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新時代十年,無論從總量層面看,還是從結構、成本層面看,中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效率和普惠性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資金供給體系不完善、資金配置不平衡、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仍然存在,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尚需提高。未來應繼續推動金融供給側改革,疏通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的渠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以金融資源的高效、合理配置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應進一步強化金融監管,處理好“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實體經濟 金融 資金配置效率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1.011
宋芳秀,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金融、貨幣理論與政策、金融市場。主要著作有《中國轉型經濟中的資金配置機制和利率市場化改革》、《中美貨幣國際化比較》、《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錯配的測度、影響因素及解決對策》(論文)、《利率、實際控制人類型和房地產業上市公司的投資行為(論文)等。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也是保障人民群眾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體現了黨中央對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根基的戰略謀劃和工作安排。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我國歷來重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強調金融產品、金融服務和金融市場應與實體經濟密切相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金融發展問題發表重要論述。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這些重要論述闡明了金融的本質和宗旨,揭示了經濟和金融之間的共生共榮關系,為中國金融的發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為開展新時代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時代十年中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成效斐然
新時代十年,中國金融業規模不斷壯大,并逐步實現由大到強、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變革。中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大幅提升:2022年,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連續17年位居全球第一;銀行業資產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一;股票、債券、保險的規模位于全球第二;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數字金融走在世界前列;人民幣國際地位大幅提升,在全球支付貨幣中位居第四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的權重已位居第三,全世界80多個國家和經濟體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日益強大的金融實力為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新時代十年,中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服務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質效顯著提升。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金融管理部門采取了多種措施,引導金融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業將更多的資金投入中小企業、高新技術、綠色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領域,在經濟發展和國家戰略實施、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無論是從總量層面看,還是從結構、成本層面看,金融對實體經濟服務的質效和普惠性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一是從金融供給體系的角度看,多層次金融市場不斷健全和完善,金融供給和實體經濟發展需求的匹配更加精準。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種類齊全、競爭充分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機構體系和金融產品體系,覆蓋了信貸、保險、債券、股票、外匯、金融衍生品、股權基金等領域。在股票市場層面,多層次市場的政策舉措頻出,建設成效顯著,形成了包括主板、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等在內的金字塔形市場體系,滿足了具有不同風險特征企業的融資需求;在債券市場層面,市場逐漸從多元走向統一,市場化、法治化的違約風險處置機制逐步建立,高質量雙向開放不斷向前推進,吸引了更多投資者,更好地支持了實體經濟融資;在金融衍生品市場層面,利率衍生品和匯率衍生品市場延續了原來的良好發展勢頭,國債期貨市場、金融期權市場、股指期貨市場、信用衍生品市場等則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多元化的風險管理手段。
二是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總體規模看,經濟中融資總量以較快速度增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不斷加大。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22年6月末,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34.27萬億元,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1萬億元(20年前的21世紀初,我國每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僅為3萬億元左右),有力支持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從間接融資市場的情況看,新時代十年,我國銀行業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銀行貸款的年均增速達到13.1%;2022年8月末,銀行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1.3%。從直接融資市場的情況看,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在融資總量和覆蓋企業數目方面穩定增長,A股上市公司數量從2012年的2494家增加到2022年三季度末的4955家,截至2022年9月30日,總市值為76.16萬億元;債券市場存量規模從2012年三季度末的25.51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三季度末的140.22萬億元。
三是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結構特征看,金融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資金支持力度加大,資金結構持續優化。從我國的整體融資結構來看,隨著金融市場的穩步發展,直接融資所占比重逐漸上升。2012年,中國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占比僅為15.9%,2021年,這一比例升至30%左右。從銀行資金投放結構來看,銀行對基建投資和房地產領域的貸款比重有所下降,信貸資源更多流向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小微企業、“三農”、普惠養老、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根據《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在2022年6月末的206萬億元人民幣貸款余額中,普惠小微、制造業、基建、房地產貸款大體各占全部貸款余額的一成、一成、兩成、兩成半,其中普惠小微貸款余額達22萬億元,是2018年末的2.7倍。從直接融資市場的情況看,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設立科創板、推進創業板和新三板改革、在區域性股權市場推廣設立“專精特新”專板、開發更多債券品種等,以提升中小企業、高科技企業、綠色企業等在資本市場融資的能力。
