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解決好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提出一系列糧食安全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作為中央直管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中糧集團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緊緊聚焦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頭等大事和永恒主題,堅定不移做強農糧核心主業,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大糧商,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中糧力量。
一、堅定推進國際化戰略,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要借鑒國際大糧商的做法,到全球各地糧倉去建倉儲物流設施,人家生產我們采購,掌控了糧源就掌控了貿易,就掌控了定價權;要有打造我們自己的國際大糧商的信心。我們深刻感到,受自然稟賦約束,我國糧食持續增產的難度日益加大,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鎮化進程加快、消費結構升級,糧食需求持續增長,我國糧食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必須適當增加進口、加快農業“走出去”、深入參與國際農業分工合作。2014年以來,中糧集團加快“走出去”步伐,完成對2家跨國糧商的全資收購,積極開展重組整合、團隊建設、提質增效、國內外一體化運營。經過近10年的持續發展,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能力不斷提升。
全球布局初步形成。在全球糧食核心產區擁有港口、碼頭、倉儲設施等一批戰略資源,建立起鏈接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運營網絡和貿易通道,覆蓋谷物、油籽、蔗糖、棉花等重要品種線,覆蓋北美產區,巴西產區,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產區,歐洲、黑海和加勒比產區等重要產區,覆蓋撒哈拉以南非洲、中國、亞太等重要銷區,全球貿易網絡和糧源掌控體系初步建立。
綜合能力不斷提升。截至目前,中糧集團海外年加工能力3000萬噸、倉儲能力400萬噸、中轉能力3300萬噸,海外年綜合經營規模超過1億噸,具備每年進口6000萬噸左右農產品的全鏈條組織能力。2022年成功競標巴西桑托斯港糧油碼頭25年特許經營權,升級改造后中轉能力將由目前的350萬噸提高至1400—1700萬噸,海外中轉能力將提升至4300—4600萬噸。
服務國家戰略保障民生作用日益凸顯。中糧集團依托全球貿易網絡體系和糧源掌控體系,有力應對全球疫情、俄烏沖突、市場劇烈波動等,進口大豆、玉米、小麥、食用油、食糖、棉花等重要農產品,全力保障國內市場需求;成功打通巴西、南非玉米輸華通道,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的同時,促進全球農糧資源有效配置。
二、充分發揮糧食供應安全現代產業鏈鏈長作用,助力構建現代化農糧產業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農業基礎地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要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促進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科學回答了如何認識和處理糧食安全與現代農業之間的關系,為進一步加強糧食種植、流通、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發展提供了指引和遵循。糧食安全是個系統工程,覆蓋糧食產前產中產后、從原糧到成品、從產區到銷區、從田間到餐桌、一二三產業等環節,應運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眼光來看待。實踐中,我們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持續加強全產業鏈建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促進形成“大糧食”“大產業”“大流通”格局,引領和帶動我國農業發展方式和食品消費觀念轉型升級,全方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鞏固提升國內農糧行業領導地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堅持優化資源配置,聚焦重要品種、重點方向、關鍵環節和核心能力,引導資源向核心主業聚集,不斷強化在國內重要糧食產區和消費市場、關鍵物流節點的戰略布局,進一步提升糧源掌控、生產加工、綜合調運、市場供應能力和產業鏈供應鏈完備水平,持續鞏固在糧食貿易、油脂加工、稻谷加工、玉米深加工、食糖貿易與加工、乳品加工業務上的行業龍頭地位,持續提升小麥加工、生豬養殖產能,為農糧領域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目前,中糧集團在國內的倉儲能力3000萬噸、中轉能力4000萬噸、糧油棉糖加工能力6000余萬噸、經營量突破1.07億噸,綜合市場份額穩居全國第一。
