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隨著互聯網技術迭代,新型網絡侵權行為不斷發生。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相關案件、發布典型案例、開展普法活動、加強救濟預防,不斷加大對人格權的保護力度,推進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用戶在獲得更多元便捷表達渠道的同時,也不時遭遇一些造謠誹謗、侵犯隱私等網絡侵權行為。如何加強網絡空間人格權保護,營造清朗的網絡生態,受到全社會關注。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近年來,北京互聯網法院加強網絡空間人格權保護,以公正司法推進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
發侮辱言論設置轉發抽獎,將承擔更重的侵權責任
“我要求李某賠禮道歉、賠償損失!”趙某因遭受網絡暴力,精神備受折磨,便將李某起訴到了法院。
此前,李某通過社交平臺發文辱罵趙某,并對該博文內容設置轉發抽獎以擴散相關信息,引發一定程度的網絡關注。同時,涉案博文發出后,趙某陸續收到網友私信,大多數內容帶有攻擊、謾罵的性質,趙某不堪其擾。
“李某通過社交平臺賬號公開發表針對趙某的貶損性、侮辱性言論,并且以轉發抽獎的方式提高網絡關注度、擴大傳播范圍。”法院經審理認定,李某行為侵害了趙某的名譽權,判決李某通過涉案社交平臺賬號公開發布道歉信向趙某賠禮道歉,并賠償趙某精神損害撫慰金。
“名譽權是自然人享有的一項人格權益,任何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權。”北京互聯網法院綜合審判三庭法官顏君介紹,本案中較為特殊的一點是,被告對涉案博文設置了轉發抽獎,這個行為會擴大侵權言論的傳播范圍,加大侵害程度,加重侵權后果,被告因此承擔更重的侵權責任。
當前,隨著社交網絡不斷發展以及新技術的應用,網絡暴力手段花樣翻新。以人肉搜索、合成虛假照片、制作表情包、傳播“AI換臉”視頻等形式發生的網絡暴力侵權現象不時出現。“近期出現的‘抽獎轉發’等侵權形式,助推了侵權信息迅速廣泛傳播。”北京互聯網法院副院長趙瑞罡說。
演員楊某曾在一部電影中飾演了某角色。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是涉案同題材游戲的開發者,在該游戲中未經授權,制作并使用了與電影中楊某的肖像高度近似的虛擬形象,為其游戲產品進行宣傳。
“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AI技術投入應用,視頻、圖像處理軟件普遍升級,肖像權侵權形式更加多樣,侵權門檻越來越低。”北京互聯網法院法官張博表示,如果使用人仿照權利人的影視角色形象,創造高度近似的游戲虛擬形象,只要達到清晰可辨認的程度,就可以認為該虛擬形象與權利肖像具有同一性,進而建立對應關系。
最終,法院認定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涉案游戲中的部分界面使用能夠識別出楊某肖像的虛擬形象圖片,存在利用名人效應吸引用戶的嫌疑,侵犯了楊某的肖像權,應向楊某賠禮道歉并賠償經濟損失。
網絡平臺須及時處置不良信息,網絡大V發布言論要有更高的注意義務
某社交網絡平臺由北京某公司主辦運營,吳某在群成員為995人的該社交平臺群組中使用污穢言辭侮辱谷某。谷某通過律師向北京某公司在該社交平臺指定的法務郵箱發送律師函,請求封禁、解散該群組,并對相關內容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方式處理。但該公司3個多月后才關閉該群聊,谷某認為該公司在經告知后仍未及時刪除侵權內容,應當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
“網絡社交平臺的主辦者發現不良信息應當及時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維護網絡用戶的合法權益。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法院審理后判決,北京某公司于判決生效后七日內向谷某出具書面賠禮道歉信,并就吳某向谷某支付精神損害撫慰金50%的范圍內承擔連帶責任。
近年來,網絡用戶因為觀點不同,通過私信、公開博文與其他網絡用戶進行爭論,甚至使用侮辱性言辭辱罵他人的情況屢見不鮮。劉某是微博平臺的法律類大V博主,微博用戶孫某因某一問題與他觀點不同,通過微博私信向劉某發送侮辱性言辭,對劉某及其家人進行辱罵。劉某在微博上公開“0.01元鏈接掛人”,連續發布多條微博和評論,公開二人的私信聊天截圖、孫某個人照片及孫某微博個人賬號信息截圖,并使用了大量侮辱性言論對孫某進行反擊,引發許多網友關注、評論、轉發。
孫某為息事寧人,通過微博私信多次向劉某表達歉意,但劉某未接受,并訴至法院,孫某向法院提起反訴。
“孫某通過私信辱罵劉某,侮辱性強,損害了劉某的人格尊嚴,構成對劉某一般人格權的侵害;劉某作為具有影響力的大V博主,使用侮辱性言論并配以孫某的照片,其行為超過合理限度,侵犯了原告的名譽權及肖像權。”北京互聯網法院綜合審判三庭庭長孫銘溪說,法院綜合考慮雙方的過錯程度以及侵權行為的具體方式和造成的影響范圍,判決劉某刪除侵害孫某肖像及名譽的涉案微博及評論,雙方相互書面道歉,精神損害賠償金額相互抵消。
案件審理發現,網絡大V發布的言論具有傳播速度快、后果不可逆等特點。“相較于普通民眾,大V應負有更高的注意義務,應更謹慎使用其影響力。”趙瑞罡表示,對于明顯可能引發爭議的內容,以及給受害人造成人格權益損害可能性較高的言辭,要承擔更高的核實注意義務;對于以盈利為目的,故意實施蹭熱度、標題黨、帶偏節奏或者搬運拼接虛假信息等惡意營銷炒作行為,大V應承擔更重的侵權責任。
救濟和預防相結合,依法用好人格權侵害禁令制度
近一年時間里,肖某直播40多次,發布了大量針對董某的視頻,其中含有大量侮辱性言辭,用語粗鄙,充斥謾罵和人身攻擊。庭審后,肖某未遵守法庭提醒,仍以每晚定時直播形式繼續發布侵權言論,并公開董某身份證號碼相關信息。董某向北京互聯網法院提出人格權禁令申請。
“結合肖某既往行為看,其正在實施侵害行為且繼續實施侵權行為的可能性較大。涉案直播視頻播放量較高,如不及時制止,將導致損害后果進一步擴大。”充分考慮違法可能性等因素,法院及時對侵權人作出人格權侵害禁令。
“民法典確立的人格權侵害禁令制度,將救濟和預防相結合,通過及時制止危害行為的持續,實現對被侵權人的現實保護。”顏君說,在涉網絡人格權益被侵犯案件中,侵權信息傳播迅速具有無限放大效應。通過適用“人格權侵害禁令”制度,有利于及時制止侵權行為,及時保護受害人合法權益,維護清朗的網絡空間秩序。
在涉網絡人格權益保護案件審理中,如何做到人格權保障與言論自由的平衡,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
“案件審理過程中,充分考慮人格權行使中的正當限制,包括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公眾人物的特定考慮、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情形的言論表達。”趙瑞罡說,網絡用戶針對他人言行發表評論、提出批評,即使觀點有所偏頗,只要不是肆意謾罵、惡意詆毀,不宜認定為侮辱侵權。
原標題:針對新型網絡侵權行為,北京互聯網法院依法審理相關案件、加強救濟預防——以公正司法強化人格權保護(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