化是大勢所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認為,研判供應鏈趨勢對于企業發展非常重要,只有把握好趨勢性變化,順勢而為,才能做出更為準確的判斷。
報告還構建了全球供應鏈促進體系,包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多雙邊經貿規則、主要經濟體國內政策、技術進步、金融服務等五個維度,同時總結了中國促進全球供應鏈的成功實踐以及為促進全球供應鏈開放合作提供的機遇。
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群,為促進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供有力支持。在多雙邊規則方面,中國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推進雙邊和區域合作。在供應鏈促進政策方面,中國從戰略層面重視供應鏈建設,提出全球供應鏈合作倡議。在技術進步方面,中國支持企業運用數字化技術、綠色低碳技術,有效解決全球供應鏈信息不對稱、環節不透明、發展不環保等痛點。在金融服務方面,中國通過發起設立國際金融機構及投資基金,加快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助推全球供應鏈向廣大發展中國家延伸。
“此外,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為全球供應鏈開放合作提供了四大機遇,即規模超大成長性好的市場機遇、產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合作機遇、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政策機遇和各類要素加速聚集的創新機遇。”報告認為。
報告還重點闡述了全球供應鏈促進的重大意義。一是能夠幫助企業優化資源配置,助力跨國公司降本增效、創新發展;二是助推全球貿易投資恢復增長,帶動世界經濟加快復蘇;三是推動全球生產網絡有機聯通,加速世界經濟再全球化;四是推廣節能減排規則標準和方法,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五是創造就業和提升勞動者收入,增強減貧政策效果,改善各國人民福祉。
“可見,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符合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中國貿促會副會長陳建安說。
原標題:
《全球供應鏈促進報告》發布——
中國為全球供應鏈開放合作提供四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