發揮全產業鏈綜合優勢,引領帶動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融通創新。生產上,建設“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利益共同體,打造農業綜合服務平臺,推動訂單農業、智慧農業、農事服務等創新發展,引導種植結構優化;發揮集團在期貨、金融科技、產業基金等方面優勢,持續加大對農糧產業鏈重點領域的金融服務力度,創新探索形成“保險+期貨+訂單+信貸”模式,助力農戶及農糧企業“降成本、鎖利潤、增收益”。加工上,圍繞科學配比、品質調控、風險管控等,不斷改進創新技術、工藝、流程、配方,研發基于我國母乳營養特性的全價母乳替代脂產品,開發全谷物、雜糧等高品質糧油產品,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確保信息可追溯、全鏈條風險可控,努力為14億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安全、營養、健康的中糧好產品,帶動全行業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安全生產。銷售上,充分發揮自身銷售網絡和渠道優勢,加強與農產品生產基地、生產企業的協同,通過遍布國內952個大中城市、十幾萬個縣鄉村的230萬家終端售點,通過旗下電商平臺,將上游供應方與下游消費者聯結起來,暢通供需鏈路。
擴大農糧產品品牌美譽度,促進消費節約減損與全民營養健康有機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糧食安全,要提倡健康飲食,我國居民食用油和“紅肉”人均消費量,分別超過膳食指南推薦標準約1倍和2倍,食物節約減損既可有效減輕供給壓力,也可減少資源使用,善莫大焉。我們聚焦福臨門、長城、蒙牛、中茶、中糖等品牌,加強品牌傳播,倡導健康營養飲食理念,引導公眾在米面糧油糖肉乳飲茶等方面健康消費、轉型升級。通過服務保障全國兩會、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閱兵、世博會、奧運會、G20峰會等一系列重大活動,宣傳健康營養消費知識,養成科學合理膳食習慣,減少片面追求面粉、大米“精、細、白”進而造成不必要的糧食損失和營養流失等現象。
三、全力抓好應急保供,切實發揮“主力軍”“壓艙石”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確保糧食安全,不僅要著眼平時,還要提升應急保供能力。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紀疫情、全球氣候變暖、我國自然災害多發等形勢,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應急保供的意義越來越重要,事關人民生命安全、社會大局穩定和國家安全。實踐中,我們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圍繞大局、服務大局,把做好疫情防控保供、應急保供作為重中之重,扎實履行忠于國計、良于民生的責任擔當。
建立高效聯動的工作體系機制。建立由集團應急保供領導小組、工作小組、一線單位執行小組組成的三級工作體系,在此基礎上成立以省份為單位的區域市場保供專項調度組,壓緊壓實各級責任,確保工作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按照“摸清情況,研究方案,分工落實,及時反饋”四步法開展工作、形成閉環,利用區域協同信息交流平臺同步一線情況、及時匯總有關信息,提高快速決策、快速指揮、快速調撥、快速配送能力,為有力應對各地疫情,以及2021年7·17河南新鄉特大暴雨、2022年8·18青海大通山洪、2022年9·5四川瀘定地震提供了堅強有力支撐。
從嚴從緊做好“四保”工作。保生產順暢。疫情防控期間,動態調整優化生產調運供應方案,備足原料輔料和產品庫存,做好加工、儲運、配送、供應等各環節有效銜接,確保生產持續、產品充足。保市場供應不斷。2020—2022年,集團全力做好疫情防控保供,累計投入24萬人次,保供大米、面粉、食用油等2000余萬噸,捐贈款物7.7億元,交出抗疫保供合格答卷。保物流運輸通暢。密切跟進疫情期間出行管控政策變化,按照各地方要求,及時申請加入保供企業名錄、申請保供運輸通行證、申請綠色通道資質,確保從原料入場到市場供應最后一公里物流順暢。保市場價格穩定。帶頭穩價供應,穩定市場信心,強化價格監測力度,及時報告市場情況,多措并舉保障國內農糧市場價格相對平穩、市場秩序總體正常。
聯合構建保供穩價力量共同體。為進一步提升應急保供效率,形成與市場流通系統結合度更緊密的保供能力,中糧集團與大型流通企業,從工作機制、資源打通、優先響應、聯合宣傳等方面創建市場協同保供機制,構建起聯接生產、物流、流通到最后一百米各環節的常態化保供模式,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集團各區域協同平臺與中國郵政各省公司建立多領域、多場景、多維度的聯合保供機制,中糧發揮產業鏈優勢,中國郵政發揮物流倉儲優勢,攜手打贏應急保供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