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號、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航天員接力“太空出差”,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先后發射,神舟十五號乘組與神舟十四號乘組完成“太空會師”,中國空間站完成三個艙段“T”字基本構型的在軌建造,國家太空實驗室已經成型……中國人的“太空之家”一步步化為現實。自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以來,一代又一代中國航天人戰勝重重困難,實現了從搭載一人到多人升空、從艙內作業到太空行走、從短期遨游到長期駐留的歷史性跨越。中國航天不斷戰勝困難挑戰,把難度轉變為事業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持定力,增強信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關鍵。”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而言,在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進程中,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更需要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保持“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定力,具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就能不為雜音噪音所惑,不為風險挑戰所阻,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最終抵達夢想的彼岸。
回顧歷史,中華民族總是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化難度為高度,變阻力為動力,在戰勝挑戰中發展壯大,在風雨洗禮中攀爬向上,取得一項項令人贊嘆的人間奇跡。進入新時代,面對全球糧食危機,我們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穩面積、戰旱澇、防病蟲,穩產增產舉措落地見效,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面對新冠疫情沖擊,我們堅決筑牢疫情防控屏障,不僅護佑億萬人民生命安全,而且推動中國經濟穩中有進,不斷站上新臺階;面對一些國家實行“脫鉤斷鏈”、構筑“小院高墻”,我們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解決“卡脖子”問題,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善開頂風船,勇走上坡路,無論風云如何變幻,只要沉住氣、穩住神,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就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保持定力,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更有能力有條件。當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奔赴脫貧攻堅一線,當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日夜堅守,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更加深入人心;當我國新能源汽車持續爆發式增長、連續8年產銷量保持全球第一,“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判斷更有底氣;當港珠澳大橋工程師宣示“拿下港珠澳大橋,世界上就沒有我們中國人不能造的橋”,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激蕩在每個人心里。有了這些優勢和條件,我們就能風雨無阻向前進、越是艱險越向前。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風狂雨急時立得定。越是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越要保持清醒頭腦和戰略定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我們保持堅定理想信念和堅強革命意志,就能把一個個坎都邁過去,什么陷阱啊,什么圍追堵截啊,什么封鎖線啊,把它們通通拋在身后!”認準自己的方向、走好腳下的路,正視困難、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我們就一定能翻山越嶺,通過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