四是從實體經濟獲取金融服務的成本看,企業的融資成本整體呈現穩中有降的趨勢,金融服務的整體便利程度也有較大程度提高。新時代十年,中國的中央銀行政策利率體系趨于完善,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利率傳導機制更加通暢,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有效連接了貨幣市場利率和貸款市場利率,在消除利率雙軌制、穩定銀行負債成本、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引導利率下行、加強存款利率監管、規范信貸融資收費、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等方面的舉措促進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通過提高信用貸款比重、設立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推廣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等措施降低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使小微企業融資保持了“量增、面擴、價降、結構優化”的良好態勢。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數據,2022年6月,我國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16%,比2021年、2020年、2019年分別下降了0.45、0.55、1.14個百分點,為有統計以來新低。
五是從金融體系的風險狀況來看,我國堅持以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處置風險,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方面取得重要成效,脫實向虛、亂加杠桿等問題得到有效治理。一是影子銀行風險持續收斂。根據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中國影子銀行報告》,2017年初,中國的影子銀行規模達到歷史峰值的100.4萬億元;同年監管部門開始進行整治,到2022年年中,高風險影子銀行規模較歷史峰值壓降近30萬億元。二是銀行體系平穩健康發展。2012年到2021年這10年間,銀行業的總資產從133萬億元增長到344萬億元,資本充足率從13.3%上升到15.1%,流動性比例從45.8%上升到60.3%,16萬億元不良資產被處置和消化,中小銀行風險得到有效化解。2017年到2022年這5年間,銀行業、保險業總資產年均增速分別為8.1%、11.4%,低于同期信貸投放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金融資產盲目擴張、脫實向虛的勢頭得到根本扭轉,金融體系流向實體經濟的資金大幅增加,企業融資成本也因中間鏈條的縮減而降低。金融風險的降低和金融體系安全性的提升為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需要解決的問題
盡管近年來中國金融體系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的質效不斷提升,但是資金供給體系不夠完善、資金配置不平衡、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仍然存在,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尚需提升,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還需進一步理順。
一是仍然存在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失衡。2017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是中國經濟轉型期存在的三大結構性失衡之一。中國金融部門的盈利長期高于實體經濟,是金融業脫實向虛現象的根源。資金在金融體系內循環并增值,導致融資成本和風險增大,制約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和效率,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金融體系的安全。近年來,雖然影子銀行風險得到有效治理,但目前利率下行的一致性預期有可能助長杠桿交易和投機行為,結構復雜的高風險影子銀行有可能卷土重來,我們對這一問題仍需持續關注并加強監管。
二是資金供給體系尚需進一步完善。首先,我國的融資結構還不夠合理,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根據《2021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報告》,截至2021年11月末,企業債券、政府債券、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三者余額合計為90.9萬億元,僅占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29.14%,直接融資的占比同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偏低。其次,從銀行體系的情況來看,盡管銀行貸款是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但是我國銀行體系中大中型銀行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目前的信貸體系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微企業對資金的需要,制約了金融業服務小微企業能力的提升;此外,銀行業服務新經濟、新模式、新業態的能力仍需提高,在服務綠色金融、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短板。
三是金融資源配置呈現非均衡特征。一方面,不同所有制類型企業之間的金融資源配置呈現出非均衡特征,無論在直接融資體系中還是在間接融資體系中,國有企業均相對更容易獲得金融資源,其融資成本也相對較低,而在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非國有企業卻在資金市場上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有時只能求助于非正規金融市場,使用高成本的資金。另一方面,城市與農村之間、不同地區之間、不同行業之間的金融資源配置也呈現出非均衡特征,城市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獲得更多的金融資源,不同類型企業和不同地區居民的獲益呈現明顯差別,可能會加大原本就存在的發展差距。
四是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仍需提高。從貨幣政策的實施來看,由于中國的貨幣市場尚不夠發達,銀行和企業等微觀主體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率軟約束”,利率政策傳導不暢的現象仍然存在,利率沒能作為有效的價格信號充分發揮優化資金配置的作用。從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來看,金融機構的服務還存在同質化現象,其市場化定價能力、差別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亟須提升。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果來看,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常年高于名義GDP增速,說明存在資金運用效率不高和一定程度的資金積淀現象。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偏低,不僅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障礙性因素,還會導致發展過程中金融風險的積累,從而影響經濟和金融安全。
五是新的形勢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風險仍然存在。過去五年,我國在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方面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但是,2020年以來,由于疫情的沖擊,我國的金融體系面臨更為復雜的風險和挑戰。第一,我國的宏觀杠桿率出現了重新抬頭的跡象。僅2022年上半年,宏觀杠桿率就上升了9.3個百分點,達到273.1%。第二,企業、居民和地方政府等微觀主體的信用風險加大。疫情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營和居民的收入,導致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矛盾加劇,從而增大了微觀主體的信用風險,進而會影響未來債務的償還。從中長期來看,疫情對實體經濟的沖擊會逐漸傳導到金融體系,并對金融機構的運行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產生持續影響。
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對策建議
當前,要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質效,需要進一步推動金融供給側改革,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疏通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的渠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讓金融真正發揮好“血脈”作用,以金融資源的高效合理配置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議重視下述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疏通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從總量的角度來看,未來應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證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既要避免因流動性不足影響經濟增長和收入總量,又要防止因流動性過多帶來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泡沫。從結構的角度來看,應持續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優化貸款的結構,促使銀行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并從市場化、普惠性和直達性三個方面提升結構性貨幣政策的效果。從價格信號的作用來看,要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快利率并軌,疏通利率政策從貨幣市場到貸款市場的傳導,使利率在優化資金配置過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是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體系,優化金融結構。今后應進一步加大直接融資的發展力度,繼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促進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協調發展,為不同類型的企業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并著重通過建立差異化的、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鼓勵中小銀行創新業務模式,將資金更多用于支持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從而改善資金供需的錯配問題,更好地滿足不同類型企業的金融需求;不斷提升金融機構的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合理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提高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引導民營金融資本參與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建立銀行間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實現國有金融與民營金融的競爭合作和優勢互補。
三是強化金融監管,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在服務好實體經濟的同時,處理好“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的關系。應堅定不移地推動資金配置的市場化改革,減少對資金配置的干預,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和決定性作用;加強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的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防止杠桿的過度使用,避免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和套利,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領域;加強對中小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水平、風險管理水平的引導,防止中小銀行因擴張速度太快或者采取激進的經營策略所帶來的風險積累,提高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工具的審批效率,創新資本補充工具,維護中小銀行體系的安全和穩定,進而促進銀行業的整體高質量發展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提升。
四是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金融體系和小微金融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領作用,加強對高端裝備、生物制藥、人工智能等戰略性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持,通過引導和鼓勵更多社會資本設立股權投資基金,加大對種子期、初創期科技企業的資金投入力度,通過重點支持符合國家戰略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市,暢通資金的退出渠道和企業的融資渠道。同時應持續推進服務于科創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科創板市場、創業板市場、新三板市場和區域股權交易市場的制度創新,建立健全適應中小微企業資金需求的中小銀行體系,引導銀行和保險機構的進一步合作以實現風險的分擔,從多個層面發力完善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 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2017年,《人民日報》,7月16日,第1版。
郭強、張明、宋佳鑫,《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分配效應研究新進展》,2021,《金融評論》,第8期。
李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辨》,2017,《經濟研究》,第6期。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2019年,《人民日報》,2月24日,第1版。
中國人民銀行,《2021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報告》,2022年1月。
中國人民銀行,《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22年8月。
責 編/桂 琰
Research 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Services
to the Real Economy
Song Fangxiu
Abstract: Serving the real economy is the purpose of finance and a fundamental measure to prevent financial risks. In the past decade of the new era, the quality, efficiency and universality of China's financial services for the real economy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both at the aggregate level and the structural and cost levels, but the problems of imperfect fund supply system, unbalanced fund allocation and difficulties in financing SMEs still exist, and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resources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 we shall continue to promote financial supply-side reform, facilitate the flow of funds to the real economy, reduce the cost of financing for enterprises,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efficient and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we shall further strengthen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ble growth" and "risk prevention".
Keywords: real economy, finance, fund allocation efficienc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